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逻辑与路径

2023-08-04麦嘉淇陈杼航袁樱

国际公关 2023年9期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社区

麦嘉淇 陈杼航 袁樱

摘要:当前,改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优化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养老供需联动是社区养老面临的重要问题。广东省梅州市A区在新旧社区差异等因素影响下,不同街区服务站点资源禀赋异质性分化明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资源匮乏,社会支持体系薄弱,代际反哺关系变化影响老年人及其家庭养老服务选择。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焦点,探索梅州市A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会经济的衔接发展,以促成梅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居家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是一种老年人在家长期居住,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它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改革和创新。[1]

现有文献大多选取发达地市作为研究课题,缺少针对三、四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调查。一是对发达市区社区居家养老研究较多,而对发展滞后的城镇研究缺乏。二是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规划、市场参与等问题分析较多,而对“嵌入式养老” 在小城市成功投产并持续性运作的缘起和接续沿革研究欠缺。三是对单一农村或城市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提出优化路径,缺少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地区的调研。鉴于此,本文基于社会支持视角,提出要以修复和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社会支持网络为核心,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家庭养老支持,调动长者自我养老积极性,推动梅州市A区居家养老社会化发展。

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现状

梅州位于广东省北部,以“长寿之乡” 著称,且享有“世界客都” 的美誉。千百年来,各色文化在这里融汇,交织成千姿百态的客家文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梅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77.6万人,占常住人口20.05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55.8万人,占比高达14.41 %,已进入深度老龄化,且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加上人口外流严重,家庭养老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梅州市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间缺口的裂变,现已上升为急需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选取两个社区进行了调研(详见表1)。

C服务中心位于中心城区,J服务中心辐射范围具有典型的城乡过渡型特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地区,也与A区有一定区别。原始的乡村社会性质已经从熟人社会转向半熟人社会,原有的集体性道德体系和缔约关系逐步瓦解、消散,养老方式从传统的家庭全盘供养转向社区主体加入发展而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养老文化从中心向外扩张,在J街道交汇融合,演变成为独特的边际养老文化。相应地,农村居民接受社区养老支持时更倾向于保守,不确定性增加。

(一)资源依赖型发展环环相扣

第一环,机构通过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获取生存资源。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发展的领域中,政府部门在制定导向性的目标、资源调配、提供设施等方面发挥着保障性作用。江南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场地无偿提供给中标的A区X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机构日常服务以生理健康层面的照料关怀居多。

第二环,“嵌入式” 养老服务机构依赖项目的自身发展获取生存资源。机构只需要遵照政府项目指标开展常规普惠性活动,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服务与真实诉求错位、项目定位不准等问题。在采集资料时发现,A区很大一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没有充分利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更没有与长者最需要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建设或进行临近建设。尽管开办了上门服务等收费项目,由于老年人及其家庭对该服务了解不深,他们大多不接受上门服务,项目运行成本高,利润空间被压缩,大部分项目难以为继。

第三环,中心工作人员依赖机构获得生存资源。聘用人员每年度接受民政局的统一考核评审,指标的完成度关系到个人绩效高低与聘用关系存续与否。在设计长者活动时过于保守,缺乏新意,通常情况下会照搬其他中心的做法,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丰富了老年人晚年生活,减轻了他们的孤独、失落感,但忽略活动的趣味性,长者参与的积极性也会被打消。

J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D提及:“我之前是在工厂打工的,要照顾孩子上学和老人,才回来家乡。刚开始我肯定不会搞活动,没有经验,又担心有什么风险要承担责任。政府每年都会对我们中心进行评估,审查我们的活动、场地、项目的情况,当然,也是和我们的工资挂钩的。审查不会为难我们,只要按时提交材料,填数据,一般都会通过。但是项目最终的效果,老人的受惠很少有人考究。”

第四环,机构通过为老年人开展服务换取生存资源。J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周四会有活动,逢传统节日,居委联合服务中心会为居民开展节庆活动。想要实现養老服务质效稳步提升,最终还需要寻找长者消费的撬动点。

总之,目前无论是机构嵌入社会开展养老服务,抑或是社区居委自主承办,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生存选择都是资源依赖型,依靠财政拨款、依赖政府购买项目、指靠老人购买服务。

(二)社会支持体系缺陷

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并存。A区现有6家公办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中仅2家坐落在东南部农村。A区超半数常住老年人口居住在农村,现建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布局与老年人口分布错位。农村长者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养老资源浪费严重。A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能提供的福利保障水平并不高,拥有专业能力的人不愿意将就,人员流动性大,服务人员和长者之间难以建立长期信任关系,随之家属也会对其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和重新选择,这样一来老年护老员行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并未能普及农村地区,服务未能覆盖全体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自身存在缺陷、服务触点稀少、工作人员不愿长期入驻、服务评价满意度不理想导致消费者远离等一系列原因造成服务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千疮百孔,等待漫长的修复。

(三)代际博弈中的反哺关系变化

目前,梅州市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老年人不愿离开长久的生活地随家属外迁,家属照料缺位几近常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亲代和子孙代位置背后表征的能量出现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孙代逐渐超越亲代,这进一步加剧了老年人权利式微。在调查中,50 %以上的长者对付费服务表示完全拒绝,曾经或正在购买上门服务的长者比例仅占15 %,其中大部分并非出自长者本意,是家庭安排的结果,服务对象的消费观念障碍严重,个人养老支付能力弱。

笔者:“是否享用中心的设施或享受服务?”

张阿姨:“我家就在中心正对面,自己家有饭吃,不用过去花钱。”

三、发展对策研究

老年人在青壮年时候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老年人提供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养老服务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主体可简单分为政府、社会和长者个人及其家庭。围绕这一理论,本文从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三方面探析梅州市A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展的可行性路径。[2]

(一)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环境,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前提先要厘清各部门对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职责和权限,协调分工,规范行政行为,明晰责任义务。推进政策条文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发展提供执法依据并接受监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年检评估制度,对中心的软件、硬件进行综合打分,结果与年度经费拨款数额挂钩,同时作为工作人员的年终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体系优化结构详见图1)。

梅州市作为华侨之乡,丰富的华侨资源可以给A区老年事业发展融入巨大的活力。瞄准“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创新性发展“养老+医疗+智慧社区” 等融合发展模式,丰富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争取做到“处处享养老,人人可养老”。

(四)织密社区依托网络

吸引更多的社区老年人参与其中,尤其是“隐蔽长者”,在服务设施上尊重老年人的差异性,倾听老人诉求。借力乡村振兴,鼓励有能力居民参与到社区营造当中,建立并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社会联结,引导他们加入义工协会,发掘“老年人力资源”,创新性地开展“社区互助养老” 模式,提高他们的满足感、获得感。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家庭无缝对接,实现家庭养老社区化,提高工作人员待遇,建立职业培养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主客体间可持续的合作信任关系。老年人行动能力下降,出行范围缩减,从老年人的出行特征和生活需求出发,通过功能外部延伸和功能内部渗入社区,间接提高服务可达性,确保老年人能够随时得到必要的服务。[3]

(二)强化家庭支持责任主体意识

家庭始终作为养老责任主体的地位角色,需要承担责任和履行养老义务。家庭不应只重视对后代的培养。鼓励子女定期与长者联系,协助中心建档并联系社工给予支持。家人亲属的家庭照料与物质支持、中心与社工的社会资源补充、社会与国家的统筹协调,都应以帮助处于需求端的长者为第一要义,提升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覆盖面,提高他们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三)調动老年人自我养老积极性

随着“互联网+” 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多层次的智慧服务平台,在政府引导市场配对的过程中,让科技与年迈长者充分对接,缩小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提高自我养老效能感。引导长者参与到社区建设中,通过社会事务日常议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浸润,满足长者嵌入在生活情境中的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消极依赖” 到“积极养老” 的转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老人的余热。

四、结束语

快速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梅州市A区养老行业与经济社会的契合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本文的创作初衷。A区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程度严峻,社区居家养老存在资金紧缺、环境条件设施配备不全等显著问题,需要协同政府、社会和公民三方力量,织密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笔者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从长者个人及其家庭、社区、政府和社会四大方面展开研究,选取C街道和J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求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互助养老模式,促进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深度结合,从积极老龄化向成功老龄化迈进,以全面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J].人口学刊, 2006(4):20-23.

[2] 董梅艳.社会支持视角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2(06):120-122.

[3] 李振林,朱霞.基于居家养老与积极老龄化的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策略: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住房建设规划),2018:423-433.

猜你喜欢

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社区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探索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南昌市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