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维主体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内涵逻辑、核心问题及角色定位

2023-08-04张伟周衍平

大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核心问题角色定位立德树人

张伟 周衍平

[摘 要]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而且是整个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应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明晰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认清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更需要明确各类主体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角色定位。要始终坚持党核心领导主体地位,完善学校和学院组织主体的协调功能,提高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效果,发挥教材和课堂的作用,努力形成多维主体在“大思政”中合力共赢的局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内涵逻辑;核心问题;角色定位;主体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079-04

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课程不仅承担着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任务,而且承担着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思想品德修养提升的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由此围绕“课程思政”的专题热点讨论开始全面展开。

本研究以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明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同角色定位和主体认知的重要性,为下一步构建和完善不同特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方向和思路。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逻辑

由于研究视角和思路方法的不同,不同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和解读略有差异。敖祖辉等從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进行研究,认为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使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始终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邱伟光则将课程思政阐释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4],这实际上诠释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关系;刘隽等从互动主体角度出发,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师生互动形式,是一种具有召唤性的、有关学习的对话实践活动[5];邱仁富尽管没有直接明确课程思政的具体含义,但从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中,指明了二者在立德树人目标上的一致性问题[6];何云峰等从课程思政的理论缘起和研究思路出发,表明课程思政就是在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直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7];巩茹敏等则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将课程思政界定为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8],这一观点与邱伟光所阐述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关系观点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课程思政既不是增设一门课,也不是添加某个教学环节。它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改革的各环节、各领域、各层面,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种全新综合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体系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以及其他课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见图1)。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尽管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日趋丰富,相应地各高校也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当前仍存在不利于持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诸多制约因素,认清这些问题既有助于还原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本质目标,又有助于探索各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运行模式。

(一)课程思政理念认知存在偏差

就目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而言,有的高校推进缓慢甚至踟蹰不前,有的高校虽然快速实施但效果甚微,还有的高校则基本是处于驻足观望状态等。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是对课程思政理念认知存在偏差。这种认知偏差表现各有不同,有的高校认为课程思政是对其他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变相抵消和替换,是思政课程教育泛化的体现,故而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主观抗拒甚至视而不见;有的高校认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仅是简单的同义转换,二者不存在根本差异,故而不愿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的高校认为课程思政只是将思政元素简单机械地嵌入专业课程,二者不是有机自然地浸润渗透,故而使得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虽快但效果较差;还有的高校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升级版,课程思政可替代思政课程等[9]。总之,这些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偏差和误区,与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相违背,不利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课程思政主体角色界定模糊

尽管当下围绕课程思政的讨论较多,理论文献中也或多或少涉及对学校、教师等主体作用的认识,但对其作用和职能的界定尚不够清晰,甚至对于部分课程思政主体角色的认识还是较为单一甚至模糊的。有的观点认为思政课教师是“大思政”教学体系的唯一主体,各类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仅仅局限于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仅是涉及思政课教师宣传职能和授课领域的扩大等;有的观点虽然认同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主体,但单纯认为只要注重开展教师培训教育,单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思政的推进和实施就会一帆风顺。不可否认,教师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者和推动者[10],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主体、不同部门和机构协同推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教师主体单一性甚至是全能性的误读,不仅是对其他主体角色作用的忽视,而且也不利于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持续、健康、稳步推进。

(三)缺乏课程思政建设时效共识

当前形势下,有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也有些高校简单地把课程思政建设归结为构建几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出台几个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推出几个课程思政育人典型。实际上,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育人特点,决定了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渐进、潜移默化的长期运行过程。课程思政的运行模式和实施路径,需要各高校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特点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这是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够较好地实现的。除此之外,从全局角度来看,渐进式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其运行效果、社会反馈等更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进行检验,其运行方式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和高校自身特点不断地进行调整。因此,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需要走出短期化、暂时化的认识误区,逐渐形成长期性、持续性、全面性的建设共识。

三、高校课程思政中多维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认知

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目标,需要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认清和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能目标和角色定位,最大化发挥多维主体的合力作用。

(一)党和政府——核心领导主体

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和维护党的中心领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较为容易受到外在错误思想的渗透和侵害,所以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好党的核心领导优势,以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方向。同时,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工程,无论是宏观统筹协调还是具体步骤实施,高校都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部署,这也是确保专业技能与思政理念有力渗透、高校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组织保证。

党的领导是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无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领导、忽视党的领导都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虚无化、目标空洞化、机体“缺钙”化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方位对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二)学校和学院——直接组织主体

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组织主体,学校和学院的统筹协调能力需要持续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一场全面教学改革,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同时又是一项系统构建工程,还需要各高校和学院的合理安排和统筹协调。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组织主体,各高校和学院的统筹协调能力需要持续优化。在指导思想上,各高校和学院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领导责任,及时上传下达党和国家关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教育主阵地;在统筹协调上,各高校和学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学实际、办学特色和办学传统,又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课程领域的指导作用,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典型性、示范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课程团队等;在工作机制上,各高校应积极推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体、各机构部门协同联动、各院系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格局,使课程思政建设有抓手、落实任务有指导、持续推进见成效;在实施步骤上,各高校和学院务必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立足客观实际,明确责任目标,协调全校各部门、各机构制订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等,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落到小处、落到细处,形成全校、全院、全员共同推进的全方位行动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

(三)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主体

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需要不断强化互动对接意识。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成功与否,与高校全体教师和学生的贯彻执行力度有关。在贯彻落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环节上,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核心理念,教师不仅需要诠释清楚“课程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如何教”的根本问题,而且需要从课程自身出发,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学科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将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元素以及深藏于专业技能知识、内在結构体系中的思政理念和价值情怀,借助显性的教学实践过程隐性地、灵活地传授给学生(见图2)。学生也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教师的教学引领下,实现个人目标和价值。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对接教师的核心理念和教学思路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达到各门课程思政精神和价值意义教学的效果,又可以实现学生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的内化吸收。

在整个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通过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师生的互动对接意识,将课程思政教育切实融入教学内容和环节之中,学生通过对各类课程的学习逐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立德树人、育人育才的教育目标。

(四)教材和课堂——客观依托主体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除了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主体地位,最大化发挥组织实施主体的协调功能,提高参与主体的互动效果之外,还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客观依托主体的作用。教材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实物依托主体,具有科学性与知识性、思想性与政治性相融合的特点。高校教师借助教材不仅可以高效有序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还可以及时传递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传播正确的社会观和政治观。当然,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融入教材教案,使其与各学科专业和课程紧密融合,这是最大化发挥教材实际功效,实现高校育人育才、才德双收的重要前提。课堂是实现教材激活和思想引领的空间依托主体。一方面,以课堂为依托,有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奋进的空间竞争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影响,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和锤炼心智等良好习惯的快速养成,从而实现高校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论

实际上,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创新教育改革工程。它的形成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探究适合自身的具体运行模式,而且还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见图3)。任何单纯仅依赖单一主体的做法都很难实现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需要不同主体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发挥自身优势,相互之间形成联动效应、协同效应,这样才能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效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育才。

当然,在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比如教师主体思政育人意识、思政育人能力最大化提升等问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科学评估问题以及高校课程思政体系联动机制建立问题等。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和明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入分析和探索改革方式方法,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持续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5] 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6] 邱仁富.“課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7] 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7-39.

[8] 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6):45-51.

[9] 赵继伟.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辩证关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51-55.

[10] 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责任编辑:苏祎颖]

猜你喜欢

核心问题角色定位立德树人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