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项部六合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临床观察

2023-08-04张恩鹏马建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3期
关键词:后遗症面瘫面神经

张恩鹏,马建华,张 欣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

面瘫在中医中称为“口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面瘫通常起病急促,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以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障碍为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1]。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是指面瘫患者由于失治误治或个人体质因素致病程超过两个月,而面神经功能仍未完全恢复,遗留面部功能障碍[2]。笔者采用针刺项部六合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30例,并与使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30例进行对照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二科就诊的60例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3~63岁,平均(46±13)岁;病程2~12 个月,中位病程71.50(66.25,76.25)d。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1~65岁,平均(45±13)岁;病程2~11个月,中位病程74.00(66.00,81.0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基辛宣言》中相关医学伦理原则[3]。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病学》中关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制定。①起病急,数小时至数日达到高峰。②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吹口哨漏气;患侧易夹食;部分患者可出现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乳突部疼痛,耳郭、外耳道感觉减退和外耳道、鼓膜疱疹等症状。③头部MRI或CT 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1]。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学》中面瘫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本病常急性发作。②常在睡醒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③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4]。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病程超过两个月,且仍有面部神经功能障碍;年龄18~65岁;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完成针刺治疗。

1.4 排除标准 由于其他原因(如肿瘤、手术或外伤、脱髓鞘疾病、耳部疾病、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糖尿病等)引起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相关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重症感染、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有针刺禁忌证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甲钴胺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40),每次0.5 mg,每日3次,连续口服20 d。甲钴胺片是《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治疗面瘫后遗症期的推荐用药,服用剂量及频率严格按照指南说明服用[5]。

2.2 对照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中面瘫的针刺治疗方法[6]。针刺选穴:取患侧颊车穴、四白穴、牵正穴、颧髎穴、阳白穴、太阳穴、地仓穴、翳风穴、合谷穴。操作方法:医师嘱患者取仰卧位,身体完全平静和放松,对所选择的穴位处皮肤使用酒精棉球消毒,采用双手进针法,快速将针刺至皮下,通过行针手法,使患者感到针下有酸、胀、麻等得气感,或医者手下出现针感即停止行针;面部腧穴进针深度为10~15 mm,合谷穴直刺进针15~20 mm,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2.3 观察组 针刺选穴:取患侧天柱穴、天容穴、人迎穴、天窗穴、天牖穴、扶突穴、阳白穴、鱼腰穴、颧髎穴、颊车穴、地仓穴、牵正穴、翳风穴、太阳穴、四白穴、合谷穴。操作方法:首先嘱患者取伏坐位,使患者充分暴露颈项部皮肤;然后医者用拇指指腹轻轻循按患者颈项部的六合穴,使穴位处皮肤微微泛红;再对所选择的穴位使用酒精棉球进行消毒,以0.25 mm×25 mm 规格的毫针针刺项部六合穴针刺。于天柱穴直刺15~20 mm,于天容穴斜刺15~20 mm,针刺人迎穴时避开颈总动脉直刺15~20 mm,于扶突穴直刺15~20 mm,于天牖穴直刺15~20 mm,于天窗穴直刺或向下斜刺15~20 mm,于鱼腰穴向阳白穴方向透刺15~25 mm,于阳白穴向下平刺10~15 mm,于四白、颧髎、颊车、太阳穴直刺10~15 mm,于地仓穴向颊车穴方向透刺15~25 mm,于翳风、牵正穴直刺15~25 mm,行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感到针下有酸、胀、麻等得气感,或医者手下出现针感即停止运针,留针30 min。

两组患者均每日针刺1 次,治疗10 次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在治疗过程中提前痊愈的患者终止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综合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下的面部功能(额、眼、口)作为分级标准,将病情按严重程度分为Ⅰ~Ⅵ级,其中Ⅰ级表示面神经功能正常,Ⅵ级表示面神经完全麻痹,面神经功能的评级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7-8]。②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该量表分为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生活功能(FDIS)两个项目,前者是对面瘫的功能评价,综合分数越高说明面部肌肉瘫痪症状越轻;后者是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测评,综合分数越低说明面神经功能障碍越轻[9]。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评定。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House-Brach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标准评定[7-8]。痊愈:H-B分级为Ⅰ级,患者面部功能均为正常。显效:H-B分级为Ⅱ级,患者面部功能仅有轻度异常;患者在安静状态时面部基本对称,面部肌肉张力正常;额肌功能正常,眼睑微微用力可完全闭合,两侧口角仅有轻微的不对称。有效:H-B分级为Ⅲ级,患者面部功能为中度异常,面肌功能减退症状较为明显;患者在安静状态时,面部肌肉张力正常;眼睑需要较用力时方可完全闭合,双侧口角用到最大力时仍有轻度不对称。无效:H-B分级为Ⅳ、Ⅴ、Ⅵ级,患者面部功能重度异常;面部肌肉处于安静状态时无法对称;额肌功能瘫痪,眼睑闭合不完全,患侧口角无法运动。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例)

(3)F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躯体功能评分 社会生活功能评分观察组 30 治疗前 11.53±1.21 18.38±1.82治疗后 13.45±1.93 10.65±2.48对照组 30 治疗前 11.22±1.38 18.22±1.38治疗后 11.38±2.85▲ 16.27±3.76▲

4 讨论

针灸是临床治疗面瘫常用的方法,面瘫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中医针灸的主要适用性疾病之一[10],但因患者失治误治或个人体质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面瘫病程超过两个月迁延不愈,进入面瘫后遗症期,此时面神经功能还未完全恢复,仍残留面部肌肉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并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11]。

西医对于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存在病毒感染假说[12]、自身免疫代谢假说[13]、微循环障碍学说[14]等。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其他物理疗法治疗。中医对于面瘫的认识历史悠久,《黄帝内经》中提出“口僻”一词,清代的《针灸集成》中正式出现“面瘫”的病名。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病原因是机体年老体衰,脉络得不到充养,正气不足,加之外邪乘虚侵入经络,致使经气运行阻滞,筋肉纵缓不用[15]。

笔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发现,针灸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多浅刺头面部腧穴,且疗效较好,而对于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仅取头面部腧穴及远部穴位,对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疗效不佳。究其原因,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患者因失治误治,使病程进入后期,此时正气不足,仅依靠局部针灸疏通气血,不足以使面神经恢复。本研究通过针刺项部六合穴加强头面部气血运行,配合面瘫常规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结果显示针刺项部六合穴能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天柱、天容、人迎、天窗、天牖、扶突穴这组颈项部腧穴合称为六合穴,是十二经别向上走行上合于颈项部的6对腧穴。从整体上看,颈项部是沟通头面与全身的关口,颈项部的六合穴相当于络穴,具有联络全身上下、表里、内外的作用[16]。针刺项部六合穴可促进头面部气血运行,使面部气血不足的患者恢复正气。天柱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足太阳膀胱经走行于项背部,是人体卫外之藩篱,阳气充沛,具有搜头面之风、充头面之阳气的作用,取天柱穴还可治疗患者情志不遂。天容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小肠经“从缺盆循颈上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且天容意为上部气血融通汇聚之所,取天容穴可补益头面部气血。人迎穴又名天五会,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多气多血,人迎穴位于咽喉部,是通达头面部气血的关口,取人迎穴可调理气血,激发正气。天窗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经穴,天牖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经穴,取之能通关利窍,宣通阳气。扶突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大肠经循行于头面部,取扶突穴可促进头面气血运行。联合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等常规面瘫局部取穴,以疏通气血、濡养经筋,二者相合,使面部肌肉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殷夕冉等[17]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加快血液流速,从而改善头面部代谢,使面瘫肌肉得到濡养。潘伟娟等[18]研究表明,针刺颈项部腧穴可加强躯体与头面部的联络,恢复头面部气血供应,使头面部气血调和,经络通达。此外,项部的六合穴均是围绕胸锁乳突肌分布,临床中常见面瘫后期胸锁乳突肌僵硬、紧张牵拉面部肌肉,且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经常低头伏案,使胸锁乳突肌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这也是造成面瘫的重要原因[19],因此针刺项部六合穴也可缓解胸锁乳突肌的紧张状态,促进血液循环。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H-B 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FDIP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刺项部六合穴对周围性面瘫后遗症期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能长期观察其治疗效果,所采用疗效标准的量表客观性不足,后续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增加肌电图等疗效评价指标,使结果更具有客观性、说服力。

猜你喜欢

后遗症面瘫面神经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春天的“后遗症”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