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的障碍及优化策略探究

2023-08-04程依娜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

程依娜

摘  要:语言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明的产物,它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获得传播动力,但也会被文化所约束丧失一部分的影响力,但总体而言,语言可以反映出对应语言区域的文化特征。若想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英汉翻译工作,就必须以母语文化作为基础,深刻感悟目标语言区的风土人情,运用符合对方语言思维的表达方式,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实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灵活转换与应用。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作品翻译;工作阻碍;优化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7-0-03

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习惯与文学创作特征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总需要面对特定语境下的文字,假若将连贯的文字拆解成单词的组合进行翻译,就会导致译文僵硬、刻板的情况发生,不但有违“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还会使原义失真,在沟通过程中形成严重的障碍。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外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也日益担负起了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任[1],对外英语翻译或是对内英语翻译都是英语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信息沟通的无障碍,为了还原英语文学的本来面貌,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克服文化障碍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决定性因素[2]。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做到忠于原作,从形式、内容、节奏、典故等多方面进行考量,遵从“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冲破固定语言思维模式的束缚,打破语言沟通的壁垒,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以跨文化的视角实现英语翻译工作的高质量提升。

一、跨文化视域下英语翻译工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一)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

追本溯源,英语与汉语的起源存在极大的不同,汉语是由象形文字进化而来的,蕴藏丰富的符号化物象,而后又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融合了丰富的意象,最终构成完备的现代汉语体系;而英语的发源较晚,二十六个基础字母中不能融合足够的意象,英文单词的词义表达也更加抽象。以代表年轻的单词“young”为例,在汉语语境中,“年轻”这个词既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生长阶段,又可以对一个人身上所蕴藏的青春活力予以赞美,而英语的“young”则更侧重于对成长阶段的描述,更多的是展现“未成熟”的意思。并且,汉语中的很多意象也难以通过英语表达出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必须怀有跨文化的视角。

(二)表达思维方面的障碍

翻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译者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要以某种语言为原型,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思维方式拆解原句,构建出新的表达形态。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英美文化侧重于展现个人的声音,进而形成整体性的看法,更加注重对人的个性的展现,有着浓重的个人主义风格;而我国文化则比较注重整体性,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个整体下对个人成员进行精细的雕琢,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追求。另外,英语使用者多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主,强调“I”的价值,其语言表达也会更加侧重于保持结构的整体性,这主要由于英语中的各种意义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无可替代的;反观汉语表达思维,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对前后矛盾的情况要尤其重视。

(三)生活习惯方面的障碍

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在不同生活习惯的支撑下,独特的风土人情随之诞生,总体而言,当地的生活习惯能够对肢体行为、语言习惯、思维逻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广袤的国土上生活着不同民族的人民,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催生了多种方言,在这些方言中,意象、物象的表达形态亦有所差异。而英美是传统的海权大国,在大航海时代中,英美国家的领土遍布全球,这也使英美语言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能够更容易接纳世界各地的文化观念,也更容易诞生“舶来词”。但这并不意味着汉语是闭塞的,英语语言的传播是在全球海运事业的影响下走向高潮,对海与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而汉语则是一门扎根黄土的语言,作为农耕大国,中国人民对土地的眷恋已经深深地融入汉语言中。在与财富相关的词汇中,汉语中有“挥金如土”的记载,将财富与土地建立联系,而不是“挥金如水”“挥金如木”,反观英语,对“挥金如土”的形容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土与水的差异也就代表了两种文化区民众生活习惯的差异。

(四)自然条件带来的翻译障碍

除了语言文化、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的差异外,自然条件也是能够影响翻译工作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对语言的影响尤其深远,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符号,我们可以从语言中窥探出当地气候状况等一系列自然条件。例如,经常被提及的西风、东风,分别代表着万物寂静的萧瑟与草长莺飞的活力,但在英语语句中,东与西的含义则完全相反,这主要是在汉语语境下,东西经常代表气候条件,西风是由雪山向平原地带席卷的寒风,而东风是由海洋向大陆吹拂而过的暖风,古诗人、古词人也通常会借用东风与西风来表达心境的起落;而英语中的东与西更倾向对方位的描述,进而衍生出富人区、贫民区的比较,这个明显的差异就是不同的自然条件导致的。

二、跨文化视域下克服英语翻译障碍的具体策略

(一)认清中外文化差异的现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文化也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各地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文化交流都呈现前所未有的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也不可回避,作为翻译者,应当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3],用自己的智慧促进全球文化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对英美文学作品作者的成长经历、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作品蕴藏的宗教信仰、创作思想具有全面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和探讨作者的创作思想。由于每个作者的创作思路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作品在结构、形式、修辞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在对两种文化进行全面理解的同时,译者还要尽可能地坚守作者的创作主线,用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实现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总体而言,译者应采用多种有效方法,对英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拥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排除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隔阂,最终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内涵深刻的译文。同时,译者也要特别注意各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这些制度很可能会对作品翻译产生决定性影响。譬如,西方奉行的个人主义与东方普遍认同的集体主义,二者的差异比较明显,那么“英雄”“奉献”等相关表述就会因为观念的差异而出现不同,假若译者没能认清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就容易招致读者的反感。因此,在对国家和民族切身利益进行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译者应该对这一独特的文化差异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本来的面貌。

(二)提炼纯熟的跨文化翻译技巧

第一,掌握视角切换的技巧。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由于中文与英文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述方法,因此中文表述往往以“人”为主,英文的表述往往以“事物”为主,需要注意不同表述方法之间的恰当过渡。因此,译者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往往需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应当灵活采用视角切换的技巧。

第二,掌握虚实切换的技巧。中文与英文在描述事物时所选用的词语也有明显的不同。英语往往会在“虚”“实”的转化过程中,选用更加抽象的表述方法;而中文对“虚”“实”的转化通常都会采用更为详细的表述方法,直接采用意象、物象相互替代的方法进行表述。因此,为了解决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就应当选取一些抽象的词汇或句式,灵活采用虚实切换的技巧。

第三,意象替代的技巧。在英语翻译中,原作物象、意象的丧失都会对译文的质量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为了保持原文的意义,译者往往就会采用直译的方式,倘若做出任何不必要的变换,就会使译文产生歧义。在经历探索后,现阶段英汉互译中存在一种意象、物象相互替换的翻译方法,即将原文的意象使用译文的物象进行替换,或是与之相反,将原文的物象采用意象译文的方法进行替换,相对于直译,替换法更加强调原文意义的继承,是更有“人文价值”的翻译方法。

第四,掌握句式转换的技巧。通常情况下,中文句型都比较稳定,这种稳定性来源于几千年来的发展与检验,即便遇到再多难以表达的事物、情绪,中文都能够通过固定用法之间的组合进行表达,保证原义的真实性[4]。而英语句式繁杂且变化频繁,部分新奇的句式变化时常会让译者摸不着头脑,因此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原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都要掌握中英互译过程中句式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更加灵活的句式替换、组合应对复杂的情景。

第五,掌握正反语切换的技巧。在中英文中,“是、否”与“yes or not”分别代表了肯定与否定,但在使用过程中,中文的“是”具有更大的应用范围,而英语则需要以“is”和“yes”来面对不同的情况,与之相对的是,“否”和“不”的使用也容易出现混淆。除了同义混淆外,在不同语境下,“是”和“否”的用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在英汉互译中,“是”和“不”往往会被直译成“是”和“否”,在复杂语境中就极容易出现严重错误。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尤其关注正面和负面词语的用法,在保证原义的基础上灵活使用正反语切换的技巧,最大限度保证译文的精确性。

第六,灵活掌握适配的技巧。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英语翻译时,译者要掌握目的语的特征、习惯、用词,灵活运用英语翻译技巧,使读者能方便、准确地接收原文的内涵,享受“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同时还要保证英文原文与中文译文意义的完全吻合。

第七,掌握词性调整的技巧。在英语翻译中,俗语的翻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俗语翻译容易受到地理、文化、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響,使译文失真,造成词不达意的后果。要使两种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实现相同的表达效果,就需要译者置身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翻译工作。因此,在俗语翻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技巧就是:即便很多词汇并不完全符合其本义,译者也要通过词性变更的方法,将动词转化为介词,将名词转化为形容词、动词,实现对原义的精确诠释。

(三)尊重英语语言区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译者要注意对宗教元素的适当保留与回避,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宗教“符号”。在英语语言体系中,宗教的典故、宗教词汇已经深度融合至日常用语,即便极为严肃的书面用语也难以回避宗教文化带来的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对宗教文化抱有一定的尊重。

第一,采用读者语言对宗教内容进行“同化”,在翻译过程中更加重视读者一方的思维模式与宗教信仰,采用意象、物象替代转换的方式进行转译,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内涵[5]。

第二,采用原文语言对宗教内容进行“异化”,在翻译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原文作者思想的传达,在某种程度上要使读者阅读向传达原义让步。

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翻译方法,译者都应当尊重宗教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立足宗教文化的差异性特征,尽量将原作者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避免原文含义的失真,这就需要译者灵活应变,懂得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掌握翻译的节奏和范围,做到既能将原文的主旨和内容表达出来,又能让更多的读者对作品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四)构建系统性的英语翻译思维

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译者应该非常注重对英语翻译思维的培养与训练[6],只有这样,译者才能够轻易地将译文引入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一段又一段翻译中积累经验,实现不同思维方式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快速转化。在练习过程中,译者应该对英美语言句式的基本结构有深刻的认识,并掌握其语法的构建规律,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达到原文消解、译文重构同时进行的目的[7]。除此之外,译者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

第一,译者要掌握直译技能,能够将英文准确地转换为中文,实现中英文之间的无缝切换。

第二,译者要能够做到对英文句义的平滑转化,既能够完全地展现藏于英文语句中的隐喻,又能够将英文语句中的特定语句与中文隐喻相结合,达成“本土化”的“隐喻解读”,帮助读者减轻阅读压力。

第三,译者要具备复合式翻译的能力,首先就需要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探究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正价值,牢记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延伸意义,在不破坏原作艺术价值的基础上,以汉语语言习惯对英文语句进行重构,并在语句中插入中式哲思,实现对原文思想的替换与“补白”,从而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想法和情绪。

总体而言,在跨文化视域下的英语翻译中,译者必须将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思维方式紧密结合,借由优秀的文化素养达成“信达雅”的中英互译,为每一位中外读者打开文化交流的窗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具有艺术价值、文学价值的作品能够被更多读者熟知[8]。

三、结语

在跨文化的视域下,英语翻译通常采用视角互换等一系列翻译技巧,实现原文与目标语言等值、英语与汉语相互转化的目的,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含义,方便译文读者进行阅读,还能够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带来便利。总体而言,英语翻译的成才之路尤其漫长,若想实现“信达雅”的翻译,就要求译者对中西文化抱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摸清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认清中外文化差异,尊重西方宗教文化,构建系统性翻译思维的条件下,促成译文质量的提升,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优秀英美文学作品的传播带来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曼.探究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J].今古文创,2021(32):125-126.

[2]郭涌涛.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分析[J].海外英语,2022(15):17-18.

[3]张翅.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技巧探索[J].海外英语,2022(19):210-212.

[4]王鑫.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下),2022(10):45-46.

[5]林启磊.跨文化视角下英语影视文学翻译的原则与路径探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2(12):96-98.

[6]韩晓梅.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基本内涵[J].今古文创,2021(3):123-125.

[7]李真.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翻译功能分析[J].英语广场(下旬刊),2022(6):13-15.

[8]高锐婷.文化背景差异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3(3):86-88.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海外工程的跨文化管理
中日跨文化协作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也谈跨文化研究在中国
解读电视剧“鄙视链”——海外剧跨文化传播中的偏见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