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对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3-08-04张丁香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3期
关键词:臂丛生物反馈动脉血

张丁香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5)

臂丛神经损伤是指因暴力、自发等因素导致分布于下臂、上臂、全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肌肉萎缩无力等,患者多伴随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1-2]。对于婴幼儿而言,臂丛神经损伤多发生于经阴道分娩时下臂、上臂、全臂丛神经受到压迫或牵拉产生损伤,严重影响患儿肢体功能发育[3-4]。以往西医临床常采用康复运动、营养神经等方法治疗,但临床疗效不甚理想。生物反馈疗法是将生物反馈技术及电刺激相结合,具有简便、无创、安全等优点;电针是将中医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方式,给予相应穴位刺激,可有效调节肢体功能。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对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的8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参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5~34个月,平均(29.53±3.15)个月;病程3~26 个月,平均(13.21±1.29)个月;18例为左侧,22例为右侧;4 例为全臂丛神经损伤,7例为下臂丛神经损伤,29例为上臂丛神经损伤。联合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5~33个月,平均(29.42±3.02)个月;病程3~28个月,平均(13.81±1.69)个月;19例为左侧,21例为右侧;5例为全臂丛神经损伤,8例为下臂丛神经损伤,27例为上臂丛神经损伤。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1HK97-8)。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参照《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诊疗与康复》中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标准:有滞产、难产、不适当助产史或出生体质量大于4 kg的巨大儿;出生后一侧上肢呈全部或部分软瘫;经神经肌电图检查确诊[5]。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相关诊断标准,分型为瘀阻脉络证:久病体虚,手臂麻木不仁,上肢青筋显露、痿弱,肌肉瘦削,可伴随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脉:舌有瘀点,质暗淡,脉细涩[6]。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5~35个月;可耐受电针及生物反馈治疗;患儿家属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血液系统、遗传代谢疾病、严重脏腑功能不全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脑水肿、颅内高血压患儿;视听障碍、认知障碍患儿;合并上肢关节脱位、关节骨性畸形、骨性损伤患儿;脑性瘫痪、运动发育迟缓等因素导致上肢运动障碍患儿;桡骨骨折、肩关节脱位等上肢骨关节损伤患儿;依从性差患儿;生物反馈、电针治疗禁忌患儿;手术治疗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参照组 给予患儿常规康复治疗。肩关节训练:用手握住患儿患肢肘部,进行被动肩关节上举、内收、旋转运动,一手固定健侧肩部,另一手往肋骨方向推压患儿肩胛骨脊柱缘,防止患儿肩关节产生痉挛,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渐由被动运动转变为主动运动,每个动作训练5 min;肩胛下肌牵伸训练:患儿平躺,朝外旋方向屈肘90°,辅助患儿上举手臂,给予手臂拉伸,每次动作维持2 min后复原,并给予患儿肘部按摩,再次进行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30 min。服用甲钴胺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767,0.5 mg/片)营养神经,每日1次,每次0.125 mg,连续治疗3个月。

2.2 联合组 在参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①生物反馈治疗:选用肌电生物反馈仪(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MyoNet-AOW),电流根据诱发关节活动度调整,20~50 m A,频率为25~30 Hz,刺激桡侧伸腕肌群、肱二头肌、三角肌,着重刺激其肌束的起止部位,每个肌肉刺激30次,单次刺激时间为8~12 s,每两次间隔时间为5 s,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②电针治疗:选取合谷、曲池、手三里、手五里、臂臑、肩髃、新极泉、大杼、颈百劳等穴(除新极泉外,均取患侧),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固始公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为0.30 mm×40 mm),针具及皮肤表面消毒。直刺新极泉穴30 mm,施以提插手法,不留针;直刺其余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于手三里-合谷、肩髃-手五里连接电针治疗仪(广州市美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XS-998B),选择密波,留针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采用肌电图仪(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NDI-094)检测两组患儿腋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②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DC-N2S)检测两组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的血流峰值。③治疗前、治疗6 周及12 周后给予患儿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 FM)、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CS)、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评价。PDMS FM 包含抓握、移动、姿势、反射等,共98项,总分196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发育情况越好。GMFCS:评价患儿A 区及C 区,A 区包含翻身及卧位,C区包含跪及爬,每个动作根据完成情况分别计0~3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FMFM:评价患儿B区、C区、D 区,其中B 区评价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共9 个项目,总分27 分;C 区评价抓握能力,共10个项目,总分30分;D 区评价操作能力,共13个项目,总分39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诊断学基础》中疗效标准评定。痊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上肢功能恢复,肌萎缩、肌力、感觉完全恢复;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上肢功能明显恢复,肌萎缩、肌力、感觉基本恢复;好转: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上肢功能、肌萎缩、肌力、感觉改善;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上肢功能、肌萎缩、肌力、感觉无改善[7]。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CMAP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CMAP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周及12周后,两组患儿CMAP 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患儿治疗12周后的CMAP 情况优于治疗6周后(P<0.05),联合组CMAP情况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情况比较(n=160条)

(3)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及12周后,两组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患儿治疗12周后的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高于治疗6周后(P<0.05),联合组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比较(cm/s,±s)

表3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比较(c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6周后比较,#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股动脉血流峰值腋动脉血流峰值联合组 40 治疗前 60.21±2.01 73.43±3.26治疗6周 77.20±2.85△▲ 87.61±4.18△▲治疗12周 81.25±3.18△#▲ 95.85±4.74△#▲参照组 40 治疗前 60.33±2.11 73.31±3.19治疗6周 69.19±2.51△ 82.07±3.53△治疗12周 75.22±2.73△# 89.58±4.02△#

(4)PDMS FM、GMFCS中A 区、C区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PDMS FM、GMFCS中A 区、C 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及12周后,两组患儿PDMS FM、GMFCS中A区、C区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患儿治疗12周后的PDMS FM、GMFCS中A 区、C 区评分均高于治疗6周后(P<0.05),联合组PDMS FM、GMFCS中A 区、C区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A区、C区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中A区、C区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6周后比较,#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A 区 C区联合组 40 治疗前 93.52±13.02 1.84±0.24 1.79±0.25治疗6周 135.51±19.65△▲ 2.19±0.36△▲ 2.11±0.37△▲治疗12周 154.36±20.11△#▲2.41±0.41△#▲ 2.45±0.42△#▲参照组 40 治疗前 92.61±12.24 1.87±0.27 1.83±0.26治疗6周 114.22±15.01△2.01±0.32△1.99±0.31△治疗12周 133.67±19.08△# 2.21±0.37△# 2.13±5.21△#

(5)FMFM 中B区、C区、D区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FMFM 中B区、C区、D区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及12周后,两组患儿FMFM 中B区、C 区、D 区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患儿治疗12周后的FMFM 中B区、C区、D区评分均高于治疗6周后(P<0.05),联合组患儿FMFM 中B区、C区、D区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B区、C区、D区评分比较(分,±s)

表5 两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治疗前、治疗6周及12周后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B区、C区、D区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6周后比较,#P<0.05;与参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B区 C区 D 区联合组 40 治疗前 11.73±1.19 13.33±1.25 16.61±2.42治疗6周 15.63±1.75△▲ 19.36±2.04△▲ 24.16±3.14△▲治疗12周 20.59±2.21△#▲24.58±2.51△#▲ 31.05±3.70△#参照组 40 治疗前 11.65±1.15 13.53±1.34 16.53±2.25治疗6周 14.13±1.54△15.61±1.86△ 21.18±2.89△治疗12周 16.47±6.18△# 20.37±2.13△# 26.65±3.25△#▲

4 讨论

臂丛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类疾病,主要分为上臂丛神经损伤、下臂丛神经损伤、全臂丛神经损伤。上臂丛神经损伤表现为肘关节不能屈伸,肩关节无法上举、外展,腕关节可屈伸,肌力降低,伴随上肢伸面大部分感觉丧失,但手指可活动;下臂丛神经损伤表现为手指不能做对指动作,手指无法伸直及弯曲,但腕关节、肘部、肩部活动正常;全臂丛神经损伤表现为上肢皮肤感觉障碍,无法做任何运动,上肢呈瘫痪状态。对于婴幼儿而言,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直接原因是力学因素,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因素为肩难产,如助产士盲目使用器械工具助产,围生儿处于枕后位及巨大儿,产妇骨盆狭窄、过期妊娠、身材矮小等因素均可诱发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8]。生物反馈结合电针治疗,其反馈电流为大脑无法感知的肌肉、神经相关电信号,用以刺激肌肉、神经,加快远端再生性轴突增生速度,增加远端再生性轴突数目,促进患儿神经修复,提升患肢活动能力[9-10]。

臂丛神经损伤归属中医“痿证”范畴,与患儿分娩时产生外伤有关,加上患儿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无以推动血行,气血瘀滞,无以滋养患儿筋脉,致使肌肉弛纵无力,治疗宜益气养血、舒筋活络[7]。本次电针治疗所选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可调节经气,利于经气旺盛,还有镇痛作用;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可活血行气、舒筋活络;手三里、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经活络,用于治疗上肢不遂、肘臂疼痛、挛急;臂臑、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经络,缓解肩臂疼痛;新极泉属手少阴心经,可通经活络、舒筋散结;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祛邪强筋骨;颈百劳属经脉奇穴,可调节脏腑功能、疏经活络。研究显示,电针给予穴位刺激,结合脉冲电及针刺效果,可加速得气,加大刺激量,增加临床疗效[11];所用密波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从而抑制感觉神经,产生镇痛作用[12];电针中电流产生的电场可促进神经细胞产生极化效应,刺激神经纤维主动运动,增强神经细胞内物质活动能力,加速轴突运输速率,改善机体代谢,有利于脊髓、神经组织再生,促进臂丛神经修复[13]。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CMAP 情况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联合组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联合组PDMS FM、GMFCS中A 区及C区评分高于参照组,FMFM 中B区、C区、D 区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熊英等[14]采用电针辅助作业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小儿,患儿正中神经、腋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指标得到改善,上肢活动度、运动功能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臂丛生物反馈动脉血
勘误声明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脑电生物反馈联合米氮平治疗焦虑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异型动脉血管为蒂的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