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女藏学家大卫·妮尔及其藏学著作
2023-08-03成蓉
摘要:大卫·妮尔是法国著名的女藏学家、探险家,她一生四次进藏,掀起了一股“大卫·妮尔”热。对大卫·妮尔的生平及其经典藏学著作可分为四类进行梳理分析:(一)第一次印度之行后的东方学著作(1895—1911年);(二)入藏考察期间的藏学著作(1925—1940年);(三)“二战”后的藏学著作(1947—1969年);(四)其他语言版本。大卫·妮尔为后辈藏学研究者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她在遵守事实原貌的前提下,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西藏的本来面貌,澄清了西方国家对西藏的错误解读。
关键词:大卫·妮尔;法国;女性;藏学;著作;意义
中图分类号:I3/7;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3-0030-04
French Tibetologist Alexandra David-Néel and Her Tibetological Works
Cheng Rong1,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2.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Abstract: Alexandra David-Néel is a famous French Tibetologist and explorer, and went to Tibet four times in her life, which sparked a wave of David Niels fever. This paper divides Alexandra David-Néels life and her classic Tibetan works into four categories and analyzes them accordingly: (1) Orientalist works after her first trip to India (1895-1911); (2) Tibetology works during her investigation in Tibet (1925-1940); (3) Tibetology works after World War II (1947-1969); (4) Other language versions. While adhering to the original facts, she objectively and truthfully reflected the real Tibet to the world, clarifying Western countries incorrect interpretations of Tibet.
Keywords: Alexandra David-Néel; France; female; Tibetology; works; significance
亞历山大·大卫·妮尔(Alexandra David-Néel,1868年10月24日—1969年9月8日,以下简称大卫·妮尔)是法国著名的女藏学家、探险家,她先后于1918年、1923年、1938年和1944年赴西藏实地调查,其间深度融入藏民生活,能流利使用藏语,曾收养一名藏族义子庸登,在西藏期间如同一名真正的藏族女子一样穿着和梳妆,一度以完全藏族化的生活方式在西藏行乞,欧洲有人称她“长着白种人的皮肤和黄种人的心灵”。
1946年7月1日,大卫·妮尔返回法国,受到英雄般的接待。她在巴黎大学举办“藏传佛教几种特征”研讨会,之后,又将这一研讨会迁到比利时多个地方举办。大卫·妮尔根据自己的西藏见闻和多年研究报告告诉世界:西藏和中国密不可分,汉藏民族在历史上“时而干戈相向,时而玉帛互往,两个民族的联系却难以置信地不断加深”。为了表彰她的巨大贡献,1964年法国政府授予她第三级荣誉勋位。大卫·妮尔去世后,法国成立了大卫·妮尔基金会,她的故居成为“西藏文化研究中心”。
十九世纪有多位西方学者进藏考察,形成了众多考察报告和游记。与这些学者或出于殖民目的,或出于猎奇目的,或出于宗教传播目的不同,大卫·妮尔入藏经历非常独特,为法国乃至我国当代学者研究西藏留下了大量独特、细致而又相对客观的研究史料。本文梳理并分析大卫·妮尔的生平及其经典藏学著作,以期为我国与法国藏学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卫·妮尔生平简介
大卫·妮尔出生在法国巴黎郊区圣-曼德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母亲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父亲是一名新教徒,她从小跟随母亲信仰天主教,就读于寄宿制女子教会学校。在其父亲的介绍下,大卫·妮尔与无政府主义者埃利兹·雷克吕(Elisée Reclus,1830—1905年)相识,在他的影响下,她的宗教观念和政治立场发生了改变。1888年,大卫·妮尔参加了英国神智学会,在那里她开始接触东方学,随即开始研究佛教。返回巴黎后,大卫·妮尔继续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学习藏语和东方学,经常去“集美博物馆”(Musée Guimet)参观学习。1891年,大卫·妮尔获得一笔奖学金,由此获得了前往锡兰和印度的宝贵机会。1893年,她结束旅行返回法国,并用笔名亚历山大·大卫·米亚拉(Alexandra David Myrial)发表了处女作《为了生活》。1904年,36岁的大卫·妮尔与突尼斯铁路工程师菲利普·妮尔(Philippe Néel)结婚。
1910年8月9日,大卫·妮尔乘坐那不勒斯号到达锡兰。1911年她离开锡兰赴印度,1912年1月到达加尔各答,与锡金王子祖古马哈拉贾成为朋友,1912年4月大卫·妮尔到达印度大吉岭。在锡金王子的帮助下,她于1912年6月25日会见了正在噶伦堡流亡的十三世达赖喇嘛,成为第一位与达赖见面的西方人,达赖对她的藏学考察表示赞赏并建议她学习藏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大卫·妮尔正在为赴西藏旅行积极做准备,在离西藏不到30公里的地方学习骑马和藏语。1916年7月,大卫·妮尔在其义子庸登和另一位仆人的陪同下私自进入西藏,在扎什伦布寺受到九世班禅接见。1916年1月9日至1917年1月6日在缅甸研究小乘佛教,离开后又到日本、朝鲜,最终来到塔尔寺(Kum-Bum)。
1918年7月12日,大卫·妮尔到达塔尔寺并定居下来,这段日子她如同藏族喇嘛一样地生活,每天读经坐禅,经常步行40公里为长途旅行做准备,翻译了《般若婆罗密多经》部分章节。在塔尔寺居住的近3年里她对青海湖、塔尔寺地区进行了大量考察。直到1921年因塔尔寺骚乱才不得已离开。1921到1923年,为躲避英军检查,大卫·妮尔绕过了西藏的整个东部地区到达打箭炉(康定),最终被人识破,这条路线以失败告终。1923年10月大卫·妮尔与庸登从云南出发,她化装成藏族妇女,沿途靠乞讨为生,最终在1924年2月成功到达西藏首府拉萨。在拉萨停留两个月后,她于1924年4月返回法国。
1937年初,大卫·妮尔再次回到中国。在北平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和考察后,又于6月30日前往佛教圣地五台山,搜集有关文殊师利化现的资料并撰写书籍,两个月后离开五台山前往太原,又辗转石家庄、汉口、重庆到达四川成都。1937年12月5日获悉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毅然决定入藏。此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缺乏经济资助使大卫·妮尔被困在打箭炉(康定),直到1943年她只好前往英国传教区进行科学考察和学术研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卫·妮尔辗转回到成都,法国驻成都领事馆下达了让她携庸登返回法国的命令。1946年7月1日,大卫·妮尔和庸登回到了巴黎。
1946年大卫·妮尔返回位于法国迪涅(Digne)的府邸,专心从事自己热爱的藏学研究事业,在她人生的最后二十几年出版了几部藏学著作。1955年庸登去世后,她独自生活了三年。从1959年起由马德玲·佩罗娜(M.-M.Peyronnet)陪伴在大卫·妮尔身边,帮助她整理从探险旅行中带回的大量资料和信件。1969年9月8日大卫·妮尔在迪涅逝世,享年101岁。总结大卫·妮尔的晚年,正如我国已故藏学家李宅安所言:“老当益壮,穷且益坚。”[1]
二、大卫·妮尔的藏学著作
从1920年6月1日在《法国信使报》发表文章《西藏问题》起,大卫·妮尔发表西藏各类藏学文章,出版著作及翻译或主持翻译的文本,共计62篇(部)参见亚历山德莉娅·大卫-妮尔:《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耿昇译,东方出版社,2002,第340-343页:“大卫·妮爾藏学著作一览表”,大卫·妮尔藏学之外的其他著作不计在内。。本文选取大卫·妮尔著作中最重要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将1911年以前的东方学著作作为藏学著作的基础,把其藏学著作中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版本也作为一种类别。
(一)第一次印度之行后的东方学著作(1895—1911年)
大卫·妮尔从1893年第一次从印度返回法国后,就全身心投入东方学研究,1895—1911年间发表(出版)了十余篇(部)有关东方和东方宗教的文章和书籍,引发法国学界广泛关注。这些著作的内容以哲学、文化、宗教、历史等为主,涉及东方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除印度外,还有中国西藏及其他地区,以及朝鲜、日本。大卫·妮尔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中最著名的是发表在杂志《社会星》期刊中文名为笔者译。上的《佛教笔记》(1895年),在这篇文章中她认为佛教属于全世界。除此以外,还有《哲学的巨大影响》(1900年)、《印度咒语》(1901年)、《神话的自然起源及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01年)、《朝鲜历史笔记》(1904年)、《朝鲜的宗教和迷信》(1904年)、《西藏的宗教权力及其根源》(1904年)、《日本宗教问题》(1905年)、《日本哲学笔记》(1905年)等。这一时期大卫·妮尔出版《哲学家墨翟和团结的概念》(1907年)、《中国哲学中的个人主义理论》(1909年)、《佛陀的佛教》(1910年)、《佛教现代主义》(1910年)、《佛教的现代化和佛陀的宗教》(1911年)等著作。这些著作和文章以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东方文化,解释佛教思想,让广大法国百姓了解东方文化特别是佛教,改变了佛教远离百姓只被专家学者熟知的情况,在法国及西方国家赢得了相当多的关注。这一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大卫·妮尔对东方学和佛教思想的天赋和兴趣,为其后续的探险考察奠定了基础。
(二)入藏考察期间的藏学著作(1925—1940年)
大卫·妮尔于1910年再次前往东方进行藏学考察,目的是获取新的有关藏传佛教和西藏的知识,“我的知识储备已经枯竭,我需要重新更新和扩充知识,我想带给读者并非陈旧的内容。”
从1925年到1946年,大卫·妮尔频繁发表著作,平均两到三年出版一部,她的藏学著作在法国产生强烈反响。这些藏学著作内容多样,包括藏传佛教、西藏游记、西藏小说和人种志著作。大卫·妮尔以她的大量作品介绍西藏的某种神秘主义,相继出版了两本著作,即《西藏的奥义和巫术》(1929年)和《喇嘛教奥义传授仪式》(1930年)[2]1381。她还第一次全面介绍了《格萨尔史诗》,《岭地格萨尔超人的一生》(1931年)是大卫·妮尔对格萨尔史诗的翻译和分析,这是西方学者对格萨尔史诗首次进行系统性研究。大卫·妮尔与其义子庸登共同撰写出版了《五智喇嘛》(1933年),发表一部“西藏小说”《爱的魔力和魔法》(1938年,后易名为《激情与魔法》),该书描述了一名藏族女子卡门与一名当了土匪的农民唐·约瑟之间的爱情故事。之后又发表了一部《在暴风雨的乌云下》(1940年),描述了日本侵华战争中国的战乱局面[2]1380,这本书是大卫·妮尔亲身经历的战乱时期的见证。她在西藏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不得不在轰炸声中逃离,并乘坐列车前往北平。她亲眼目睹了日本入侵中国后的暴力行为,深刻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怖和苦难。大卫·妮尔发表的西藏游记《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1927年),记录了自己1923—1924年入藏探险的真实经历,介绍了西藏的景物奇迹,把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引向了西藏,许多西藏学论文都引用了该书的观点[3]。《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西藏的奥义和巫术》和《在贵族—土匪地区》(1933年)形成了她的入藏三部曲,再加上《喇嘛教的奥义传授仪式》,则被称为“四重奏”[4]。
(三)“二战”后的藏学著作(1947—196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卫·妮尔被迫暂停工作,直到1946年她重返法国后,出版工作才得以恢复。在这之后,她出版了一系列向西方世界介绍西藏的著作,主要包括:《在中国辽阔的西部蒙昧地区》(1947年)[《在暴风雨的乌云下》(1940年)的续篇],在这本书中,她试图改变人们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指出中国人绝不是那种被描绘成一成不变的个体,他们内在蕴藏着潜在的能量、现实的常识和洞察力;《在喜马拉雅的腹地》(1949年)描述了大卫·妮尔在1912—1913年冬天进行的一次惊人的朝圣之旅。她以“女喇嘛”的身份前往佛陀曾经居住的地方,探索了这个神秘而残酷的文明,该书揭示了一个超越西方思维分析的领域。研究藏传佛教经典的著作,主要包括:《藏传佛教的秘密传授》(1951年)是大卫·妮尔经过约二十年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果,可以被视为一份独特的文献,涉及藏传佛教知识分子的哲学观念;《西藏未刊佛教经典》(1952年)描绘雪域高原上独特而令人惊奇的西藏和印度神话。探索了西藏人对超自然力量和宗教信仰的坚守,展示了他们与神秘世界的亲密关系;《超然的知识》(1958年)是一本探讨西藏哲学和宗教文献的重要著作,深入探讨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涵和意义,向读者呈现了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智慧和觉醒的路径;《永生和转世》(1961年)深入探讨了个体构成和永生观念在西方和其他文化中的差异。
(四)其他语言版本
大卫·妮尔的作品被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翻译成多国语言,引发强烈的反响。正如旦增伦珠所说,大卫·妮尔以其亲身的经历和实地调查,比较客观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二十世纪早期西藏的历史画卷,因此她的著述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著述已被译为各种文字[5]。
1925年大卫·妮尔从西藏返回法国后,掀起了一股“大卫·妮尔热”,《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1927年)在巴黎出版并大获成功,然后就被翻译成其他语种出版,引发了更大的反响。1927年《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被译成英语,1928年被译成德语在莱比锡出版,1929年被译成西班牙语在巴塞罗那出版,1931年被译成捷克语在布拉格出版。1931年《西藏的奥义和巫师》在伦敦和莱比锡出版,次年在纽约出版。1933年《岭地格萨尔超人的一生》在伦敦出版,1934年在纽约出版。莱比锡出版社在1933年出版《在绅士强盗的国家》,1935年出版《五行喇嘛》,1937年出版《佛教现代主义和佛陀的佛教》。“二战”期间(1939—1945年),大卫·妮尔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没有发表新的书籍,其旧作《西藏的奥义和巫师》1941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1942年在马德里和墨西哥出版。1954年《虚无的力量》在法国出版,次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大卫·妮尔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的几本佛教经典著作再次被翻译出版,产生巨大影响,1967年普及佛教的书籍《西藏的秘密施教》在旧金山被翻译和出版,1968年《西藏的奥义和巫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
三、结语
大卫·妮尔为后代法国藏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布尔努瓦曾说过:“法国的几代藏学家和佛教学家都是在大卫·妮尔的事迹与著作的影响下才对这两个学科产生了兴趣并刻苦钻研,最后成为一名作出成就的学者。”[6]大卫·妮尔对中国及西藏社会各个方面的记载是遵循客观事实的,那些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各种类型的著作,如藏学著作、佛教教义解说、探险之旅的记载及各语种的翻译版本等,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大卫·妮尔通过其作品还起到了澄清西方人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学术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造成的对中国西藏的错误认识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树立正确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安宅.介绍两位藏事专家[J].康导月刊,1945(5/6):44-45.
[2]郑炳林.法国藏学精粹[M].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3]亚历山德莉娅·大卫-妮尔.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之行[M].耿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34.
[4]周永健.大卫-妮尔:具有“黄种人心灵”的法国藏学家[N].中国民族报,2012-11-27.
[5]旦增伦珠.[法]達维·耐尔和她的《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J].西藏研究,1987(1):127-129.
[6]耿昇.法国女藏学家大卫·妮尔传[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2):82-91.
[7]DUCCINI H.La 《Gloire médiatique》 dAlexandra David-Néel[J].Le Temps des médias,2007(1):130-141.
[8]DELAUNAY J.Alexandra David-Neel Bouddhisme et drapeau noir[J].Ballast,2016(1):126-142.
[9]DAPSANCE M.Lantispiritualité dAlexandra David-Neel[J].étvdes,2019(7/8):75-82.
[10]杜永彬.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其原因[J].当代世界,2009(4):4-7.
[11]耿昇.法国的藏学研究综述[J].中国藏学,1990(3):136-148.
[12]安娜-玛丽·布隆多.法国五十年来对西藏的研究[J].耿升,译.民族译丛,1980(2):46-52.
作者简介:成蓉(198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西藏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国藏学、区域国别文化与教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