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3-08-04郑婷婷邹恒
郑婷婷 邹恒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环节。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实现社会主义办学目的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个人思想成长的现实需求,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主要途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可以通过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的切入方式、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协同机制等方式开展,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将爱国主义根植于心、外化于行,让青春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为祖国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资助工作;经济困难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115-03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可以丰富资助工作的内涵,而且可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一、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的载体是资助,根本是育人。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也必须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爱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但是,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是会议、文件精神的传达,对于教育内容的设置,没有统一的安排和规划。在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一般是以网上下载的文字为主,较少考虑大学生需要重点学习什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理论讲解的内容中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讲述的内容不多,无法契合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导致教育的成效不够明显,学生的接受度不高。
(二)高校资助育人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覆盖面存在遗漏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多数情况下仅停留在口头学习、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对重要时间节点的内容学习不够;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的可迁移能力方面的训练较少,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弱,如果和非经济困难学生同台竞技,他们常会感到胆怯,不愿参加活动,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施的覆盖面存在遗漏。
(三)高校资助育人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协同性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这项工作往往被认为只是学工部门的工作,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团日活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教师负责思政理论的教授,专业课老师则负责专业知识的讲授,使得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学工部门在孤军奋战,与其他岗位、部门协同配合不够。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意义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不少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条件在党和国家的帮助扶持下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走出贫困落后地区,来到城市读书学习,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为改善经济困难家庭生活、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给予的经济支持。从某种层面上说,这一学生群体是与国家联系最为紧密的青年,做好这一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资助育人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实现社会主义办学目的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中第一点就是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青年提出的几点希望中提到“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党和国家为了保障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习,出台了很多帮扶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广大青年学生的组成部分,接受党的教育和帮助更多,更加应当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不负这个时代对青年人的召唤,爱党爱国,努力成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帮助学生思想成长的现实需求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物质资源的支持、能力素质的锻炼,更需要伟大的爱国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精神的力量是一个人能够持续拼搏、不断奋斗的源泉。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比经济上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精神的支持,经济的困难是暂时的,但价值观的形成却是长久的,甚至能够影响人的一生。经济困难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都有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反哺家庭的愿望。他们奋发图强、刻苦求知。然而,他们也容易因为经济方面的弱势,更加容易被不良的文化和社会思潮影响,更容易出现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价值倾向。因此,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不仅要有经济扶持,还要“扶志”,将爱国主义牢牢植入他们的内心,引导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其他错误的思想和文化侵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主要途径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个人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有所作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同时,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有爱党爱国的意识,而且要意识到正是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帮助,他们才得以完成学业,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有能力去帮助他人的时候,也会变“他助”为“助人”,更好地回馈社会,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懂得感恩和回报。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鉴于目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学习教育活动以及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形式,可以从学习的内容、方式、机制等方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通过多渠道、多方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要求,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第一,高校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深刻认识脱贫攻坚为经济困难个人和家庭带来的改变,准确理解党在不同时期为经济困难群体给予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勇气,不断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自己的智慧,为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要认真学习党史,从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培养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第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树立“四个自信”。一是高校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刻领会道路自信是实现途径[4]。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也只有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才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才能够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二是高校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刻领会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4],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力地指导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高校可以通过国家调动各方资源助力脱贫攻坚、保障经济困难人群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例,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刻领会制度自信是保障[4]。四是高校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刻领会文化自信是精神力量[4]。高校可以通过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建党精神等宝贵的精神文化,不断继承和发扬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高校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白自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从个人层面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坚持树立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自觉养成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积极培养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以及自力更生、有所作为的自强精神[5]。
(二)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的切入方式
第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爱国实践活动中,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让青春梦融入中国梦。高校不仅要开设勤工助学的渠道,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其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还要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去,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学习、走访调研,感受建党100年、改革开放40余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亲身体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是爱国、怎样爱国,深刻思考怎样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服务于祖国的建设和家乡的发展,服务于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将自己所学所长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业中。
第二,重视重要时间节点的教育工作。高校要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6]。如在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等,通过重要时间、重要事件相结合的方式,更贴近學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还可以挖掘图片、动漫、音乐、微视频等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第三,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科研指导、创新创业扶持[7],可以通过设立经济困难学生的学生组织(如社团等),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同时,可以组织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活动组织、科学研究的锻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就业、升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协同机制
第一,高校思政课专任课教师在思政课上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加深其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明确爱国主义的内涵,从理论上强化爱国主义信念,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爱党、爱国高度统一的信念。可以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他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青春力量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实现专业技术讲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融合,不断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刻的思考[8]。
第三,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提升他们作为资助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受资助学生。高校可以通过讲解资助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开展知识问答等方式,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定期与经济困难学生谈话,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调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等,让学生知晓党和国家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感受到学校、老师给予的温暖和鼓励,切身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意识和决心。
四、结语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的切入方式、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协同机制等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推进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参 考 文 献 ]
[1]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J].旗帜,2019(5):5-6.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 全文来了!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4] 坚持“四个自信”的内在依据和重大意义[EB/OL].(2016-10-27)[2021-03-2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7/c_1119795391.htm.
[5] 金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88-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86.
[7] 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66-67.
[8] 顾志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3):115-124.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