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水慢行系统设计方法与导则研究

2023-08-04赵行知史争光

佛山陶瓷 2023年7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设计方法

赵行知 史争光

摘 要:城市中的社会生活质量取决于多方面,如果城市中存在水域,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当一个空间临水而建,它不仅能成为一个休闲景点,而且能够解决一定程度的健康问题并刺激社会交际。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高速发展伴随着大量环境问题的产生,而滨水慢行空间作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整合土地资源、减少社会资源损耗、显著改善社會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城市慢行系统的研究,能有效指导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解决一定环境问题,促进滨水空间与周边环境良性发展。

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分析,提取其中的指导原则与设计原则,进行分类讨论分析。针对不同河岸空间类型给予相应的设计原则,据城市滨水空间的不同类型调整设计手法,以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为支撑,讨论滨水慢行系统的设计导则。                                        关键词:滨水慢行系统;设计方法;案例研究;滨水空间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全球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引起城市冲突,对生态和社会安全、健康和福祉产生重大影响。最近关于城市滨水区发展的国际实践表明,城市滨水区可以帮助恢复和提高城市活力,改善环境,重塑城市的特征和形象。与普通城区不同,城市水岸在发展重点景观、公共空间、功能组合以及地方分享和共同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探索滨水慢行系统的设计准则可以进一步使设计系统化,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现行滨水空间设计导则以及城市慢行系统设计导则的分析与研究,讨论滨水区域的基本空间形态如何与慢行系统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滨水慢行空间的设计手法,形成相关设计导则,提升设计效率。

1.3研究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城市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二十一世纪新二十年以来,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领域已经有了众多理论研究,但是在城市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仍然值得继续挖掘。通过对滨水空间的相关研究,首先希望寻求一套基本的对于滨水区域慢行系统通用的设计导则,使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论文基于已建成的城市滨水空间的相关案例分析,明确其对应的设计手法,具有一定设计实践指导意义。

2相关概念研究

2.1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是指毗邻河流、湖泊或海洋的土地或建筑物,即毗邻水体的城镇的一部分。 码头可分为河流、湖泊和水岸,这取决于邻近水体的性质。 一般来说,城市滨水区是 “一个城市中水陆相连的特定区域的总称”,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水、滨水区和土地[2]。

2.2慢行空间

慢行空间的概念并非时下的新概念,而是可以追溯到最早的道路历史。城市中主要由慢行交通工具使用的空间,如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可以被称为慢行空间。

慢行空间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乘客使用的区域和非乘客使用的区域。行人和骑自行车的慢速空间通常是为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设计和建造的,包括自行车道、人行道、通道、地铁和非机动车人行横道;而非乘客的慢速空间通常是用于休闲、锻炼、娱乐和商业目的的区域,如森林游泳池、水路和商业街。由于慢行空间有着区别于一般道路空间的交通功能以外的游憩、休闲、交往等复合型功能,所以在这里将其归类为一种空间类型进行研究[3]。

2.3滨水慢行空间

本文所指的滨水慢行空间是指在城市滨水区域范围内,沿着水系横向或纵向形成的滨水道路、绿道、广场与亲水平台,并且拥有配套慢行设施,可以让使用者享受慢行活动与其他休闲活动的空间。

城市滨水慢行空间结合了滨水空间与慢行空间概念的相关特点,成为能够包容通过、游玩、休憩、社会交往等多项功能,同时承载滨水空间相关职能,具有一定防洪、蓄水功能性的综合空间。时下所设计的滨水慢行空间,是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结合融洽的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等特征。滨水慢行空间作为城市滨水空间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质量的一项指标,其在一定方面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与人际交往。

3不同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

3.1垂直于河流的慢行空间

垂直于河流的慢行空间主要负责引导人群逐步进入滨水空间,人行步道、公共交通道与滨水绿道共同构成了引导系统,在确保步行安全的前提下引导人流,同时强调滨水区域作为公共空间的属性。

在设计垂直于河流的滨水慢行空间时,应当注重将人行步道与公共交通道延伸至水域、公园与其他自然系统,保证将城市网络与滨水空间与景观的自然形式连接起来。每122—183米设置一处垂直连接,保证其通达性,能够连接主要景点或者是具有其他公共用途。在设计时应当首先注意垂直方向的慢行道应当比二级街道系统的连接更加宽阔,以便足够容纳行人与骑行者和绿色蓄水设施。为了适合于慢行街道的运作模式,除了满足除机动车出行以外的大部分出行方式,应尽可能减少连接人行道的斜坡、避免将服务入口设置在垂直方向的慢行道路上,并且在慢行道路周边应设置零售商店、餐馆、咖啡馆等公共设施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慢行道路中的行道树、路缘与照明设施等均应该满足市政标准与规范。

对于滨水绿道的设计应做到满足基本安全与市政规范的前提下不同于公共道路,突出其自然属性而非公共属性。滨水绿道可以作为通向幽静景点的路径,使道路具有地面层功能,提供连接人行道的街道斜坡,方便各种行动能力的使用者,努力吸引公众进入,并安装可移动护柱以防机动车进入。设计者在以上前提下应该对行道树与照明设施进行设计,使之与滨水绿道有所关联,确保看向景点与水域的视野不受树与路灯等装置的阻挡。

3.2平行于河流的慢行空间

滨水步道环境首先应确保步行者在行走时感到舒适。影响舒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步道的物质环境, 也有文化和艺术的氛围, 还有沿途的景观和人们的活动等[4]。与河流平行的慢性空间主要包含滨水散步道、休闲道与景观车道,它们适用于不同使用者,分别为步行人群、跑步或骑行人群与机动车。平行于河流的慢行空间将街区与场地与河流相连接,提供了新的公共通道,将河流纳入公共空间,拓宽了城市中人们的视野。

滨水散步道适用于步行者,相较一般道路而言更加具有步行性,其为使用者提供了观赏河流的机会,同时自身又与河流组成新的风景。在设计滨水散步道时要注意使用高质量地铺(如石质铺面),注重地铺的颜色,暖色铺面在冬季应看起来更加温暖,冷色铺面在夏季应看起来更加凉爽。在散步道临水的一面栽植行道树,保持4.6米内栽植一棵;在非临水的一面可以提供具有公共性质的设施。

滨水休闲道适用于跑步者与骑行者,相较于步行道应突出其休闲属性。一般而言,休闲道两旁应种植落叶树,夏日提供遮荫,冬日提供阳光;栽种时避免均匀栽种,保持密度不同成丛栽种。道路铺面应采用沥青或碎石铺面优化骑行与跑步体验,丰富场所易读性,让公共空间网络能被人们所掌握 。

景观车道是位于滨水沿线的公路与停车道,主要位于景观区,坐拥河流与其他景观。景观车道作为与城市道路连接的主要道路,途中风景提升了驾车体验,在设计时使用高质量材料改造景观车道,包括标志、护栏、植物等其他元素的综合设计[5]。

3.3其他滨水慢行空间

3.3.1亲水平台

当两条或以上滨水慢行道路交汇处便形成了亲水平台,作为区别于道路的存在,亲水平台为滨水活动提供场所和通往岸边的道路,并作为公共空间吸引人们进行各种滨水活动。在现行规范下,如果岸边2米内的水深大于0.70米,栏杆必须大于1.05米;如果岸边2米内的水深小于0.7米或只有0.30至0.50米,栏杆可以达到0.45米。栏杆的岸边形式可以用于观赏和娱乐,也有一定的安全保护功能。

3.3.2大型滨水场地

随着工业区逐渐从滨水区转向别处,城市中不仅出现大量荒废的街道与棕地,大型滨水场地也随之增多,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场地使得连接内陆街区与河流的街道网络得以重建。对于大型滨水场地总体规划的更新需要在设计过程和实施过程中采用创新策略,以支持生态功能、解决水文和水力现实问题,而不是取代邻近河流的社区。在设计中应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数据在标尺上绘制并形成线性参照,由此获得根据河流数据集所创建的标尺。该方法能够使工程、风景园林和规划之间产生真正的跨学科进程,并且可以快速识别沿河的视觉模型。如借助该标尺系统,能够轻易了解公園需求和环境负担的重叠处,或者洪水风险和住房问题共同发生的地点。

4实例浅析

4.1衢州鹿鸣公园

衢州鹿鸣公园位于衢州新区核心地段,在石梁河西岸沿岸而建,是一座具有综合功能的滨水公园。项目原址地貌复杂,高处有红砂岩丘陵,地处有河滩沙洲,在设计时,该公园展现了以下三处设计理念:

(1) 保留当地的景观原则,将红砂岩体、植被(包括杂草和灌木)、农业景观、水系、驿站、亭子和灌溉结构作为有价值的、完整的景观原则,应保持原样,作为项目的基础。

(2)引入本地或生产性植被的城市田园,具有生产性和多样性。在高位红砂岩景观的农田和低位洪泛区的肥沃土壤上种植生产性作物,如春季的油菜籽、夏季的向日葵、秋冬的荞麦,以及四季都需要低维护的野菊花,为作物创造一个高产、美丽、多样的基础。为各种类型的城市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包括瑜伽和健身课程、婚礼摄影、时装表演和日常休闲活动等,让景观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景观激活城市的活力。

(3) 可持续的亲水设计。把水当作朋友,包括河上的吊杆、桥梁和亲水平台,整个公园的边缘没有混凝土池塘,所有原来的和在建的混凝土池塘都被加高和拆除。同时,自然排水系统被保留下来,并建造了一系列的生态水库,以保留雨水并滋养土壤。衢州鹿鸣公园对文化遗产的再设计给予了高度的尊重,而且针对红砂岩得到了保护并在精致的设计框架之下更加具有观赏性,自然水系统的过程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节约了工程造价。

4.2南京牛首山公园

南京牛首山文化公园的修建是为了集中展示和保护牛首山具有百年历史的佛教圣地,设计师的任务是设计景观、广场以及中心公共领域的连接通道,为游客建立一种宁静的迎接方式,为该区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公园的入口花园沿着一系列连接良好的、带有绿化的道路逐一展现,并提供众多步行者和骑行者优先的道路。公园中利用场地特性营造多处雨水花园,被用来管理和过滤来自公园散步道的雨水径流,同时缓和硬景观和自然元素之间的过渡。观景台、亭台和休息点巧妙地嵌入自然背景中,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视觉和环境影响,为子孙后代保护景观。景观结构和植物在游客花园和游客禁入的山上圣地之间建立了一条不可见的界线,以保护牛首山佛教文化,这种分区为每年前往牛首山的成千上万的游客提供了更加深刻真实的禅意体验。南京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量丰沛,为大量植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公园内,竹、松树和花树在牛首山地区繁殖生长。景观建筑利用这种丰富的资源——保护和再造当地的植被,并通过季节性开花的地被植物来为公园内部引入不同的颜色。

5结论

滨水空间的规划应该考虑地区的发展模式、自然与历史文化、公共交通与休闲教育等多项属性,在设计时应注重滨水道路的弹性与生态有机结合。本文所研究的滨水慢行系统设计方法与导则旨在研究不同河流慢行空间的设计原则,为跨学科工作团队与使用者建立一定的框架,制定一套基础化的设计原则,提升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41-46.

[2]李秉宇.基于活力提升的重庆滨水区公共空间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陈琳,奚雪松.美国慢行道系统评述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5(04):50-55+91.

[4] 托尔比约恩·安德森. 滨水慢行系统[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09):5-12.

[5] 冯悦.基于可步行性体验的滨水慢行空间设计——以新加坡圣淘沙跨海步行道为例[J].装饰,2017(08):130-131.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干预的案例研究
议传统汉字图形的设计方法
浅析儿童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
话剧舞台服装设计方法探究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路桥梁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应用
如何利用七年级新教材进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