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影视作品混剪的记忆重构与传播心理研究
2023-08-04陈苗苗
□陈苗苗
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中,诉诸各类视觉符号的内容文本吸引了海量用户的眼球。镜头作为影视语言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创造、表征和建构的重要功能。以B 站、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降低了短视频创作的技术门槛、资金门槛和设备门槛。B 站去年年度报告总结显示,B 站用户的平均年龄为23.5 岁。①以95 后为代表的年轻用户群体成长经历类似,他们将一批经典影视作品视做童年回忆。作为亚文化的典型代表,童年影视作品混剪不仅颠覆了用户的个体记忆,也具有集体记忆建构中的颠覆和狂欢。以年轻博主的童年影视混剪视频为切入点,研究其文本特征和传播心理,有助于深度解读年轻一代所具有的时代症候和社会问题。
童年影视作品混剪的特点
题材:经典怀旧,动画片为主。随着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识字能力和不在公开场合谈论性作为儿童和成人的天然界限被打破,儿童成为了成人化的儿童,而成人则倒退回了低幼化的躯壳,沦为儿童化的成人。动画片作为儿童阶段典型的象征符号,被儿童化的成人解构挪用,成为“我还只是一个孩子”的符号隐喻。
音效:影视原声、配音与特效调音结合。正如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所述,媒介技术可以进一步延伸人的感官系统,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是提升观众临场感和沉浸感的关键。英国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迷因学说,②认为正如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一样,迷因也通过自我复制在文化信息中不断传播扩散。熟悉的动画片原声和曲调已经成为了文化迷因,享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的社会化消费者可以随时调取网络迷因进行戏仿、拼贴和解构,从而传播不同的文化意义。童年影视作品的剪辑既可以依照传统的戏剧三一律,严格遵守叙事逻辑,也可以借用交叉蒙太奇、平行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等剪辑方式,甚至可以在鬼畜等网络亚文化中获取文本盗猎和狂欢的快感。
字幕:锚定、换喻与抵抗。 罗兰·巴特认为文字在图像中的作用是锚定和中继。在传统影视作品中,字幕内嵌于影视文本中,只能忠实记录作品原义,起到锚定的作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一系列傻瓜剪辑软件的出现,打破了精英群体对传播权力的垄断。在视频剪辑中,字幕常常以三种形式出现,其一是声画同步,字幕锚定意象,主要功能为补充说明。影视原台词字幕配合影视选段,就是简单的文本复制和拼贴,用于满足受众对身体景观和审美消费的需求。常见的是以一首影视原声为剪辑框架,剪辑影视人物感情线发展或回忆的剪辑作品。其二是声画异步,字幕发挥换喻功能,即部分摒弃原本台词的字幕运用,由剪辑者自主插入关键帧创建字幕,并完成意义转化。如某博主利用《武林外传》中李大嘴开发新菜这一影视选段为基础材料,并在画面中为佟掌柜设置字幕“导师”、吕秀才设置字幕“老油子学长”、帮衬说话的郭芙蓉、白展堂等人标注“同门”,做菜的李大嘴标注字幕“我”,由其开发出的炒鱼鳞、隔夜汤炖菜等新品统统标注字幕“学术垃圾”。原本影视作品中的做菜环节通过增加字幕换喻成了学术进展。其三是声画无关,字幕将受众拉入狂欢的乐队花车。为了躲避平台规训和内容审核,部分博主会以影视画面作为掩体,核心目的是分享音频中的情绪走向。常见于一部分CP 粉“磕糖”或“找虐”,比如以《虹猫蓝兔七侠传》中任意视频选段为剪辑基准,音频配合虹猫和蓝兔的台词对话,字幕大多为“这里他们已经有好感了”“这里就应该在一起了”等,此时字幕的作用在于提示情感进展并号召受众参与。在这类隐秘的视频剪辑中,各类字幕的存在大多为情绪性、重复性的表述,意在煽动趣缘群体共情。
童年影视作品的记忆重构方式
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重构理论指出,记忆并不是精准复现的,而是受知觉、想象、语义、记忆等多种认知过程影响。人类所有的记忆都不能指向刻度上的真实,无法复制的记忆在特定语境中不断进行着创造性的解构、重构、再现。
立足长时记忆重新编码, 补足遗漏错误。 根据记忆的保存时间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长时记忆需要经过深度系统的意义编码。由于人会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长时记忆并不一定能真实还原影视作品内容。对于童年影视作品,大部分人只能记住感兴趣的人物角色和剧情的大体走向,这为剪辑作品进行记忆重构提供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和开放式的符码解读空间。Z 时代群体在初看经典影视作品的时候,正饱受学业压力,因此对《西游记》的整体认知多是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的奋斗史。而现下社会快速发展,年轻群体面临社交孤独、相亲催婚、朋辈压力、就业创业难等一系列人生困境,此时,他们重温童年影视作品时会更倾向于选择性注意能反映目前问题的影视选段。因此,他们开始认为女儿国才是九九八十一难中最难的一关。出于重塑古典审美,打造身体消费景观的目的,很多人的目光开始转向对女性身体的凝视,表示“小时候光顾着看猴子了,原来西游记里还有这么多美女”。
重返原始素材对抗遗忘, 理清委托错误。记忆方面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在有意识的编码解码中忽视了部分细节,这被称为遗漏错误;另一类则是受无意识的影响增加了不准确的记忆,造成记忆错觉,这被称为委托错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瞬时记忆到长时记忆需要经过多次重复记忆,而且人脑的遗忘是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的。在心理学领域,遗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受外界干扰,出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二是出于特定的情绪或压力,痛苦、忧郁等消极记忆会被遗忘;三是高级概念会同化低级概念造成遗忘;四是遗忘是一种记忆没有及时强化的生理规律。
影视作品一旦播出就将文本的意义构建完全向受众开放,此时“作者已死”。然而,童年影视作品不同于模糊的记忆,它具有可追溯、可验证的特点。视频博主可以找到童年经典影视作品的原始素材,追根溯源,理清记忆中的委托错误。代表性的剪辑作品包括影视角色服装数量考古、影视人物结局考古、著名台词出处考古等。
童年影视作品混剪的传播心理
造梗玩梗, 社交货币强化圈层认同。 网络流行语更新换代不断发展,演化出独特的“梗文化”。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中,特定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梗填补了网络流行语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留白。然而,由“空耳”、戏仿、简缩等方式创造出来的梗难以为特定生成语境外的用户所理解。梗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共同的趣缘环境,享受共通的语义空间。2023 年初火爆的梗“阿里嘎多美羊羊桑”最初源头就在于B 站博主对《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剪辑。在该混剪视频中,美羊羊面对羚羊王子的帮助回答“阿里嘎多美羊羊桑”,惹得沸羊羊吃醋,在不同场合多次以“阿里嘎多美羊羊桑”进行阴阳怪气的反击。该梗切中青年人在人际交往和内心情感的社会痛点,被一批社会化消费者充当社交货币不断传播扩散。
在玩“梗”中,作为内容传播节点的用户心照不宣地运用梗传递社会情绪,“懂的都懂”,以语义不明的梗暗中设置交流壁垒,形成亚文化圈层边界。梗如同加密后的符号代码,圈层内的网民可以轻松破译并集聚成趣缘群体,形塑文化认同并区隔他者;圈层外的网民只有主动理解“造梗”逻辑,参与“爆梗”,才能被允许登上“乐队花车”,进行“抛梗”“接梗”。在梗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中,梗的意义也会经历接力、再创作、变形、内化的过程,最终群体以相对固定的符码作为固定的社交货币。《海绵宝宝》中蟹老板与顾客阴阳怪气的对话,在多次传播中固定成“噢,你只想带回家去吃”,剪辑视频《派大星的独白——一个关于正常人的故事》以超高播放量纳入“入站必刷”之后,“快乐是如何消失的呢海绵宝宝”“我在等你”也成为新一轮热梗。
文本盗猎, 生产式快感追求重构。费斯克认为快感是驱动大众文化的根源,他将快感分为“生产式快感”和“躲避式快感”。生产式快感产生的基础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用户通过戏仿、颠覆、拼贴生产内容,从而抵抗符号霸权。在电视主导的时代,影视作品长期被官方话语控制,影视制作者和专业影评人享有对话语符号的绝对控制,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用户作为产销者可以借助内容生产完成自下而上的符号革命。大众不甘于受制于精英派的审美思维,而转而从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入手,超越主流意识形态的宰制。德赛都认为:“读者是没有固定位置的游牧民,他们在不同的文本间挺进,挪用新的材料,读者的参与是一系列的前进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战术和游戏。”③用户并不是魔弹一击即倒的文化笨蛋,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条件,将童年影视作品重新语境化,在文本盗猎中获取生产式快感。用户可以选择躲避一切惯例、社会规则和知识,调侃、挤压一切社会规则和界限。以《猫和老鼠》为例,虽然这个动画片的主旨是表现汤姆猫和杰瑞鼠的欢乐斗争日常,但是能动的消费者会根据目前躺平佛系内卷的社会语境,选择性注意汤姆签下卖身契约,买房买车追求白猫仍被拒绝,从而凸显不要为情所困的态度表达。
文本盗猎的常见方式有三种,一是重塑时空关系,二是重塑情感关系,三是重塑人物关系。通过镜头拼贴,不同时空场景被黏合在一起,以全新的叙事逻辑进行意义表达。独立的用户从已有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框架出发,解构一体化的影视作品,并从中摘录符合基模的镜头进行重组再造。重构后的童年影视作品可能具有和官方设定完全不同的情感发展和情节走向,人物的性格和最终结局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用户将林黛玉对宝玉所有阴阳怪气的回复剪辑在一起,并以此作为众多不认可人物和事件的应对,剪辑后的作品中,原剧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的林黛玉华丽转身为阴郁泼辣的王熙凤般的人物。另外,童年影视作品的戏仿和拼贴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影视作品本身,也不乏跨界联动、脑洞大开之作,如有博主将孙悟空和林黛玉剪辑在一起,创造出奇幻的CP 效果。在《虹猫蓝兔七侠传》混剪视频中,上一祯还是恋爱脑的蓝兔,一个镜头转场就出现了熟悉的诸葛亮“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的指责。
身体消费,躲避式快感带动狂欢。 与生产式快感不同,追求躲避式快感的直接结果是冒犯性行为,其表达方式是围绕身体进行感官化、娱乐化的解读。躲避式快感时刻追求对社会规训的抵抗。面对大众文化中涌动的无序和反规范,统治阶级设定了一整套社会规训体系来应对文化恐慌。在文化霸权中,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逃不开被压抑、被挪用、被驱逐、被疏导的命运。因此,霸权存在的地方,抵抗无处不在,而躲避式快感试图借助身体狂欢瓦解文化规训体系。
巴赫金提出狂欢理论,包括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不同于帕特里奇对此消彼长的弗洛伊德式性狂欢的论述,巴赫金的狂欢聚焦于社会生活的哲学思考。“狂欢节”指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人们可以摒弃社会阶级和身份差异,平等而亲昵的交往;“狂欢式”是一切仪式性的狂欢的总和,包括各类集会、宴会、庆典;“狂欢化”是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在狂欢式中,一切稳定的、结构化的、成型的事物,都可以被除旧迎新般解构与重构。因此,在童年影视作品剪辑中,原本高雅深刻的立意和审美结构全部被推翻重构,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不再是为了求取真经而努力,而是按自己的喜好安排人物的情感和结局,于是出现负气离开的孙悟空在花果山另谋高就,天蓬元帅得偿所愿娶妻。自媒体还利用恶搞、鬼畜等形式,令影视文本在多次重复中达到戏虐降格,如唐僧抽烟、吝啬富翁海绵宝宝、黛玉倒拔垂杨柳等颠覆性的童年影视剪辑作品映射的是碎片化、娱乐化、颠覆一切、表意自由的快感和狂欢。
传播游戏, 满足互动仪式。 除了经典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权力观之外,传播的游戏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也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传播的仪式观强调的不是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强调传播信息的行为本身对社会维系和共享知识的表征。④斯蒂芬森和罗兰·巴尔特的传播游戏观强调大众传播本身就是一种令人快乐的主动的游戏。斯蒂芬森区分了工作性传播和游戏性传播,认为工作性传播是“传播不快”,如下达命令;游戏性传播是“传播愉快”,目的是提供自我满足。在传播的游戏观中,传播不再是功利性、工具性和功能性的概念,“大众传播最好的一点是允许人们沉浸于主动的游戏之中,也就是说它是令人快乐的”。⑤无论是B 站博主,还是抖音、微博上的自媒体创作者,其童年影视剪辑作品的主要目的都是“为爱发电”。在重温和剪辑影视素材的过程中,用户不但可以充分表达个体意志,还可以获得一种纯粹的非功利性的享受。在对镜头语言和情节走向的选择和把关中,用户自身的社会感知和情感表达外化为童年影视作品明星的行为和语言。在经典动画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懒羊羊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配角人物,然而在疫情网课、躺平摆烂的社会语境中,懒羊羊懒惰爱睡觉的影视片段配合台词“我在家里睡就不会被打扰啦”,下接镜头为连续不断的网课和消息弹窗。以上网课的学生为主体的网民不断用懒羊羊语录,表达自己对无效的收到、打卡和各类通知的厌恶情绪。
结语
童年影视作品承载了青年一代网民的集体记忆,但由于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的心理机制,由一定意志编码形成的长时记忆并不一定指向时间刻度般的真实性。人脑的记忆遗忘规律,集中体现为记忆中的遗漏错误和委托错误,这就为网民解构并重构童年影视作品镜头提供了心理空间。网民作为新一代的内容产消者,其生产和传播童年影视剪辑作品的心理机制主要可以分为四点:其一为以网络流行语“梗文化”认同和划定的特定社会圈层,并在圈层内部充当社交货币,强化内群体认同;其二为出于生产式快感,在社会秩序结构中以生产性的力量对抗意识形态霸权,网民是有社会意识的能动主体,可以自主安排影视作品剪辑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其三是出于躲避式快感,打破一切现有结构,追求颠覆、超越和破碎,所有精英审美和文化霸权全部遭到戏谑、恶搞和鬼畜,挑战和无视权威;其四为“为爱发电”,以游戏性传播获取自身满足和愉悦,童年影视作品及其人物角色表达都是网民内心的外化表现。
注释:
①B 站和它的第一批用户, 都到了赚钱养家的年龄[EB/OL].新浪财经,2022-12-29.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22-12-29/doc-imxyixsf2597462.shtml.
②加雷思·索斯维尔.人是一棵思考的苇草[M].许常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③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于参与式文化[M].郑熙青,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④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⑤Stephenson W. The Play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M].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