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读四抓”教学实践
2023-08-03王富生
王富生
“四读、四抓”活动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条理清楚,如列提纲。“四读”就是把语文课本中某一篇课文在教学中进行朗读分层,即分成四层。“四抓”指教师在四层阅读中,每次要解决一类问题。
一、“四读四抓”内涵
(一)“四读四抓”内容
“四读四抓”就是把读分四类,把抓分四层,带着问题去读,每一遍至少抓住一个方面的问题。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了几个人,主人公是谁?每个人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四读四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课文要读至少四遍,且每一遍读的时候都有特定的任务,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有的问题可以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有的问题较复杂,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
初读,要粗略的阅读,但当涉猎,抓住背景及文章的梗概等。怎么抓住文章的梗概呢?笔者认为,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概括主要写了什么事物,通常用一句话概述。另外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归纳层级、概括文章段落大意。例如,叶绍钧游记散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初读课文,可以从抓住文章脉络入手,问题可以设计为,作者写了哪些地点,每处地点有什么特色?这就就是文章的梗概。可以简单概括为写了:沿途、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然后概述每处风景的特色。当然也可以让学生粗略阅读,概述每部分写了什。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第二部分,交代由金华到双龙洞的沿途风景。第三部分双龙洞,为全文重点,包括外洞、孔洞和内洞。当然了,在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基本的了解,可以浓缩成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梗概,这就完成了初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再读,要细读,抓住细节,一般是指文章中的重难点,体会表达效果。第二遍阅读,有时属于赏析阶段,抓住文章的细节,分析景物、人物的特点。第三遍阅读时,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专门研读。例如《草船借箭》中的对话描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语言描写出神入化,刻画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周瑜的话:水战也,何兵器为长也?诸葛回答:弓箭也。周瑜嫉贤妒能,看似请教,实则包藏祸心。周瑜赞曰:英雄所见同也。缺箭十万支,劳先生造也;公务也,请勿推辞也。周瑜打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诸葛造箭,完不成任务,诛也。可谓用心险恶啊。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刻画出周瑜的妒忌、阴险等性格;刻画出诸葛的机智、淡定等性格。
三读,要精读,抓住文章的主旨。通常情况下,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抓住主旨。初读课文后,文章的内容大致了解了,第三遍阅读要精读,可以抓住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中心思想。仍以《双龙洞》为例,作者所勾勒的每一处景物都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通过细致观察,对双龙洞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无法抑制。作者的情感怎么揭示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每一处景物,让学生探讨每处景物的特色,好在什么地方等。笔者先写沿途美景的明艳:映山红精神;油桐花团锦簇。再写小溪的形与声的变幻,引人入胜。使读者心痒,使读者陶醉其中,使读者按捺不住,一探究竟。笔者然后写洞口的形状如桥洞,抓住一个“宽”字,描述了洞口之大。由洞口进入外洞,外洞源于孔隙,作者坐小船进入,写出了所见所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最后写内洞中景物,双龙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景物并被赋予某种特定的意义,作者认为值得观赏。
四读,要快读,抓住写法。第四次阅读课文,因为对课文的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不要再逐字逐句阅读了,只要快读即可。主要是根据文章梗概,探究文章写法,如归纳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内容与主旨之间的关系,写景、写事的起承转合关系等。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把课文中作者写作手法、写作顺序等烂熟于心,成为自己写作的蓝本。仍然以《双龙洞》为例,这是一篇游记,写作顺序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先写沿途风景。再写洞口、外洞、孔隙景象。最后写内洞景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是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这个写作顺序,口头复述课文,也可以根据这个写作顺序,尝试仿写一篇类似的短文。
(二)“四讀四抓”特征
四读四抓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整个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泛读到快读,由内容到形式,由方法到运用。首先,“四读四抓”每一环节都不是独立的,是逐步推进的。第一步初读,抓梗概。抓梗概是为了大致了解文章内容,为第二步再读抓细节,突破重难点服务的。重难点突破后,下一步就是突破文章的中心。第三步进行精读,抓文章主旨。结构层次的安排是文章的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内容的,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文章中心明确了,作者怎么写的,结构层次怎么安排的,我们可以学习这种写法,进行仿写训练。第四步就是,快读抓住写法,学以致用。其次,“四读四抓”是读与思结合的学习模式。四次朗读,每次的阅读方法都不同,每次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怎么去解决问题。四读四抓是典型的读与思结合的阅读教学活动。然后“四读四抓”是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活动。每一次阅读都有任务,阅读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四读四抓”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不可片面的看到四字。“四读”只是泛称,粗读、精读也好,细读、快读也罢,每个环节怎么读,有谁来读,不是固定的,教师必须灵活变通。例如,细读课文中某一段落,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教师从网上下载视频进行播放等;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两遍甚至多遍。四读者,不是读四次,是读书的四个环节而已。“四抓”也不是抓四次,而是四个教学环节中,每一类读后有一类抓,可能每一类抓中要处理多个问题。例如小说《猴王出世》最后一个环节为学习写法,写作顺序为石猴诞生前后的环境,以及石猴诞生的原因;发现水帘洞的起因,为石猴成王埋下伏笔,石猴进出水帘洞,石猴成王。最后,“四读四抓”是听说读写练完美结合的教学模式。它以“读”为抓手,以思为起手,以“听说”为助手,以“写”塑造斫轮手。文章教读最后一环是学习写法进行仿写训练,可以看出“四读四抓”教学活动重点在于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四读四抓”教学过程
“四读四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效果良好。因为读什么,怎么读都是明确的,任务也是明确的,也就是“抓”。学生必须围绕问题进行阅读,阅读效果用“抓”来检验,这就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四类读和四类抓相互配合,有效推进听说读写练融合为一,可以综合起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读与抓是形式也内容的关系,就像一个紧箍咒戴在学生头上,给学生学习实施了无形的压力和推力,进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面笔者以小学课本中的各类文章体裁为例,讲授“四读四抓”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实施运用。
(一)“四读四抓”在小学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诗歌教学中若简单地鉴赏,把握主旨等,多读几遍即可。若提升能力,特别是提高写作能力,非尝试步韵、和韵仿写不可也。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杨成斋绝句《稚子弄冰》让学生初读,说一说写的什么,把情节用一句话概括即可。大意为:清早,小孩儿把铜盆中的冰,挖出来,用线穿起来当成钟钲来敲打,声音如石磬一般清越,在树林中回荡,忽然冰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初读,可以包括教师的范读,视频朗读,师生齐读,学生自读等,形式不拘一格,效果重在参与,重在通过读能够理解诗意,能够翻译,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等。再读,要细细品味。“脱冰”可以扩大读者的想象空间,脱是一系列动词的综合,可以想象到一个小孩把盆中的冰倾倒或者是用棍或者其他工具沿着盆内的边缘捣弄,最终把冰从盆中脱出。一个脱字写尽孩子的动作,尽管天寒地冻,但孩子乐此不疲,写出了童趣。当然了还有其他动词,如穿、当、敲、穿和作都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童真和稚气。三读课文,抓住主旨。这首诗在第二步阅读时,抓住了动作描写,已经突破了中心,可以说两类读和两类抓重合了。最后是快读,当然了这仅仅是一首绝句,字数很少,看看写法上有什么特征。快读的形式也不是固定的,有时是从头到尾进行快速扫描,对文章内容和架构进行把控,学习写法,尝试写作。笔者尝试写了一首《小子弄冰》:“小子鱼缸钻宿冰,槐枝破洞引丝绳。轻提慢抱当成宝,骤忽玻璃呱唧崩。”教师的下水作文,对学生帮助很大,学生把教师写的当成宝,细心研究,仿写热情高涨。
(二)“四读四抓”在小学记叙文教学中的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课本中记叙文所占比例最大。阅读记叙文,一般要抓文章的六要素。例如《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初读课文,让学生抓住梗概。可以以六要素入手,也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入手。当然了,这篇文章中六要素并不全。人物有齐威王、田忌和孙膑,其中主要人物为孙膑。主要事件为赛马,起因为田忌好赛马,经过是进行了两轮比赛,最终结果是田忌的获得赛马胜利。学生讲清楚第一次失败的原因,第二次胜利的原因即可。我们明白,胜在排列组合。再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旨。第二次比赛能赢,关键是孙膑的谋略,田忌的下马对齐威王上马,败一场,田忌的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田忌胜一场,田忌的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田忌又胜一场。通过这场赛马,可以明白,善于动脑筋者能够获得成功。最后一步是写作方法探究。这篇文章,写法上并不是空洞的叙事,而是非常细致的刻画人物,人物的语言、动作都非常逼真。例如,写田忌赛马失败时的神态为垂头丧气、扫兴。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的性格。
三、“四读四抓”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四读四抓”中存在的问题
“四读”中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读停留在形式上,而且形式还不够灵活,缺少深入的研究。首先,四读的形式缺少因地制宜,因为对不同的课文读的形式缺少变化,没有花样,勾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乡下人家》这篇记叙文,笔者一般先抓这篇文章的结构,学习这种结构,找出结构顺序,瓜架、花儿、鸡鸭以及夏晚美景和秋夜蛩鸣等,这些景物时空范围有跨度,但都能展示作者的內心世界。文章条理清楚,内容翔实。《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首小诗,尽管文学体裁不同,但刻画内容、描写手法都具有类似性。尽管类似,阅读方法最好不要雷同,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天晴了的时候》也写了很多景物,如路、花草和动物等。其次,“四读四抓”容易产生误会,误认为四读,就是把课文读四次。四抓就是解决四个问题。殊不知读和抓被分层了,被分成是四个板块。例如,快读课文,是最后一层,学生往往认为,快读就是跳读,就是节省时间的朗读。其实不然,不管是哪一层朗读,都要求在熟悉课文的基础探究问题。最后,“四读四抓”的缺少实效。笔者以“四读四抓”为教学范式,但“读与抓”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往往忽略读的作用。而重视抓了,别忘了读,能活动知识能深化认识,读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如一首诗歌,学生齐读若干遍,可能学生就会背诵了,这儿读也成了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了。读中获取内容,抓能深化对内容的理解使读更明确、更有目的性。
(二)“四读四抓”要改善的地方
“读和抓”教学活动仅仅是笔者自己三年的实际,并没在同行中推行,是否有推广价值还得进一步验证,在教学实际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当然了“四读四抓”在笔者的课堂实际中确实很有效果,确实是一种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存因为实践时间短,难免会存在很大问题,因此笔者今后注意在四个方面继续努力,争取让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完善。首先,“四读四抓”常态化,教学过程规范化,使读与抓完全交融使读中有抓,抓中有读。其次,“四读四抓”不能拘束于数字,应该灵活把控读与抓的数量,要根据需要改变数字。再其次,“四读四抓”读的方法增加,读的次数要不断变化,读的效果要落实到抓中。最后,“四读四抓”教学活动中要由简单框框到固定模式转化,更要由固定模式到增减框架,提升读和抓的自由度方面转化,争取让其更加灵活地融入语文教学课堂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