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意义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3-08-03单晓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篇意义阅读教学

单晓亮

主题意义被列为英语课程内容的第一要素,是当前英语课堂聚焦的核心。针对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我校青年教师以同课异构比赛为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导入环节、读中活动和读后主题意义品读等方面对两位执教者的课堂行为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思考如何在课堂中紧扣并落实“主题意义”的教学理念,优化课堂各环节,提升课堂效率,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新课标将主题列为第一要素,它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设计是以语篇为学习载体,以语篇的内容和主题为中轴,辅之以语言知识学习的英语教学思路,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英语教学,主张语言教学情境化、生活化,把语言教学与内容学习结合起来,集中体现在学习者的比较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建构能力和知识迁移创新能力等方面。开展聚焦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主题建构意识、主动探究问题的创造性,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融合度,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地解读目标语篇。

一、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

目前很多初中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虽淡化词汇和语言点的讲解,但对语篇的分析浅尝辄止,停留在定位事实性细节的层面上,课后活动脱离语篇主题语境,片面追求课堂活跃,作秀成分多。虽然课堂形式上兼顾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但因脱离语篇主题意义,与英语学科课程内容提出的“六要素”的育人目标渐行渐远。因此如何通过阅读课的高效设计和有利引导,让学生在品悟语言、理解观点意图的基础上深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等主题意义,是一线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教学实例

本次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比赛选用的语篇源于一篇课外阅读Laughter is a key to happiness。本文简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人们笑是幸福之匙的原因及影响,也谈到了笑的方法和不同的笑声。该文语言质朴,结构清晰,内容富含语言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但要准确解读字面后蕴含的“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意义并非易事。

(一)教学目标设定的对比与分析

【执教者A的教学目标】

理解人们笑的原因;运用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关键点,拓展思考笑的其他原因。

【执教者B的教学目标】

运用扫读、略读、思维导图等技巧,理解语篇中的细节信息和文章结构;在深思主题的基础上能够根据自己的见解,对笑及背后的人际社交文化形成个人观感。

【分析】

两位执教者的教学目标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对文章的解读。不过仔细观察后,执教者A的教学目标过于泛化、脱离语篇,未重视思维的训练和对“人与社会”主题意义的渗透。执教者B则借助具体的阅读技巧和可操作性的课堂活动,如以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思维导图等媒介,帮助学生梳理脉络、解构层次,以语篇为载体,凸显“人与社会”这一主题意义。

(二)导入环节的对比分析

【教学片段1】

执教者A向学生展示微信表情包,让学生自由谈论他们最常用的。然后再和学生对话,畅谈生活中大笑的原因,顺势引出文章标题Laughter is a key to happiness,预测作者提出的观点。

【教学片段2】

执教者B先向学生播放《疯狂动物城》片段,询问学生为何兔子Judy会对一个本身并不怎么滑稽的梗大笑不止,执教者B将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然后继续追问道:

T: The answers you have offered sound reasonable. But which do you think suit the authors purpose? Now lets follow him.

隨后展示语篇标题,扫读语篇,核对预测内容的合理性。

【分析】

执教者A在导入中,问题的设置外延过大,答案极具灵活性。在执教过程中,学生给出多种答案,但并不像预期那样给出与“笑”的表情有关的答案,结果主题偏离,耗时过长。因此衔接出现断层,而之前的free-talk形同虚设,对文章的导入意义不大。

执教者B在学生看完视频后,结合其中场景,将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大胆揣测,活跃思维。教师的设问本身也和语篇内容相照应,让学生大胆猜测作者可能给出的答案,并通过扫读检验预测的合理性,使学生迅速融入语篇中,为主题意义的探究做好铺垫。

(三)读中活动的对比与分析

1.事实细节处理

【教学片段3】

在Para1-2中,执教者A设计如下活动:

Read for the key information and paraphrase the key points.

Para 1: Why does the author raise three questions, especially the last one?

Para 2: When do we laugh out loud? Why?

【教学片段4】

在Para1-2中,执教者B设计如下活动:

Activity: Draw the tree- map together based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Q1 How does the author prove his opinion?

Q2 Why do babies laugh? Or laugh at simple statements?

Q3 Why do people laugh at the jokes?

【分析】

执教者A着眼于拎清段落中的事实性细节,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局限于比对和查找等低阶思维层面,无法形成结构网络来准确定位出信息的主次性和关联性。同时由于设问单一,师生交流局限于一问一答的“校对式互动”。

执教者B在设问上将事实细节与逻辑结构紧密结合,引领学生探究支持性细节和主题句间的论证关系,揣测作者的表达意图。这些设问使语篇中的事实细节与读者揣摩推测的观点形成悖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呈现答案时,教师以反问和追问的形式,不仅凸显话题本身的开放性和深刻性,还更好地鼓励学生发现“大笑”背后的主题意义,形成合理的价值目标。

2.语篇结构处理

【教学片段5】

执教者A以单选形式让学生选择语篇的结构:Ask students to go through the text quickly to judge which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执教者B通过巧妙的设问,先整理出关键点,然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画出树状图,最后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我架构,提炼出关键词reason、effects、conclusion。

【分析】

执教者A呈现四个预设的结构供学生选择,虽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但思维含金量低,选项的设置纯粹基于教师的个人解读,忽视学生的课堂生成,完全剥夺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无法帮助学生架构起各信息点间的关联,且无学习体验。

执教者B则巧妙利用树状图指导学生对看似孤立、零散的信息加以归类与整合。她用思维导图搭建语篇支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取关键词,并用获取的信息自主绘制树状图,培养起学生的语篇解构和解码能力,丰富了学习体验。

3.主题意义品读的对比与分析

【教学片段6】

Make an oral presentation of the reasons why you laugh and offer supporting details.

执教者A通过再次探讨话题,内化语篇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几个学生给出答案后,师生总结本课要点:What makes the world colorful is not the sun, but the laugh! So try it!

【教学片段7】

执教者B提出如下三个问题,供学生小组讨论探究:

Q1:What is laughter?

Q2:When do we laugh?

Q3:What good effects does laughter bring to us?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执教者B先帮助学生理清表达思路:

Laughter is _________________(definition).

We laugh when _________________ (reason).

It can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effect).

【分析】

执教者A的问题设置回归标题,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浅层次的事实性信息。很少有学生将原文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甚至将思维拓展。学生要给出的答案脱离语篇答非所问,偏离主题意义。最后教师急于呈现答案,无主题升华。

相比而言,执教者B的处理方式生成的课堂氛围活跃,催生主题、推向高潮。而且其设问兼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将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化的真实情境中去,实现高效输出。学生的回答基于语篇,又深入语篇,实现与语篇間的深度交流和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让学生从语篇迈向人本,建立起人与社会的联系,深化主题意义。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思考和启示

(一)关联语篇,聚焦课堂主题

在基于主题意义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前导入影响语篇理解的方向,读中设问决定语篇解读的深度,读后活动凸显语篇迁移的主旨。教师需转变理念。在读前,需准确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设计不迂回、直切正题的热身环节,对学生准确预测主旨和定位关键信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对主题意义理解的偏差,回归主题,形成切实高效的互动;在读后,活动的设计不能脱离语篇,应注重情感互动,通过探究迁移新知识,实现创造性的高效输出。

(二)催生建构,培养自主能力

在基于主题意义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个人理解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探究的机会。相反,教师应扮好引领者的角色,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究等学习实践,让学生自然生成,体验学习的过程,掌握方法和学习技巧,自主建构与主题意义关联的学习内容,实现自主能力的培养。

(三)科学设问,训练高阶思维

在基于主题意义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设问应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低阶性。设问应有层次性和指向性,不宜集中于浅层事实性细节的提炼,而应服务于主线的梳理和层次的架构等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语篇为载体,深入语篇,融合脉络结构、文化内涵、写作意图及语言风格等一系列利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评判性思维活动,完善认知心智,指向高阶思维的广度、深度。

(四)迁移情境,渗透学科育人

英语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语言输出,而语言输出的本质是创造。在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语篇视做读写整合的起点,在教学设计中搭建好语言输出和语篇解读间的桥梁,并引导学生回顾语篇的关键点,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主题语境为依托,合理搭建支架,丰富输出形式,如仿写、英语海报等,借助说、议、写等形式与同伴分享,渗透积极的情感教育和互动体验,实现核心素养中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语篇意义阅读教学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有意义的一天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诗里有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