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3-08-05王振龙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通识视域英语课程

王振龙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下文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1]《指南》中提到,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是“核心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视域下,开展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以有效兼顾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明确立德树人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学生英语课程所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同时,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推动高校学生英语水平与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并不特指某一专业或课程,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考虑到大学学术分科过于严谨明晰,知识割裂情况严重,部分欧美学者便提出通识教育,意在使学生涉猎不同学科,具备独立思考以及融会贯通不同知识的能力。而高校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融合可以有效扩展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帮助学生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与英语水平。

(一)完善英语课程体系,丰富英语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完善程度与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实际教学质量。相较于高校其他课程,英语课程除具有知识性外,还有其作为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识教育视域下,其一,高校可以完善英语课程体系,在原有英语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内涵,充分调查与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增设相应的选修课程,补齐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短板。其二,就课程建设角度而言,课程思政理念具有知识性与育人性的双重属性,将其融入英语教学可以有效提升英语课程知识的丰富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效结合,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与德育水平的提升。

(二)培养多元文化观念,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教育工作既要传递知识,也要考虑到英语作为语言的特性,发挥其文化载体的功能,在帮助学生学习与掌握英语单词、句式、语法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其一,就英语课程教学组织角度而言,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对传统英语课程组织思路的革新,学生既可以通过通识教育理念了解西方人文、历史以及社会文化观念,也可以基于课程思政视角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以知识的广度扩展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明确“和而不同”的具体内涵。其二,就高校大学生成长发展角度而言,通识教育视角的切入拓宽了学生在英语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选择范围,学生除常规大学英语课程之外,还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其他课程,以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英语电影与文化课程为例,学生可以借助赏析电影的形式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达到提升电影鉴赏能力、提高英语水平以及丰富跨文化通识教育知识的三重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其的实现需要依托高校各级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识教育中的全人教育内涵本身就具有德育倾向,其与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融合对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其一,就英语课程的课时安排角度而言,作为覆盖高校多专业的通识类课程,英语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课程思政因素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以通识教育视域下英语教学内容广度与课时安排密度的提升来强化学生对思政因素的掌握程度,避免消极网络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其二,就高校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角度而言,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强调在原有英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与融入思政因素,由于英语课程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西方文化知识的介绍,因此课程思政因素的融入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与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认识,同时基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具体困境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在原有课程与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优化与调整,以满足时代发展对高质量英语人才的需求,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交锋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但由于部分高校在课程内容、课程类型、教材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并未达到通识教育的理想效果,因此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落实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帮助有限。

(一)教师学历背景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学习需求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检验与考察,需要教师掌握丰富的英语知识、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了解课程思政理念的实践方式。但实际上,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调整。其一,教师队伍构成单一。高校英语教师大都是英语专业背景出身,其教育经历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在具体通识教育视域下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经常面临“专业有余而思政不足”的情况。且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其在课程组织与开展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应试教育思维,这与通识教育所强调的知识的广泛性思路相悖,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帮助有限。其二,教师队伍招聘机制有待完善。部分高校在招聘英语教师时存在过分看重应聘者学历的情况,忽略了应聘者的工作经历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导致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运用并不熟练、对思政因素的挖掘不够充分,且在选择英语教学素材时容易出现忽略通识教育人文性的情况,难以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材建设仍需调整,价值观念引导程度有限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既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也需要专业、全面的教材作为支撑,但高校未能明确英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使得现有英语教材与课程思政因素之间的联动不足,对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有限。其一,教材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涌现出大批在线通识教育教材,而由于高校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与思政知识基础,且对通识教育知识也有所涉猎,使得现有教材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现阶段,在线通识教育英语教材与高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有限,既难以实现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学生思政水平以及英语素养的提升。其二,教材深度有待强化。教材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对教学效果具有关键影响,但部分高校英语教材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内容的选用缺乏深度的剖析,无论是通识教育知识背景的铺垫还是课程思政因素的引入都存在浅尝辄止和重复化的情况,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思辨能力[3],也会影响学生中华文化自豪感的培养。

(三)课程类型有待完善,忽略通识教育内容广度

高校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决定了其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广泛性与丰富性,但部分高校在设置英语课程类型方面对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考虑不足,使得实际课程类型安排无法体现通识教育内容的广泛性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育人价值,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一,课程类型建设无序化。部分高校虽然在构建与安排英语课程类型方面已具备通识教育意识,但在确定具体英语课程类型方面存在过度随意化倾向,其英语选修课程的设置未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与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英语水平,同时由于通识教育内容的广泛化而导致的课程设置随意化倾向,影响了学生英语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其二,教学资源有限。通识教育视域下,英语思政教育课程类型的扩展需要依托丰富且完善的教学资源予以支撑,但部分高校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且对教学资源质量的筛选与把控有待完善,既加大了英语思政教育课程类型的拓展难度,也限制了高校英语课程类型的丰富程度。

(四)囿于应试教育思想限制,课程内容安排不平衡

通识教育的“通”强调的是对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其初衷在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4]。高校英语作为重要的通识类课程,在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其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以及人文价值,但部分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仍有待调整。其一,重工具性轻价值引导,部分高校在设置英语课程内容过程中仍旧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对英语语法知识以及重难点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思政因素,具体思政因素的引入及运用较为随意,且在课上运用课程思政因素的时长较短,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英语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英语水平与思政素养的提升帮助有限。其二,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平衡。部分高校对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理解不全面,在选择教学素材时更加集中于对知识点的讲解,鲜少涉及素材中人文社科知识的介绍,跨学科通识教育知识比例以及所用时长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符合通识教育中的“全人教育”理念,使得实际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三、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鉴于上述情况,高校应进一步明确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课程思政理念的实际内涵,从高校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和完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平衡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促进学生思政道德水平与英语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满足学科与社会需求

教师作为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指导者与引路人,与学生英语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直接关系。而要想提升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质量,高校需要从教师招聘和职后培训两方面着手,严把教师准入与提升关口,为各项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储备强大的师资力量。其一,优化高校英语教师招聘机制。改变传统过分注重应聘者学历的倾向,在英语教师招聘条件设置方面更加注重应聘者的不同学历背景与工作经验,在笔试与面试过程中着重考察应聘者对于课程思政理念与通识教育课程定位的理解程度,为今后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其二,完善高校英语教师入职后的培训机制。高校应定期组织本校英语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学习与了解不同思政因素与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方式与路径,提升教师熟练运用不同思政因素的能力。同时还应组织教师以研学参观的形式了解与学习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切实深化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英语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因素的自觉性,并全面落实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扩展英语教学素材。

(二)优化英语教材建设,加强价值观念的引导

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关键。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对英语教材建设工作的关注度,为教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专业的教材,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其一,加强教材筛 选。高校应与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合作,针对在线英语教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既要明确国家高等教育英语教材的审批标准,坚决抵制不符合标准的在线教材进入高校英语课堂,也要积极征求高校教师与学生对于不同版本教材的意见与建议,选择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英语教材进入课堂,如此一来,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构思不同思政因素的融入路径与方式,提升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安排的流畅度。其二,强化教材内容深度。高校英语教材编写组需要充分了解当今时代背景下英语课程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价值导向,在选定教学素材以及架构课程内容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不断推动学生实际英语知识掌握程度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依托通识教育课程,完善英语课程的类型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领导应明确英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定位,深入梳理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在原有英语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拓展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体系,推动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其一,优化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参考通识教育课程结构,诸如西方文明史、西方文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科技史等课程,在具体的高校英语选修课程建设过程中,尽量改善因专业划分造成的专业知识单一的局面,扩展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内容的广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其二,拓展课程资源。通识教育内涵广泛,涉及文化、历史、科学、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与知识[5],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依托充足、完善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但由于部分高校的教学资源数量与质量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需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资源扩展方向,选择恰当且有趣的选修课程内容。以辽宁工业大学开设的英语选修课程大卫·科波菲尔为例,高校在设置选修课时,准确评估本校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大卫·科波菲尔》的原文与译本,同时借助本校图书馆以及网络学习平台搜集并深入剖析该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文化和社会观念,在小说内容与情节分析过程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四)摆脱应试教育思维桎梏,重视课程内容安排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应重视课程内容安排的合理化程度,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在明确英语内容工具性的基础上,兼顾思政理念育人作用的发挥与通识教育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具体到英语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其一,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比重。高校英语教师应深化自身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程度,在具体的课前准备与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着重挖掘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因素之间的衔接点,探究课程思政因素的融入方式,增加思政因素的讲授时长,兼顾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还应在布置课下英语作业时适当渗透思政因素。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开设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为例,教师在写作背景、写作内容的安排方面着力渗透商业活动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以及商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既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也兼顾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其二,重视通识教育内涵的阐述与运用。高校英语教师应深入理解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定位,在具体课程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教学环节安排上充分贯彻其跨学科教育与全人教育理念,适当延伸与讲解教学材料中出现的人文社科知识,在提升学生英语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以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英语电影与文化课程为例,教师选取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1998年版)中的片段,向学生展示英语口语表达与创作手法,根据动画电影情节剖析其中的西方人文观念,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升学生对西方人文知识的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与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通识视域英语课程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