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发展路径
——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
2023-08-04泰山科技学院
刘 会 泰山科技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民精神信仰和生存情调的彰显,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非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面窄、断层、生命力薄弱等发展瓶颈。近年来,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多样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非遗传播、传承、发展新阵地。泰山科技学院积极构建中华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中心”),非遗中心作为学校特色育人模式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产物,经过探索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地方院校非遗“双创”之路。非遗中心以非遗传创、非遗记忆、非遗公益、非遗展陈四个板块为工作支点,通过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参与传创、公益、采风、研究等非遗活动,立志于唤醒师生文化基因、燃烧师生文化激情、重塑师生文化认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
一、非遗传创
(一)打造立体化非遗教学团队
地方高校从事非遗传承教育与研究的师资严重匮乏,理论素养与实践实操同时具备的人才更是稀缺。非遗有其活态传承的特征,人才的稀缺性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为了解决该问题,泰山科技学院创新性筹建了非遗大师工作室,将非遗传承人通过培训、选拔纳入非遗教育体系。与传承人签署联合授课、多平台育人协议,形成了“1 名传承人+N 名教师”的立体化团队教学育人模式。从原来的单一、双人等授课形式,升级为团队授课。非遗源于民间,传承人面临着专业理论缺乏、少懂甚至不懂数字化科技手段等困局。为此,学校特别建立了一支由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组成的非遗教师团队。一方面,致力于非遗知识系统的梳理,以期构建完整的知识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将非遗技艺等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培养新型非遗传承者。
非遗大师工作室打造集创作、展示、传承、交流于一体的平台空间。目前,学校有泰山石敢当传拓传承人工作室、泰山剪纸传承人工作室、泰山水陆画传承人工作室、山东省指画传承人工作室等多个非遗大师工作室,并与传承人资源共享、课程共建、联合培养学生。
(二)构建立体化传习体系包
课堂教学与课程活动是高校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与路径,在与传承人共建校园传习基地的基础上,泰山科技学院还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非遗类传创课程,成立了学生非遗传习社团,设立了泰山非遗讲堂,举办了泰安市“泰山创”文创设计大赛等,构建了“课程+活动+赛事”的立体化传习体系(见表1)。立体化课程的开设,起到了丰富非遗学习路径、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提升传统文化魅力等作用。
表1 2022 年泰山科技学院立体化传习体系包(随建设进度更新)
1.非遗课程
课程是教育产品育人的载体,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并进行运用。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开发了由“体验课—选修课—任选课—大师课”组成的“四课”非遗课程包,该课程包涵盖了普通体验、兴趣选修、传承进阶等不同学习程度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
2.非遗社团/工坊
泰山刻纸、泰山传拓、泰山水陆画、木版年画、绒花、指画等作为非遗传习实践项目,以项目工坊的形式面向全校同学推出“手作泰科”“导师联动”等活动,每学期开展30 余期,覆盖千余名学生。此外,学校成立非遗传习社,专注于培养非遗校园手艺人。社团现有成员45 人,分为传拓、刻纸、水陆画等传习项目小组。相较于体验,传习社的学生对非遗的认识更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更甚。
3.非遗讲堂
传承人进校园是非遗推广普及的有效路径,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邀请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非遗讲座,是大范围普及非遗知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必经之路。为此,泰山科技学院定期邀请泰山传说故事传承人夏照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传承人到学校开讲,激发了学生知非遗、爱非遗、习非遗的学习热情。
4.非遗大赛
竞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团结奋进、精益求精等品质可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传承。通过组织非遗大赛,一方面把更多热衷于非遗的人聚集起来,形成高端非遗交流圈层,交流切磋非遗技艺;另一方面借助竞赛的影响力,形成朋辈互助,为培养、挖掘新一代非遗传习人做更多准备。
(三)创新非遗文创产品研发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时代新命题,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造性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让非遗文创产品更加灵活地面向市场,走传习与创新融合发展之路。
高校学生通过学习非遗知识、传习技艺,在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实操经验的基础上,融入其特有的想象力、创造力,赋予非遗新的传创生命力。这些优势是传承人所欠缺的,高校为非遗“双创”注入了新鲜血液。以上可以有效弥补现有非遗传承人较为传统的创作模式,使非遗市场由窄变宽,进而走向国际化大舞台。构建集非遗传承实践、教学研究、创新设计、技能锻炼、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实现多方合作共赢,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泰山科技学院组建了专家指导与学生创作相结合的文创项目开发小组,将非遗与旅游、乡村振兴等相结合,开发系列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创产品。
二、非遗记忆
(一)非遗影像
非遗影像从非遗特性出发,致力于用影像技术“活态保护与展现”非遗技艺的全过程,影像作品借助摄影、视频、动画、艺术设计等形式,探寻、记叙、二创非遗。通过影像梳理非遗项目的传承谱系、生存环境、生存状态、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形成影像记录,实现非遗项目的半永久性保存。以上举措可以对濒临消失、无人传承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赋予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利用科技手段记录、传播、保护非遗项目也是时代的需要。学校非遗中心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对传承人及传承项目进行纪录片式跟踪拍摄,以期展示最真实的工作、生活等场景。真实的记录给学生的冲击往往是巨大的(尤其是展现濒临消失、无人传承的非遗项目时)。
浸润、沉浸、全环境育人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之中,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以期提升学习者的知识、素养和能力。非遗影像记录是学生深入传承项目,近距离与传承人接触的途径,是将非遗动态真实展示给世界的最佳路径。
(二)非遗文字
文字是阅读的载体,是文化流传的必要条件。将非遗项目以文字的形式记录流传,是对非遗的传播与尊重。高校作为人才高地,聚集了一批逻辑思维强、写作文笔好、热爱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人才优势是其他单位和群体无法比拟的。为了深入开展泰山非遗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泰山科技学院非遗中心的价值,非遗中心开展了泰山木版年画、陈氏指画、泰山石敢当等专题性研究。通过采风的形式,搜集其相关内容,汇编成册,以供对外传播。
这里以泰山徐家庄木版年画为例。由教师与学生组成采编团队,开展实地采访与资料搜集。根据徐家庄木版年画传承人王连阳本人口述实录,围绕传承谱系、制作工艺、传承困境等主题,进行多次、连续采访。师生结合现有文献资料,从木版年画中的人物出发,讲述独具泰山地域特色的神话典故,同时挖掘历史源流,探析其文化价值。就泰山徐家庄木版年画一个专题,创作出了《带子上朝》《泰山石敢当》等木版年画作品23 幅,为泰山非遗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非遗公益
(一)宣传推广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教育对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非遗教育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发展能力的同时,厚植学生文化底蕴,对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动力与热情尤为重要。
非遗中心为宣传推广非遗,定期举办“非遗进小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志愿者走进中小学、社区等地方,讲解传播非遗。通过系列活动,使区域文化对小学教育产生了影响,在实践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切实增强了他们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培养其文化自信。定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宣传推广非遗,也培养了泰山科技学院学生的团结合作、交流表达、顽强奋进等高贵品质。
(二)社会服务
非遗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地方文旅发展的原动力,融入文旅发展的大环境中。传承人作为最基础、最朴素的非遗传播者,必须夯实理论文化根基,增强非遗传承意识。高校具备学术研究探索资源,要主动牵头承担为传承人提供规范化、系统化培训的义务,致力于建立一支有知识、有技能、可讲、可做的传承人队伍。
泰山科技学院非遗中心主动联系非遗传承人设立传习项目研究院,从学校各院系聘用兼职研究教授,为传承人普及、讲解民俗理论知识,以夯实其理论知识、提升其文化认同、增强其传承意识。同时,聘请省非遗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到泰山科技学院为传承人讲学。
四、非遗展陈
非遗展陈是对外展示、传播非遗的路径。非遗博物馆既具有搜集、陈列的作用,又具有研究、弘扬的延展性,有利于非遗的传播与保护。非遗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特色文化的缩影,能客观反映某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民生活等。学生置身于非遗博物馆,有一种时光穿梭的感觉,能真切地感受、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同时也伴有思考当下与未来的启迪。
高校作为文化高地,承担着文化育人的功能,泰山科技学院筹建有泰山非遗博物馆,该馆构建了“一天、一年、一生、一山”主题展示区,集中展示泰安地区典型非遗项目,打造泰山非遗名片。通过场景还原、真实再现等激发参观者了解、学习泰山非遗的兴趣,多样化传播、传习非遗。高校非遗博物馆在整体策划和设计上,具有年轻、开放、包容等特征,并能与时俱进。
此外,泰山科技学院非遗中心还建设有多个特色非遗工坊式展厅,重点展示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这些展厅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在此处完成相关实践活动,可以说打造了集展示、活动于一体的学生阵地。
以上展陈在形式上动静结合,博物馆的“静”与工坊式展厅的“动”相得益彰,共同搭建学生“物质”与“精神”的双向桥梁,将传统技艺与大学校园、现代社会等相结合,打造高校非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