精细化管理在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中的运用*
2023-08-05唐晓明
唐晓明
(宁波开放大学 北仑学院,浙江 宁波 315800)
作为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教育在电大事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电大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级电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主动出击,变革模式,积极把握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动权,聚焦开放教育办学的变革与创新,在校企合作办学上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合作办学项目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项目的企业渗透率和扩展面、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等都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开放教育合作办学的社会化融合、规模化发展还面临一定的障碍,破解障碍除了开放教育自身的改革和创新,还需要从精细化管理入手,加大合作办学项目与开放教育的黏合度,提升合作办学项目在社会、企业、学员中的影响力,促进开放教育在转型升级中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更多力量。
一、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管理理念源自于管理学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书中阐述了科学管理的目的、核心、手段、原则等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汽车制造业根据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实施“精、准、细、严”的核心理念,把精益求精、准确及时、做细做实、严控严谨等举措落实到企业管理全过程,企业效益大幅度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流程进行分解,在企业内部进行精准计划、精准控制、精准决策以及精准考核”,助力企业“减少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费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1]其核心要素是“精”和“细”。国内外学术界对“精”和“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述,综合来看,“精”是神于内,即管理内在要素和规则的精髓、精准和精华,需要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和全人员;“细”是形于外,即管理主体和客体的细分、细化和细节,是强调管理“面”和“点”的对接及职能界定。可以说,精细化管理行为和结果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形成,而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在实践中反复修正、持续提高的永不停息的过程,其最终的理想实践是精雕细琢、理想目标是精益求精。
二、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自开放教育试点以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办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推动了系统办学的优质化发展进程。校企合作办学目前是很多学校开放教育的主体业务,项目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对开放大学的品牌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加强项目的管理力度,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促进项目的发展,对开放大学自身以及项目的运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外在动因: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99年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以来,开放教育以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教学管理来提升教育质量,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服务水平来提高学员的满意度,以品牌创建、优化过程管理来扩大开放教育社会影响力。作为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教育在开放大学事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开放大学转型升级步入全面推进阶段,“引导全民终身学习主流方式”“加快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教育体系”“做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典范”等将成为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2]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级各类基层开放大学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教育市场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主动出击,创新办学,变革模式,积极把握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主动权,更好地发挥开放大学的社会功能,无疑是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最为重要的是破解开放大学招生困难、社会覆盖面有限等困境。在破解困境当中,招生改革、凸显开放教育办学优势等举措很有必要,但最根本的举措还是通过改进管理、提升质量、争取主动,形成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办学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保障办学规模的持续量化,而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多为静态管理,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化臆断较为强烈,管理方法与技术和办学质量、办学进程、办学效益相互脱节,导致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更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方法势在必行。
(二)内在诉求: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稳定和拓展的需要
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是开放教育走出校园、服务企业、贡献社会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很多基层开放大学深入社会和企业,努力挖掘合作办学项目,办学规模得以稳定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最先出现于职业教育领域,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作系统,开放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夯实合作基础,巩固合作成效,加大合作力度,为开放教育多元化办学开辟新的天地,是当前和今后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需要直面和思考的问题,提高办学效益,争取企业信赖,增强社会影响力,是办学项目稳定发展和拓宽渠道的主要策略。为此,从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自身入手,加强项目的管理,为项目辐射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和学习支持,使每个学生在二到三年的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中,收获所需的知识,培养所学的技能,并将所学的知识充分且有效地运用到岗位工作中,从而能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绩效,成就企业品牌,势必能提升开放教育的信任度,不断地拓宽开放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渠道。
三、精细化管理在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中运用原则
当前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场地基本由学校和合作方承担,这种双场地分布给项目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毕竟合作方主要以生产经营为主,教育教学业务对合作方来说既陌生又担忧。消除合作方担忧的策略之一就是注重精细化管理中的原则运用,确保管理既尊重科学规章又能产生良好效益。
(一)注重全面原则,避免因小失大
所谓全面原则是指管理执行覆盖到每一项任务,管理力度渗透到每一个环节。自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也从真实情境管理走向网络虚拟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服务的管理模式成为开放教育的重要管理特色。随着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单纯的网络虚拟管理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群体化的企业学员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对生产经营超过八个小时的企业而言,学员如果集体外出参加面授和考试,那么群体性缺岗是企业无法承受的问题。因此,变革多年形成的网络虚拟管理,实施多样性、全面化的管理样态,自然需要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校企合作办学涉及的管理要素进行归总和剖析,毕竟优质的管理涉及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诸多要素,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指出,科学管理是所有要素的集成,而不是个别要素。[3]为此,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管理需要从企业、学校、班级的集体视角和任课教师、班主任、学员的个体视角进行全面化、多样化的管理关联要素分析和考量,注重管理要素细节的把握,加强管理要素力度的执行,对要素的权重比细化到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避免个别环节的缺失影响管理的整个进程和最终成效。
(二)注重量化原则,避免模棱两可
所谓量化原则是指对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字化形式进行测定和表述,以便精准反映精细化管理前后的变化与效果。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管理之所以要讲究量化原则,首先,是管理主体的双层性。第一层是学校管理,全面负责教育教学所有事务和全部进程;第二层是企业管理,辅助学校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性的事务,如日常面授、期末考试、学员学习调研等。其次,是管理要素的多样性。合作办学项目管理除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还会涉及到学员及企业工作业务事项,其中的管理要素除了人财物等固定性要素,还包括学员学习的时间、学习与工作业务关系、在企业内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等非固定要素。最后,是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开放教育的日常管理都在学校内部完成,其管理过程按照期初学习预设和安排、期中学习指导和检查、期末学习巩固和考试等单一的管理进程开展教育教学各类活动,而合作办学项目因为学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很多教学事务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如果按照常规的日常管理过程来开展活动,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学员的学习。因此,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精细化管理必须对管理过程的每个要素、每个环节、每个任务及每个目标等管理要素进行量化,一方面可以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消除管理结果存在的模糊界定;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管理过程的前后衔接度、管理结果的清晰度以及合作方的满意度,确保合作办学项目有序推进和圆满完成。
(三)注重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
所谓适度原则就是保持管理进程与结果的质和量在一定范围内的程度及数量,确保质和量作为统一体的前提下管理所能发挥的最佳效能。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结合体,超过既定的范围,事物就会变异成对立面,破坏原有的质和量的平衡统一,导致最终的结果是适得其反。合作办学的精细化管理也是如此。精细化管理最根本的核心是“精”和“细”,自然其追求的所有管理要素要“精”、要“细”,但这种追求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适度”,既要使管理的变动保持在“质的规定性”中,也要使管理的测定保持在“量的范围”内,既要防止“过”,又要避免“不及”,确切地说,管理要素的评定要看准“可不可以再细分,需不需要再细分”,[4]如果可以再细分,但忽视了细分的重要性而终止细分,势必会影响管理进程乃至最终结果;如果不必再细分,但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既是对管理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管理结果的破坏。
四、精细化管理在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中运用策略
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和运用在很多领域已经非常成熟,但在开放教育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都比较薄弱。在开放教育合作办学中,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和模式,但又不能采取“拿来主义”全盘复制,毕竟开放教育办学有自身的规律和模式,因此,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设计和运作。
(一)制度制订精细化,保障合作项目有效运行
制度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在管理领域,制度是最先需要考虑的要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要素,缺乏制度的管理,管理初期是不明所以、毫无头绪,管理进程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管理后果是目不忍视、草草了事。“制订系统化的专业管理制度,是开展专业管理的根本保障。”[5]为此,精细化管理首先要考虑的是管理制度的制订问题。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是双主体管理,制度制订上要比单主体学校管理设想的更周全、更细致。一是制度类别的确定要做到管理全覆盖,包括教育教学方面,要有计划制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会议和研修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等;队伍建设方面,要有专职教师建设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双主体班主任建设制度、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制度等;岗位职责方面,要有各类人员的岗位标准、职责分工、学期和学年度考核等。二是各类制度的条目划分要具体化。首先是目标具体,明确该项制度的制订需要运行的方向和达成的结果,确保制订内容为项目管理能够达到的目标。其次是过程具体,明确各项事务推进的时间表,每个步骤都能清晰地展示运行的节奏和结果。再次是操作具体,各类制度的规章条目要具有可行性,经得住实践的检验,不能模糊制度的执行力,影响制度的实践功能。三是学校制度和合作方制度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学校的专职是教育教学,合作方即企业的专职是生产经营,鉴于是双主体共同管理运作的合作项目,个别制度要有不同的规定性,也需要互相交流沟通,如果制度的制订和执行各行其是,自然不利于合作项目的有序运行,影响项目的最终成效,造成的后果是既破坏了校企合作的今后发展,也迟滞了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二)管理队伍精细化,保障合作项目有序运行
任何项目或工程的有序开展都离不开科学而完备的管理队伍,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圆满运行同样需要一支高素质、精专业、勤事 务、善管理的人才队伍,如果管理人员队伍专业素质薄弱、管理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欠缺,势必会对合作办学项目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项目的今后发展。因此,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是确保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人力保障。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展细致的选聘工作,要仔细考察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工作绩效等,了解其是否具备合作项目管理的胜任力,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面谈,充分掌握人员的知识、品行、心理、爱好、特长等情况。在队伍选聘完成后,需要对人员开展一周左右的集中培训,前期在学校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合作办学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合作办学学员的构成和专业背景、合作办学项目的实体管理和虚拟管理、开放教育资源认识和运用等;后期培训在合作方进行,主要内容是参观与交流、教学和考试场地的设计和配置、与学员的互动等。在培训结束后,所有人员开始为期一个学期的试用期,在试用过程中,学校要不定期对教师管理的班级开展推门听课、随机调研、班级日志检查等,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分析和追踪,引导教师及时吸收和改正。在学期结束后,学校可以对合作方、学员、任课教师、班主任等进行访问和调查,对管理的项目学习结果和成效进行评定,综合考核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根据考核结果确定管理人员的去和留。
(三)过程推进精细化,保障合作项目的运作成效
过程管理是精细化管理重要的发展脉络。美国学者威斯纳(Wisner)和斯坦利(Stanley)认为,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有过程管理,对企业来说,其管理的业务流程“由一组链接的活动或元素组成”,各活动或元素根据自身的性质为实现既定目标执行相关任务,并在达成目标上形成必要的凝聚力。[6]过程管理的目标导向和执行凝聚力对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管理全过程的执行对象准确规划和落实管理步骤及环节。学期前,学校需要与合作方召开专题会议,研讨筹备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课程教学与教务计划、面授时间和场地、线上学习安排、师资情况、双方人员配置、学期各项活动时间表、学员学习与工作的协调等;学期初,学校积极着手开学的各项事务,全力做到人员到位、资源到位、活动到位,认真上好新生开学第一课(开学典礼)、暖化老生开学第一天;学期中,学校随时与合作方联系,不定期进行教育教学检查,了解合作方需 求,掌握班级动态,对出现的问题要互动协商、共同解决,同时经常性与学员、教师沟通,摸清学员学习和教师教学现状,及时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期末,在做好课程复习工作的同时,认真细致安排期末考试事宜,尤其是考场场地的选择在征得上级考务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以不影响合作方生产经营为原则,尽可能为学员考试提供周到安排;学期末及时整理好学期档案,总结好本学期工作经验,汇总好存在的问题,根据需要进行一次以合作方和学员为对象的调查,采用座谈和问卷的形式调研对方对本学期来教育管理和教学教务的看法及建议,结合调研材料,分析现状,总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为下学期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的合作项目的可持续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四)服务支持精细化,保障合作项目的运行质量
校企合作项目执行体是学校和企业,服务支持自然也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与参与,但开放教育校企合作的中心任务是学员通过二至三年的学习,顺利而圆满完成学业,完成该项任务提供的重点服务支持者是学校而不是双方,企业只是提供部分辅助性的服务,例如,提供教学和考试的场地、学习环境的布置等。学校为学员提供的学习服务支持是全方位的,首先,是立足条件创设提供人本性服务支持。人本性服务支持就是以人为本,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核心,它最基本的核心内涵在于:一是关心人,关心学员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冲突,尽可能从学员自身出发创设有利条件,缓解工学矛盾,方便学员学习;二是尊重人,学员是具有丰富情感和多样性格的个体,教师要重视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性格,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为学员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三是激励人,教师需要创造诱因鼓励学员的学习并使之内化为自觉行动,包括目标诱因、信任诱因、共进诱因等;四是发展人,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发掘学员的学习潜能,“不应只停留在方法上的引领,更重要的应该是服务的给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思考。”[7]其次,是立足资源优化提供知识性服务支持。开放教育除了教材、资料、图书等实体资源,还包括丰富的网络虚拟资源。鉴于校企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学校除了为学员提供常规的实体和虚拟资源外,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的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考核标准等要素,开发和整合针对性的教育资源。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学校在充分利用合作方的机械设备进行实践知识转化的同时,可以挖掘校内外的机械及工程技术人才和资源,为学员拓宽专业视野与知识领域提供引导和帮助。最后,是立足文化建设提供社交性服务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发展除了必需的健康和体力,还有利用可利用的条件来发展智力,以便于进行必要的社交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8]也就是说,除了知识学习,社会交往也应该是开放教育学员必备的能力,为此,学校应该通过加强与合作方的文化交流、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等形式,增强学员之间、学员和教师之间的交往交流,使学员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人际情感、增强人际关系。
开放教育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的优质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模式,而精细化管理从细节入手,能确保项目的运行实现有序、有效、有力,从而最终做到为社会育才、为企业育人、为学员赋能,增强开放教育办学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助力开放大学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