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 虚拟交互技术在土家织锦创作中的探索与研发

2023-08-04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艺术与文化旅游系

天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织锦土家土家族

黄 玺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艺术与文化旅游系

一、湘西土家织锦概述

“夕照山村鸟宿桠,土家楼角挂烟霞。彩云朵朵染江水,阿妹梭梭织锦花。”[1]这是对土家族山寨暮色景象的诗化,描写了夕阳下土家吊脚楼上,美丽的土家女子用灵巧的双手,挑织着古朴精美的土家织锦的景象。土家族是我国55 个少数民族之一[2],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家族和苗族一样,是一个有本民族语言却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如果说苗绣是苗族文化历史的活化石,那土家织锦则是土家族历史文化最好的呈现。

(一)土家织锦的艺术特征

土家织锦图案达200 多种,其素材取自土家族山寨动物、植物、器具、山水风光、民俗信仰、文化娱乐、生产生活等。土家织锦在构图上讲究均衡对称、抽象概括、自然古朴,充分表达了土家族山寨原生态的自然美和土家族人的心灵美,其制作技艺精湛,是我国织锦工艺中的精品。土家织锦的每一个构图、每一种色彩,都凝结着土家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和谐家园的向往,对心上人的爱恋,对生命的赞美。[3]

1.均衡对称,抽象概括

土家织锦构图丰富饱满,讲究均衡对称,色彩热烈鲜明,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对称和反复连续的排列,进行相关题材的主题装饰与表达。在众多的图案纹样中,“勾”最为普遍,“勾”图案以“八勾”图案为中心向四周延展、扩大,具有内在的向心力和外延的扩展力,图案均衡对称。“勾”图案主要有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其中二十四勾和四十八勾(见图1)最为精美。

2.题材广泛,色彩艳丽

土家织锦的题材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1)表现生活用具的题材,如“梭子花”“粑粑架花”“船船花”“椅子花”等[4]。(2)表现植物的题材,如“白果花”“九朵梅”“牵牛花”等。(3)表现动物的题材,如“阳雀花”“狗牙花”“猫脚迹花”等。(4)表现风俗习惯的题材,如“毛古斯”“土家女儿会”“秀山花灯”“老鼠嫁女”等。(5)表现历史的题材,如“土王印”“四凤抬印”“韶山升起红太阳”等。(6)表现人文风光的题材,如“土家风光”“土家明月”“里耶古城”“吊脚楼”等。(7)表现文化融合的题材,如“鲤鱼跳龙门”“一品当朝”“万字格”“福禄寿喜”等。土家织锦的色彩丰富、搭配协调,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经常互相搭配。

土家织锦底色多为黑色或深蓝色,采用天然矿物染料着色,图案配色丰富协调。土家织锦制成后还要进行整理和精修,包括修剪边缘的不齐处,清除杂质和线头,并对色彩进行调整,以突出图案的层次和色彩搭配。整修后的土家织锦色彩鲜艳丰富,质感丝滑柔软,光泽独特。

(二)土家织锦的文化内涵

土家织锦的上百种图案纹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的老样子、老图案;另一类是现代图案。传统的纹样,以植物、动物、生活习俗和信仰等题材为主,如“勾花”“岩墙花”“台台花”等,是土家族人代代相传的纹样,保留着土家族人浓厚的传统文化基因与记忆。现在的图案,如“山水风光”“土家明月”等,大多是对现代生活进行直白的写真图案。土家织锦有着精湛的挑织技艺,土家族人将美好的寓意和深刻的内涵完美展现出来,把土家族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融入其中,表现了土家族山寨的静谧祥和、充满朝气和土家族人敦厚勤劳、艰苦奋斗、坚强向上的优秀品质和情操。

二、土家织锦的发展现状

(一)土家织锦的历史

土家织锦,萌芽于先秦至唐宋,成熟于明代,发展于清代的土司时期,兴盛于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衰退于改革开放初期,转型发展于改革开放后期,振兴于“非遗扶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当代。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以独特的文化和手工艺闻名于世。在古代,土家织锦被视为一种豪华的装饰品,受到皇室和贵族的喜爱。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象征着社会地位和财富。土家族人用精心编制的锦缎来制作衣物、窗帘、锦囊等物品,以展示民族的经济繁荣和个人的独特身份。土家织锦的制作技艺非常独特,需要经过烦琐而严谨的制作过程。从选材到图案设计,再到织造和后期整理,每个环节都要求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极强的耐心。他们巧妙地运用各种色彩和线条,在织物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花鸟、山水和几何图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家织锦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民间手工艺品不再是贵族和富人的专享,而被更多的人热爱和传承。在土家族的社区里,年轻人开始学习织锦的技巧,以保护和发扬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如今,土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在各种文化活动和博物馆中。它代表着土家族人的智慧和勤劳,展示了土家族人卓越的创造力和精湛的技艺。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土家织锦产品现状分析

课题成员通过走访与调研发现,目前市面上的土家织锦产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产品设计难

土家织锦传承人大多是土家族家庭里的妇女与老人,在织锦传承的过程中以图案的传承为主,也有部分受过相关美术培训的传承人,他们只能简单制作一些图案,但色彩的设计和搭配显得十分生硬。

2.产品实用性不强

目前,土家织锦大多作为装饰画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很难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床上用品类的土家织锦产品,在材质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棉线,在家居市场上被很多同类的优质品牌替代。其他软装类产品的设计风格,很难与现代家居风格相匹配。总体来讲,土家织锦产品与现代生活基本脱节。

3.产品价格极高

不论是机械化的小型厂房生产的土家织锦产品还是传统的手工作坊生产的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比普通产品的价格要昂贵很多[5]。例如,土家织锦中的双面织锦围巾,一条标价3 000 到5 000 元不等。虽然土家织锦的织造工艺繁复、进度较慢、制作精巧,但是当下土家织锦产品种类单一,在同类产品中价格更高,导致销量较低。

4.产品同质化严重

土家织锦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曾经以其独特性和精湛的技艺而享有盛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土家织锦产品的同质化问题逐渐凸显。在过去,土家织锦的每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图案和精致的细节,反映了工匠的创造力和巧思。然而,随着商业化生产的兴起,许多制造商开始大规模生产土家织锦,以迎合市场需求。这导致许多产品在设计上呈现出雷同的图案和款式,缺乏个性和独特性。产品同质化严重对土家织锦市场产生了消极影响。

5.产品题材缺乏文化内涵

土家织锦作为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加强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市场监管,在提升土家织锦的品质和价值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表达。大多数传承人的作品都是对现代生活进行写真,缺乏对土家织锦文化的深入解读,所谓的“创新设计”的纹样无辨识性、无特色。

(三)土家织锦的数字化保护现状

土家织锦图案是土家族最具标识性的图形元素和文化符号,地域性图形、图像一旦离开原始文化语境和民族环境,其辨识度和知名度会大打折扣。目前,土家织锦的数字化保护有两种形式:一是土家织锦的文创产品开发;二是土家织锦的立体化数字保护。

1.土家织锦文创产品的开发

土家织锦图案纹样的数字化保护,以土家织锦的文创产品研究、图案纹样的应用与创新研究以及土家织锦的品牌塑造为主流。

2.土家织锦的立体化数字保护

土家织锦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对其的立体数字化保护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时代的到来,许多文化遗产以数字形式呈现,进一步加大了其保护难度。传统上,土家织锦使用纺织品作为载体,通过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在数字化背景下,少数土家织锦的保护策略开始转向立体数字化保护,通过三维扫描、高分辨率成像等技术,将土家织锦的原貌以数字形式保存下来。立体化数字保护为土家织锦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媒体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土家织锦的精华得以在线展示和永久保存。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欣赏土家织锦的精美细节,深入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然而,当前土家织锦的立体化数字保护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技术的应用和保护标准尚未完全统一。不同机构和个人使用不同的数字化手段,导致数字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存在问题。其次,数字化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物质资源。最后,在数字展示中可能会有信息泄露和版权保护等问题。因此,促进土家织锦的立体化数字保护需要多方参与和创新合作。研究机构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应该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数字化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土家织锦数字化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土家织锦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旨在将其永久留存,并为后代传承提供支持。通过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并积极参与保护工作,我们有信心保护并推广土家织锦。

三、VR 虚拟交互技术在土家织锦创作中的应用

土家织锦图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可考的纹样有200 余种。在当前对土家织锦图案的研究中,一般按照题材将其分为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生活用具及其他类型,随着时代的演变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同类型的纹样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变化。通过虚拟仿真土家族生活环境,再对土家族织锦图案进行系统的数字化采集与转化,在符合当代文化传播规律的编目检索系统下构建专业的 VR 图案数据库,为土家族织锦图案的资源留存与研究、数据共享、展示与传播奠定坚实基础,还能更加直观、全面地将其展示在大众面前。

(一)VR 土家织锦模拟仿真线上体验网络平台的搭建

在VR 虚拟仿真土家织锦工坊模拟场景的搭建中,通过点击立体式空间中的土家织锦制作工具与成品,进行详细的语音讲解与介绍,可以提供作品设计与模拟制作的交互式体验,给观众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在虚拟工坊的模拟场景中搭建一个非遗土家织锦陈列室,通过点击作品看到作品的介绍,在作品的旁边放上土家织锦衍生文创产品的链接,这样观众就能直观地看到非遗文创作品的详情。本项目系统开发状况如图2 所示。

图2 土家织锦云端工坊系统截图

(二)交互式土家织锦的VR 工艺流程“体验”设定

土家织锦是在传统的木织机上,运用传统的手工技艺通经断纬、反面挑织制作的工艺品,工艺复杂,程序繁多,技术要求较高,一般要经过20 道工序,才能把棉花变成一幅幅绚丽多彩、图案各异的土家织锦[6]。其主要工序包括纺线、牵线、上机、挑织及整理等。根据传统的工序,我们把线上制作过程设定成VR 核心的交互技术,通过人机互动让人们沉浸式地体验土家织锦的工艺与趣味。

1.VR 交互式土家织锦纺线工艺的设定

在VR 交互的程序中设定:(1)在一片白白的棉花地采棉的虚拟场景,通过模拟采摘动作获得棉花。(2)创设一个用弹棉花弓把棉花弹松的虚拟场景,通过模拟弹棉花的动作获得松软的棉花。(3)一个类似捻线的动作,在虚拟环境中通过手的反复转动,进行纺线的制作。(4)在虚拟场景进行染色和上浆。

2.VR 交互式土家织锦牵线工艺的设定

在VR 交互的程序中设定:(1)设定一个手部摇圈的动作呈现“倒线”的虚拟场景。(2)通过手部往外延伸的动作进行“固线桩”的虚拟安放。(3)虚拟一个“安线筒”的小过程,在木枋上面放置线筒,根据需要的颜色和尺幅来虚拟放置,大多为20~40 个线筒。(4)虚拟一个“拉线”的动作,把所有线筒的线均匀拉出,把虚拟拉出来的线固定在一个虚拟的木桩上面,返回窖桩旁,用右手依次将线绕成“8”字形的线圈,此虚拟工序模仿土家族人织锦时“捡花叉叉”的动作。(5)虚拟“进筘”的工序,依次将经线穿过筘眼。

3.VR 交互式土家织锦上机工艺的设定

在VR 交互的程序中设定:(1)设计一个手部滚线的动作,把所牵的经线全部裹在滚板上。(2)虚拟“翻窖”动作展示。(3)虚拟“裹线”动作展示。(4)虚拟“捡综”动作展示。(5)交互“捡线”工序,手持手柄挑经线,隔一根挑一根,依次进行。

4.VR 交互式土家织锦挑织工艺的设定

开始进入织锦程序,土家织锦在挑织的过程中是三层经线错综过纬线,即上下各半分经线后,再将上面经线分为两层,呈现“挑3 压1”的层次进行挑织。虚拟设定一个织布的展示动作。

5.VR 交互式土家织锦核心体验纹样互动环节的设定

土家织锦的颜色大多为十二色相环上的对比色,经常运用的五色是黑色、红色、黄色、绿色、白色,它们还可以搭配使用,在系统配色的时候固定采用原有配色体系。因为“西兰卡普”的产品效果图似十字绣的多方块组成的图形与纹样,因此在系统的设定上,我们可以采用在交互空间中绘图,直接形成小方块的色块和纹样的效果。在后期把自己喜欢的人物、风景、花鸟等直接上传到系统中,通过系统处理直接生成“西兰卡普”的效果图,让观众能直接看到织锦的呈现效果。再把设计好的织锦效果交互式地放到喜欢的文创产品上面,如床上四件套、沙发软装、围巾、布包等,增强文化的趣味性。

(三)VR 交互式土家织锦文创产品的后台设定

考虑到在观众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有把虚拟转化为现实的需要,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应该和线下厂家、工坊进行合作,既可以把平台上观众设计的土家织锦产品通过网络付费制作成成品,也可以与土家织锦相关产品结合进行挂卖与销售,使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有一个转化点来衔接,同时也可以通过科技促进非遗的发展。

四、结论

在数字化背景下,文旅产业需要对文旅产品进行创新开发,使文旅产品更具有情境性,打造非遗区域文化品牌,使品牌故事更加情趣化,推动非遗文旅体验个性化,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土家织锦云工坊通过模拟仿真体验非遗工艺的乐趣,使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认可并积极体验非遗文化。互联网和IT 技术的蓬勃发展改变了非遗的传播载体和表现形式,甚至改变了传统手工艺的玩法,但是没有改变传统文化的本质。土家织锦虚拟工坊是以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为载体,以VR技术为依托打造的一款用户可以在VR 虚拟环境中漫游,进行互动式体验,进一步感受非遗魅力的平台,有利于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在传统手工艺与大众之间搭建一座轻松便捷的“数字化桥梁”。

猜你喜欢

织锦土家土家族
瑶族织锦
土家族情歌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织锦古韵(七绝)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土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