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辨在比较中穿行

2023-08-03刘微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多角度寓言学段

刘微微

短小精悍的篇幅,饶有兴趣的对话,丰富有趣的情节,再加上富有画面感的文字,让寓言故事成为小学生最乐于学习与交流表达的主题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寓言故事就像是通往思辨性文字阅读的一个桥梁,看似轻松愉快的教学背后,潜藏的是对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指导与养成。寓言故事教学不是将教学形式简单地浮于趣味性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小见大,透过一个小小的故事明晰蕴藏其中的大道理。道理要深入浅出,靠的是学生在每个文字表达与情感流露细节中的反复思辨,而高效的思辨离不开多维度的比较。

一、基于故事,厘清问题

面对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的教学设计,很多老师驾轻就熟。厘清故事内容,破译寓言中传递的道理,看似清晰明了的框架,却在教学实践中不尽如人意。对比学生上课前后,并没有呈现出一个拔高的过程,对于寓意的理解也是似懂非懂。在开展思辨性阅读实践之前,需要厘清问题所在。

(一)缺少基于角色的体悟

围绕故事本身,角色本位,教师会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环节,让小读者们以主人公的视角来感受故事情节的走向与变化,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角色深入人心,课堂的氛围也活跃了起来,伴随着短暂愉快的表演环节的结束,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了生动的画面感,对于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变化的思考还是似懂非懂,故事前后的关联性辨析也不透彻。

(二)缺少跳出角色的认知

每一个寓言故事的背后往往指向的都是同一类事件,通过一个小故事大部分同学是可以基于故事本身从中得出一个道理,学生的回答也许用词没有那么精确恰当,教师通过引导,抓住一個关键词或总结一句关键句作为本课学习的一个小结,小结过后好像就是这篇寓言故事学习的终点,学生没办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更不要说学以致用发散到生活相似的小细节中。每学完一课,道理只停留在书本上,而不是伴随着思维的涌动实践在生活中。

(三)缺少生活经验与价值立场的统一性

不同学生间的主观感受不同,学生与学生间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因此,学生从故事内容本身获取的信息,与对信息的解读也是有差异的。在对错、美丑、善恶、是非面前,对于同一个故事的结局,有的同学会为之惋惜,有的同学却轻蔑一笑;有的同学能够引以为戒,有的同学也找到了投机取巧的妙招。其实道理的背后也是对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但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错误价值观的归正对教师来说也是一大责任。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对于故事的解读还是带有稚气,为了贴近学生,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授,总会有些偏离事实本质的嫌疑。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双维度进行比较。

二、立足故事,多角度比较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学段寓言故事教学中虽然涉及的语文要素、阅读策略不同,但同为寓言故事,更多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故事中人物角色数量的差异性,可将寓言故事分为角色单一、角色对立以及角色多元的三类故事,针对这三类故事,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延展进而比较。

(一)角色单一,析因果

这里的“角色单一”主要指故事的发展主要围绕一个主人公进行讲述,没有其他对立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大部分单一角色的寓言故事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某个“傻人”因为一个“傻想法”做了一件“傻事”,结果却事与愿违。当面对这样的故事情节时,可先通过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明确故事前后的因果关系,然后让学生比较交流,换作是自己面对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想怎么做;接着逆向推导,找到做“傻事”的症结所在,进而明白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最后联系生活,讲一讲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傻人”“傻事”。在前后比较的过程中,可借助图表法、思维导图法、归纳法、条目法等。以《揠苗助长》为例。首先,让学生阅读故事,梳理故事中宋人的想法、做法与最后的结果。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个种田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猜一猜又会有怎样的结果?在这样一个从自身情况出发与故事主人公进行比较的情境下,学生很容易就能厘清宋人到底错在了哪里。然后,借助思维导图,运用“不应该……应该……”的句式,分析宋人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发生在你身边类似于宋人做法的事件。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呈螺旋上升趋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因果关系的梳理、比较找出了导致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逆向推理后运用特定句式,让学生逐步在思辨中得出结论。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道理真正回归于生活,这样在比较中思辨,在思辨中比较的学习任务群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角色对立,比不同

角色对立的寓言故事一般可以从中选择两个人物(事物)形象从多方面进行比较,常用的比较角度有:角色对话、行为方式、性格特征、心理变化以及某一时间节点前后,人物(事物)的变化等。以三年级下学期寓言主题单元中《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三篇课文为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比较,创设学习情境。在同桌合作,分角色演绎《陶罐与铁罐》后,引导学生关注陶罐、铁罐间的对话及提示语,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将两位主人公的材质特性、性格特点以及最后的结局进行比较,根据梳理出的信息,比一比:谁更坚硬?谁的性格更受人喜爱?谁“笑”到了最后?根据三个角度的比较,运用“一方面……一方面……”的句式,说一说你从故事中收获了什么?接着,熟读《鹿角和鹿腿》,小组合作,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想一想:鹿角和鹿腿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抓住关键词并梳理信息。(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归纳信息,并从鹿腿与鹿角的特点、作用,以及鹿对两者的态度进行比较)结合课后习题三,交流讨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与“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两种说法更赞成哪一种,并说明理由。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究,运用“一方面……一方面……”的句式,总结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讲一讲《池子与河流》这首寓言诗的内容。从池子与河流的行为、志向、命运三方面进行比较,摘录关键词梳理在表格中。最后,交流讨论:生活中你有没有接触过“池子”或“河流”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之所以许多古老的寓言故事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可以从老故事中获取新道理,通过多角度比较,尝试对故事进行新的、更全面地解读,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养成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品质不断提升的一个表现。

(三)角色多元,明逻辑

小学语文中段寓言故事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思辨的力量亦是在逻辑思维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多元角色的故事中,考察的是学生对人与人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人与事物间的多重逻辑认识,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靠的是逻辑间的较量,洞悉故事传递的道理;靠的是深层逻辑转换后的比较。以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为例,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师都会通过比较,让学生交流讨论三场比赛的出场顺序问题,出场顺序事关马匹的力量对比,而最后赢得比赛就是抓住了赛制的特点,结合马匹力量间的差距,设计了这样的出场顺序。机智的方法总是让人豁然开朗,但学生只停留在明白比赛策略上,不去进一步思考决定取胜的关键,出现同样的问题依旧不会解决。基于故事情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环节:那么如果赛制改变,五局三胜还能取得胜利吗?如果不清楚马的实力,如何确保再次比赛取胜呢?层层追问,问得越深越广,学生思考的才会更透彻,围绕某一个观点有逻辑的思考,有条理地表达,这就是逻辑思维线的导向指引下的逻辑比较。不论是角色多元化的故事抑或是角色单一、对立的情节,都离不开教师层层追问式的比较策略。从多角度比较切入,学生能够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对故事有完整清晰的认知,对于寓意的理解采用特定句式导向,一方面培养学生表达的条理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故事寓意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寓言故事中蕴藏的道理是学生从“特殊”到“一般”高度凝练后归纳得出的,为了将这样抽象的道理“可视化”,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特殊”比较,而表格、思维导图、提纲等形式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抓手,也为学生进行多角度比较搭建了平台。

三、跳出故事,双维度比较

除了针对课文内容本身的比较,当教师以全局观,从不同维度进行比较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轮廓便更加鲜明了。

(一)由浅入深,纵向比较

由低段到高段的进阶,也是孩子思辨能力循序渐进提升的一个过程,可以说每一个学段寓言故事的学习能力都是建立在上一学段上,又是为下一学段多元之“思”,多角度之“辨”做铺垫。因此,在对不同学段寓言故事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就需要调整对不同学段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而不是靠单一的教学模式,相同的环节设计贯穿整个小学的寓言教学。《乌鸦喝水》是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第一篇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小朋友们在幼儿阶段耳熟能详的内容,抛开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的教学重点不谈,故事的主人公乌鸦其实就象征着课堂中的每一个孩子,通过一只乌鸦从遇到问题到思考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就是想让小朋友们能够像乌鸦一样,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善于观察与思考,而学会思考就是开启思辨大门的钥匙。到了第二学段,学生第一次以文言文的形式接触寓言故事(这其实是对高段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作铺垫),理清楚故事内容这是迈出思考的第一步,能夠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并比较多角度的不同,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显现。第三学段的寓言故事内容逐渐深刻,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已经逐渐被调动了起来,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初步探究的基础上能够做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负责任地提供论据,思辨性便逐渐显露了出来。

(二)由点到面,横向比较

依托教材选编的内容教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寓言故事学习的方法,训练了属于寓言世界的思维品质,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拿到一篇寓言故事从多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但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能止步于此。寓言故事是从生活中来还要再回到生活中去,仅靠六年接触到的寓言故事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探索了寓言世界的奥秘,课文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经典内容,而真正要做到,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得不断在已有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向外拓宽、延展,进行横向比较。在三下寓言单元“快乐读书吧”中,教材对世界上著名的寓言故事做了相关推荐,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角色相同,出处不同的故事进行比较,譬如同样都是讲述狐狸与其他角色间的故事,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课内外文章后进行思考:《狐狸和狗》《山鹰和狐狸》《狐狸和乌鸦》《狐狸和鳄鱼》《狐狸和刺藤》与课文中学习的《狐假虎威》所塑造的狐狸形象是否一样?不同故事中想要传递的道理是否相同?由点到面,横向比较,比较的角度多了,同学们思辨的习惯也渐渐培养起来了。寓言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自己的灵魂。从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中品味出意味深长的道理,从多角度的比较中思索产生问题的根源,由人及己,推己及人,这样多重比较、反复思辨的过程,大概就是寓言所特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多角度寓言学段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寓言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