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2023-08-05李佳佳孙配贞
李佳佳 孙配贞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并给予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创业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存在诸多问题,如创业人数过少,创业成功率低,创业意向淡薄[1]。如何调动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成为现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教育干预策略。
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后者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内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无限的活力,其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大学生群体正处在万众创业的风口时代,既面临着较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下,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优势,加强大学生创业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在考察积极心理学内涵及重要价值的基础上,深入探查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教育干预策略。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其教育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自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的病理模式持续了长达一个世纪,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对病患心理问题的治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对人性积极面的关注为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直至20世纪末,以塞利格曼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开始对人类积极品质进行科学研究,首次将人类的积极品质置于科学的标准下进行考察,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学运动立即在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积极心理学的蓬勃兴起重新唤起了心理学对于人类幸福生活与积极品质的关注。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欣赏性的态度去看待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比如幸福、希望、潜能、美德等,致力于实现人类潜能的发掘、活力的激发、能力的提升、创造力的培养等[3]。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文关怀,将人类群体中最需要受到关注的绝大多数普通人纳入研究范围,帮助那些生存环境并不优越的普通人追求有尊严、有意义的美好生活,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繁荣发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积极情感体验(幸福、快乐、自豪等)、积极人格特质(自我决定、美德、毅力、勇气等),以及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法 律、政策、学校、社区、家庭等)。近年来,积极心理学也在不断完善自身,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强调应采用更加全面的视角对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要充分认识到人类心理的多元性而不是唯一性[4]。
(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启示
1 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倡导“以人为本”
积极心理学面向普通人,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同时,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文关怀,强调主动关心人,希望个体能够在获得积极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创造美好人生。而教育致力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理念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基于积极心理学,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和回应,做到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同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注重学生个体积极品质的培养,突出“培优”
传统的教育多采用模式化的授课流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优势与个体潜能。而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个人潜能与积极品质的培养。从积极心理学的视域出发,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提升学生积极体验和积极认知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擅长的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给学生积极的反馈,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并通过不断强化、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不断成长。
3 重视环境因素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势而进”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环境的影响,强调良好的环境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基于积极心理学,教育者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具体来说,教育者应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相结合,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的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打造舒适宜人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往积极方面转变。此外,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多方资源为学生搭建进步的平台、拓宽发展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让学生借助学校的优质资源助力个人发展,引导学生“借势而进”。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干预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与价值,重视个体潜能的开发,对个体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帮助个体追求美好生活,其理念对个体创业意向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干预,有利于增加对创业情绪的关注度,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在创业过程中的不同情境与不同时间段,创业者会经历多种情绪变化,这些情绪和情感往往会对创业过程产生推动或阻碍作用。然而,目前创业教育多聚焦于认知教育、知识教育,创业情感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干预,有利于增加对创业情绪因素尤其是创业积极情绪的关注度,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又可以拓展个体在注意、认知、行动等方面的广度和提升灵活度,帮助个体建构持久的个人资源[5],从而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干预,有利于聚焦积极的创业人格特质,助力创业人格教育的开展
大多数创业者都具有积极的创业人格特质,比如乐观向上、百折不挠、勇于创新、善于沟通等,这些突出的人格特质成为他们实施创业行为的动力源泉。鉴于人格特质的动力作用,创业教育应当把创业人格教育纳入体系之中。教育者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人格特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引导,比如社会实践教育和榜样激励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创业人格,形成良好的创业人格品质。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干预,有利于学校打造积极的创业环境,推进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环境对于个体积极情绪的形成以及积极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教育者应当积极营造适宜的创业校园环境。首先,为学生营造宽容失败的校园环境,减少其面对创业失败的心理负担;其次,打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通过创业竞赛、校企合作等多措并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积极的创业氛围以及坚实的政策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开展创业意向教育干预的策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和推动社会就业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响应国家创业政策的必然要求。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向教育干预,可以从提升创业积极情绪、缓解创业消极情绪、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创业韧性、发挥学校效能等多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创业积极情绪,缓解创业消极情绪,增强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在个体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引导个体的趋避行为。因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入创业情绪有关课程。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情绪,这其中既有积极情绪又有消极情绪。对于创业中的积极情绪,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动力,通过情绪管理课程传授学生合理表达情绪的方法,让积极情绪成为激励学生创业的源头活水;反之,在创业过程中如果学生产生了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教育者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负面情绪、积极调适消极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其创业意向。
1 激发创业激情
创业激情作为一种创业积极情感,对个体的创业意向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创业激情,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创业过程中的情感价值和自我实现价值,引领学生完成其对创业活动的意义构建。在实施创业教育时,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对自身创业的动机进行深入思考,帮助其认识到创业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取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发展与成长。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理念,在精神层面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创业动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创业意向的目的。其次,除了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思考之外,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身边的创业榜样以及创业成功范例,利用朋辈效应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最后,鉴于创业努力对于提升创业激情的积极作用[6],教育者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创业努力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创业知识学习与考核、推进创业实践等方法,让学生真正付出创业努力,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水平。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出台创新创业奖励办法、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等多种举措,提升学生的创业努力水平,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强化学生的创业行为。
2 正确对待失败恐惧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风险,比如变化的市场环境、高昂的创业成本、潜在的创业失败等,对这些风险的感知是大学生产生创业失败恐惧的重要原因。要缓解大学生的创业失败恐惧,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失败,理性看待创业失败恐惧。首先,教育者可以对创业失败案例进行剖析,启发学生反思并调整学生有关创业的不合理观念。教育者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创业者失败后再次创业并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创业自信心,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创业失败。其次,教育者应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性支持和功能性支持,二者对于减轻创业失败恐惧都具有重要作用[7]。在情感性支持方面,教育者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与精神状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情感支持。在功能性支持方面,教育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创业有关资源以及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抓住各种创业机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 缓解创业焦虑
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焦虑情绪往往来自于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个体感受到的朋辈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也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创业焦虑。尽管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促进创业努力,但焦虑过度则会成为创业的阻力。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引导学生调节和释放创业焦虑情绪。身处焦虑中的学生应主动寻求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通过参与个体心理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表达真实感受、释放积压的消极情绪。其次,焦虑情绪通常是创业者无力感和失控感的表现,为此,教育者应帮助学生增强控制感,完成“权能感”的建构[8]。具体而言,教育者可以通过举办创业社团活动、组织优秀校友创业经验分享会等,帮助学生加强人际交流,增强个体的权能感。最后,教育者应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归因方式。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比如个体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帮助其产生创业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继续前进的动力。针对采用消极归因方式的学生,教育者可帮助其矫正认知偏差,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避免其因为不当的归因方式增加自身压力,加重焦虑情绪。
(二)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创业韧性
1 增强创业能力
增强创业能力,发挥个体潜能,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教育者应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教育者应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应提倡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创业学习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其次,个体创业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为此,学校应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学生创业能力的锤炼提供各种平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再次,学校可组织创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通过创业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技能传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最后,创业能力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它包含多个维度。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决定重点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目标,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创业能力。
创业过程是个体发现创业机会进而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是创业能力的核心,是潜在创业者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间接经验掌握创业领域的一般性知识。有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当良好的机会出现时潜在创业者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时识别创业机会,抓住创业机遇。其次,培养创业机会识别能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它具有独特性等核心特征。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创业者必须具有发散性思维,要擅于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产生独特的创业想法。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大学生更容易对环境的变化,比如市场变动、政策更新、技术迭代等保持警觉,更容易发现新的创业机会。最后,要重视创业社会网络的构建。社会网络不仅仅是信息获取渠道,也是潜在的社会资源,对创业机会识别以及后续的机会利用都具有关键作用。教育者应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创业社会网络,提升学生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利用能力。
2 提升创业韧性
韧性作为一种帮助创业者走向成功的重要人格品质,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活动往往伴随着艰辛与曲折,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和挫折,具有创业韧性的个体才能够拥有顽强的创业意志与较强的创业意向,才能够不断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创业成功。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创业韧性。具体而言,教育者可以从增强学生的内部力量感以及提供外部支持两方面入手。首先,从个体内部层面分析,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以及对自我实现的追求[9]。只有内部动力足够强大,个体才能够有顽强的意志去攻坚克难。同时,要重视学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的培养。一个有尊严、有自信的人才能够为自己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撑,具有不易动摇的自我认知,才能够在遭遇困境的时候迎难而上,表现出强劲的创业韧性。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面对困境时的应对能力。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挫折情境让学生适度地体验挫折,锻炼其面对困境时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从提供外部支持的角度分析,创业韧性教育可与心理援助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此外,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或团体辅导,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创业韧性。
(三)发挥学校效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作为学生创业行为的始发地,学校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起着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效能是提升学生创业意向的必要措施。学校应细分创业课程,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应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推进个性化创业教育。
1 细分创业课程,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课程的规划应当以大学生所在高校的性质以及所学具体专业的特点作为依托,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设计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高校应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拓展。创业教育应当在学校、学院、专业等多个层面进行层级架构:学校统筹总揽创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课程体系设计;各学院负责有效分管各专业的创业教育,组织学院内部的创业活动,促进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联动;各专业则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的创业课程群。而在创业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教师应努力提高创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结合互动式、体验式、师生融合式的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课堂主动性,强化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和认知态度,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2 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推进个性化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年级、专业、学生的特点等为依据推进个性化教育[10]。首先,对于具有强烈创业愿望以及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可以重点关注并进行深入指导,在了解学生的具体专业与个人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辅导方案,同时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可以实现的最佳能力水平[11]。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创新创业学习的需求和反馈,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合创业教育所需资源,比如优秀创业案例、各创业领域的现状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开设多种选修课,使得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自由选择和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创业课程体系。再次,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要以学生的创业能力发展和创业素质培养为依托。在创业教育的准备阶段、深入阶段以及实践阶段,分别设计具有个体针对性的创业训练活动,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创业教育干预的成效。
五、结语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日益成为创业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是其创业行动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其创业活动的关键因素[12]。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不仅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还会受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创业者内在的心理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创业意向的高低以及创业的成功率[13]。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其理念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需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效果。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创业情绪、创业能力、创业韧性、创业支持等多个角度系统地进行创业意向教育干预。具体而言,教育者不仅应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情绪、降低学生的创业消极情绪,还应该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韧性,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此外,还应细分创业课程、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高质高效地推进创业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