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的新思考

2023-08-04张文静王若琳

国际公关 2023年9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张文静 王若琳

摘要: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中国不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科幻片的力量,更证明了中国科幻的生命力。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角对《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在国际主流媒体上的传播效果,及海外媒体对于该系列电影的报道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国际媒体及海外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本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影片将“中国式家国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结合起来,成功将这一理念传播给世界,实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唤起海外观众的情感共鸣。本文基于海外观众及媒体对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评价和感受,解析该系列影片对外传播的创新策略,進而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国家形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中华文化“走出去” 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陈犀禾曾提出“国家电影” 理论,主张把电影作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和维护国家利益的电影本体论思考。[1]其中,“国家形象” 研究是国家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全球化背景下,电影的国际传播始终是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流浪地球》这类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影视产业、科技产业在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和变化的电影,即可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典型案例。

一、与世界接轨,输出中国价值

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总票房高达46.86亿元。尽管在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简称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上的评分为5.9,但是作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首部科幻电影,影片也存在着很多的进步空间。于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更是在今年春节的海外放映中取得了更为出色的成绩,截至目前获得IMDB评分8.0的好成绩。在海外大卖的《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同时也引发了媒体上广泛的讨论。[2]

(一)IMDb影评人对影片评价的变化

我们将IMDb上对于《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两部影片所有评论中点赞排名前三十的评论进行分析,发现海外观众对于这两部电影的观点和态度大不相同。

《流浪地球2》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概念受到了海外观众的广泛关注,展现了与好莱坞电影对于科幻和未来的不同的思考。评论指出,“影片从东方的角度讲述了一个灾难故事,人类作为一个团队来面对压倒性的危机。没有一个英雄能独自拯救地球”。但是并未出现像前作评论区中,认为影片是中国政治的宣传手段。[3]相反有许多《流浪地球2》的观众在评论区鼓励还没去观看影片的观众“不要担心政宣传和民族主义,如果你因为害怕政治宣传而看了这部电影,你就会错过一件艺术品”。

除此之外,《流浪地球》中常被IMDb的影评人认为是公式化的科幻电影,其“成立的前提和影片关键思想疑似抄袭星际穿越”,但第二部做到了兼顾“中国范” 和“国际化”,在为海外观众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如影片中提及的“数字生命” 计划。观影者享受影片为他们提供了不同于好莱坞影片的叙述视角,“它对人类未来的思考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完全不同,好莱坞需要做出改变。我已经厌倦了这个旧的情节了”。

许多影评人表示,《流浪地球2》比前作好太多了,“好” 绝不只是体现在特效上,更体现在叙述视角的优化、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之上,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幻概念在做到令人惊叹的同时,其细节、逻辑和可行性都更加经得起观众的推敲。

(二)国外媒体对影片评价的变化

国外媒体的报道在一些观点上与IMDb的用户观点不谋而合,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大型媒体在《流浪地球》电影上映时,便关注到其带来的市场效益。《纽约时报》曾发文称“影片代表着中国电影业加入‘太空竞赛’”。The Verge则评价该片是“一部丰富的、迷人的傻瓜式电影”,认为该片只是好莱坞的内核,套上了中国科幻的外壳。

在《流浪地球2》上映之后,海外的大型媒体也对影片内容展开评论。《纽约时报》认为影片的民族主义思想过于浓厚,评价“《流浪地球2》:它走得太远”。换一种角度看,能让这类大型媒体下场评论,从关注影片的经济价值到关注影片本身的内容表达,也恰恰证明了《流浪地球2》的成功。而其他国外的影视媒体,则纷纷对《流浪地球2》给出了好评。Film Legacy评论:“电影风格多变,涉猎广泛,视觉效果已与好莱坞电影旗鼓相当。”[4]

总而言之,《流浪地球2》在海外的观众反应和媒体评价中都获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观众表示更加喜欢第二部的表达方式,因为其真正展现了人类为了拯救地球做出的牺牲,所传达的价值观更是获得了海外观众的点赞,这说明中国电影真正开始与世界科幻接轨,中国也开始通过自己的文化产品,来输出中国的价值观。

二、注重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

科幻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将文化输出给全球受众,需要引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共鸣,所以科幻影视创作就必须关切文化认同。这就要求科幻影视作品既要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利用贴近大众审美趣味的符号去表现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做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

(一)家国情怀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

《流浪地球2》中所面临的困难相比前作更加复杂,人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经受来自人类内部的怀疑。影片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主人公”,三条故事线中,为我们呈现了面对人类共同的灾难时的英雄群像,并将群像定位为“地球人”,所有人关注的是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从而成功地构建起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话语结构。[5]

计划命名为“移山计划”,用两千五百年的时间,一百代人去做一件看似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就如同传说中的“愚公移山” 一般。从细节里映射出来的家国情怀,原本只有中国人懂得,但基于影片的全球化的自我定位之下,将原本中国文化特有的家国情怀放大至全人类的格局和视野。以这种全球化的自我定位来展示,灾难面前人类的命运与共,更加有利于不同国家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带入故事中的情节身份。

(二)以东方视角讲好故事

《2001:太空漫游》有一个经典的情节,神秘的黑色方碑出现,如上帝般启迪了原始人类,一个抛向半空的骨头变成了航天器。《流浪地球2》中也有对该片的致敬,但是上帝的方碑变成了月球上由人类竖立的宇航员出征纪念碑,被抛弃的骨头变成了愈合的人类股骨,也象征着人类最初的“团结”。[6]

对于相同的象征,《流浪地球2》给出了基于中国文化的不同解读。在东方视角的叙述下,人类的成就并不依靠上帝的启迪,一切都源于团结与奋斗。其展现的是独属于中国科幻的气质,站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之上,以世俗中国为视点,思考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未来的历史”。[7]东方叙述视角下的“移山计划” 充分体现了勤劳朴素的中华文化,将文化最珍贵的内核如春雨般融入影片当中,即使身处黑暗也相信终有一日,鲜花会再次开满枝头,这便是《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中所展现的中国科幻的文化根基。

(三)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之前的科幻电影大多数还是把AI当作对手,然而影片却反其道而行之,其对于人类和AI的关系的思考,在科幻电影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移山计划” 的可行性无法验证时,人类提出了“数字生命计划”,在这里AI反而不是导致人类毁灭的元凶,而是承担了传递人类文明的重任。

尽管影片里终止了该计划,但图恒宇和图丫丫的剧情发展,暗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人类完全可以和人工智能联手迈向星辰大海,甚至反向来说,没有人工智能的协助,人类根本不可能走出太阳系迈向宇宙太空。[8]Moss认为“想延续人类文明,就必须毁灭人类”,这一想法与目前人类的观念造成了严重的冲突,导致了危机四伏,二者的关系犹如哥白尼与教皇,在最终结果没有产生时,谁也没办法证明自己到底是哥白尼还是教皇。

三、外媒报道变化带来的启示

(一)内容要避免“自我东方化”

自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既处于反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顽强抗争之中,又不断学习着西方更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但这也使我国无形中被冠以“无创新” 的头衔。不自觉地自认为低人一等,失去了文化主体性,形成“自我东方化”。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首要步骤就是建立起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自信。

在关于《流浪地球》的IMDb排名前三十的评论中有人提到:“中国电影从未拍过这样一个规模的科幻电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的错误就在于没有大胆尝试。” 在《流浪地球》前,并没有任何一部如此壮观宏大的科幻电影冲出国门。如今,我国的教育正逐渐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转向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我国科技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国电影行业在进行文化传播时更要彰显出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9]

(二)以国际化叙事引发共鸣

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也是重点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 被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我国的观点,多年的实践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呈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受益匪浅。

电影行业在进行文化输出时,应当以全球观众都更易理解的方式进行全球化叙事。在第一部問世后,不少外国观众由于看不懂影片中独属于中国人的感情,给出一些低分的评价。如果采用大众能接受的国际化叙事,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一点在《流浪地球2》中很好地体现出来,第二部采用了更多的国际化视角,从影片的评论中看,外国观众更能理解《流浪地球2》的剧情,更有共鸣感,其评价也比第一部友好许多。

(三)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我国要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就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时代精神融入文化内涵之中。

影视行业也应响应国家号召,以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文化传播。众所周知《流浪地球》是由文学作品变成而成的影视作品,为了易于观众理解小说中的科幻概念,电影制作团队做了许多影视化的改编。如果仅看小说,则更像一部编年体史书,其呈现出的是时代的宏大感,而电影团队的抽丝剥茧、合理改编,则拓宽了观众群体,更具感染力。

四、结束语

《流浪地球》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大国重工的发展,更因为其思想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与超现实的表现形式相结合,讲述的中国故事背后蕴含着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电影在文化传播方式上突破了以往的输出模式,为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从《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在国际主流媒体上的传播效果、海外观众的评论及海外媒体对于该系列电影的报道可知,尽管从前作到《流浪地球2》影片在叙述方式、思想内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未来,我们既要在传播内容上彰显文化自信,避免“自我东方化”,也要做好基于观众接受的视角的全球化叙事,让影视作品引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共鸣。以新颖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才能让中国文化在“出海” 的路上,逐渐壮大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魏晓琳.《流浪地球》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策略[J].中国报业,2022(02):64-65.

[2] 张淦,李晓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创新策略探析: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为例[J].视听,2022(05):15-19.

[3] 胡键.社会科学本土化、再普遍化与中国的国际地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05):1-9.

[4] 张俪曦,郑艳林.《流浪地球》:科幻背景下的中国形象[J].牡丹,2021(22):62-64.

[5] 王东昌.论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时代意义[J].美与时代(下),2021(12):111-115.

[6] 陈犀禾,翟莉滢.国家理论: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J].电影艺术,2018(02):9-13.

[7] 相德宝,王静君.跨文化传播视角下《流浪地球》国际媒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0(04):59-71.

[8] 从《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青岛影视基地日渐成熟[N].人民日报,2023-02-21(01).

[9] 本报记者王彦.视效达标后,中国科幻电影下一步往哪走[N].文汇报,2022-3-12(001).

[10] 谢愚.中国科幻:乘风破浪正当时[N].金融时报,2023-02-10(009).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国家形象国际传播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