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2》:跨文化视域下的改编范式与叙事重构
2023-08-03谭建梅
电影《误杀2》翻拍自美国影片《迫在眉梢》(尼克·卡萨维蒂,2002),该片在汲取原作叙事技巧的同时,融入新的文化语境,并融合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认知,重构叙事体系,从而呈现出本土化的美学风格。
由戴墨执导,肖央、任达华、文咏珊等人主演的电影《误杀2》讲述了父亲林日朗为救突发心脏病的儿子,被迫劫持市长并与警察展开对峙,最终以牺牲自己换来儿子获救的感人故事。该片是对美国电影《迫在眉梢》的翻拍,创作者摒弃了原版的三幕剧叙事形式,通过对影片人物角色、故事内容的本土化处理,在原有非线性叙事框架上,将犯罪、喜剧、悬疑等多类型叙事元素进行杂糅,打造出充满悬念的故事场景,避免了原版电影的“呆板感”,建构了符合本土审美的电影美学风格。《误杀2》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彰显了现实主义美学特征,赢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一、翻拍取舍:叙事范式研究
电影《误杀2》的创作者在对《迫在眉梢》进行改编时,巧妙地利用原作剧情与叙事脉络,重点描绘人物的心理动机,关注受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情绪共振、情感共鸣的理想效果。
(一)人物形象重塑
在艺术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逻辑既包含了塑造相关人物的目的,也包含了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反映。[1]电影《误杀2》开篇将镜头对准林日朗,讲述其进入医院准备犯罪的现场,为了增添、拉满影片的紧张气息,镜头刻意避开了林日朗的脸部描写,使观众认为林日朗是一个十足的暴徒。此时,影片为观众提供了第一个疑问,即“林日朗怎么是一个劫匪,他想干什么?”。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推进,观众对人物角色有了进一步认识,这时导演立刻将镜头“还给”林日朗,让其对准镜头缓慢讲述个人故事,帮助观众在断断续续的语言表述中,逐渐建构起真实、完整的“林日朗”人物形象。影片通過深度挖掘人性,重点关注极端生存环境下,小人物对家庭及家人的保护,以更加温情、动人的视角来突出表达“父子情感”,使观众在观看、了解林日朗人物故事的同时,也对普通的家庭情感产生深刻认同。伴随剧情的不断推进,观众对林日朗的个人行为产生了更加浓厚、强烈的情感共鸣。本片通过对主要人物形象的改写,重构符合全新语境的故事情节,并借助林日朗本人的命运变化、情感变化与行为抉择,传递了“父子情深”,折射出普通人面临社会问题的无力感,实现了突出叙事主题、回应社会热点话题的叙事目的。
(二)叙事结构的合理重构
从叙事学看,叙事结构主要由“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构成。“故事”指的是依据因果关系、时间逻辑进行排列的事件;“话语”是指对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按照相关情节,搭建“故事”框架。[2]叙事结构作为电影翻拍的基础框架,为实现最佳翻拍效果,要在保持原有基本逻辑和互动层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选择观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叙事元素,确保观众对叙事内容不产生误会、曲解。一部优秀的翻拍题材电影作品,能够为观众建构一个全新的故事世界,其中不仅具备元故事的叙事功能,也在新的演绎、延展中,产生新的文化基因。在电影翻拍、重拍过程中,为适应新的审美语境,影片需要以叙事主题为重点,遵循生活逻辑,并对叙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而诠释特殊的审美意义与人文哲学。与原作叙事动机不同,电影《误杀2》以延续观众对“误杀”系列的悬疑认知为前提,用视听语言触摸真实、客观的现实话题,挖掘“误杀”蕴含的文化符码,并设置“不公平”的叙事冲突,充分表达了特殊环境下人物内心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增添了影片的叙事张力。本片通过巧妙编排Plan A和Plan B的叙事结构,具体探讨了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在全片的结尾处,又以Plan C的悬念设计,暗示了一切剧情内容都是一场戏。当林日朗劫持市长出院时,对着市长说了一句“不要忘了你答应我的”,尽管影片没有明确说明故事结局,但以悬疑的结尾方式,进而引发观众产生无限反思。当市长儿子出现在林日朗的葬礼上,遥望墓地并深深鞠躬。此刻他明白,正是父亲用“自私的爱”换回了自己生存的希望。本片在翻拍时,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既诠释了叙事主题,也在自然而然的叙事情节中,收获了观众的认同与共鸣。
(三)叙事方式的理性应用
德国学者莫妮卡·弗卢德尼克认为,叙事是读者的体验表征,“叙事性”是读者的文本体验赋予文本的特性。①翻拍题材电影的灵魂是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艺术审美在技术革新的演化与追求下,通过保留叙事内核、密切关注新的文化诉求、合理选择新的叙事方式,从而达到既吸引观众,又符合全新审美语境的叙事目标。[3]电影《误杀2》通过使用“犯罪到动情”这一极具反差性的叙事方式,使观众对其中所传递的情感理念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在结尾部分,导演通过使用“父亲的一封信”,将父子情感推向顶点,为观众营造出更加深刻的沉浸式体验。本片始终围绕“移植心脏”进行讨论,重点描述了两个不同家庭、不同身份父亲的爱。林日朗作为社会底层人物,当儿子命悬一线时,他甚至做出将自己的心脏移植给儿子的决定。为了让儿子顺利获得“移植心脏”,要么行动成功,要回心脏,自己选择坐牢;要么行动失败,无法要回心脏,就将自己的心脏移植给儿子。当然,心脏并没有要回,因为原本属于林日朗儿子的心脏被市长秘密安排移植给了自己的儿子。于是,林日朗选择威胁市长,诱导狙击手将自己击毙,从而将自己的心脏移植给了儿子。此外,本片除了使用大量充满翻转且环环相扣的故事剧情外,还将色彩应用与情节发展相结合,通过设置暴乱场景与美好回忆相对比的视觉画面,结合音乐曲目的合理转换,赋予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在翻拍题材电影创作时,影片通过从社会现实出发,理性应用各类叙事方式,切实解决文化差异、社会现实差异引发的异质性与陌生情绪,使剧本故事更加契合中国文化,从而使观众获得更加真实的观影体验。
(四)叙事主题的深刻表达
翻拍题材电影,是以某一美学理念为基础,对原电影文本的改编,也是基于相关思想理念的文化重构。日本学者岩崎昶在《现代电影艺术》一书中指出,电影是“具有思想的电影”。②因此,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采用各种叙事技巧、叙事手段,表达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层次、理性的主题内容。虽然电影《误杀2》的片名为“误杀”,但误杀仅仅是贯穿影片整体的叙事主线,全片实际并未误杀任何一个对象,反而最终被误杀的是孤注一掷的父亲林日朗。事实上,市长也是因为父爱想要拯救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也没想到自己依靠权力所掠夺的心脏,无形中“误杀”了普通人林日朗。影片中,“误杀”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悬疑话题,而是通过巧妙的翻转设计,使其更符合本土美学的“悲中带喜”调性,使病患家庭的悲剧与社会问题的困境相结合,进一步表达了“善恶交织”的矛盾话题,帮助观众切实看到逆境中普通人的善举,从而相信善良、相信温暖,并最终获得具有情感共鸣的观影体验。
二、本土电影美学建构:翻拍题材电影《误杀2》的叙事策略
翻拍题材电影想要叙事成功,就需要充分考虑时代变化,以一种新的神秘、未知的叙事框架来开展艺术创作,通过设置新悬念,突破原有故事框架,讲述更新、更好的故事内容,从而为观众带来新的“沉浸式”体验观感,推动电影创作不断发展。翻拍题材电影《误杀2》通过追求人性表达,以强化现实主义叙事为主题,在契合大众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成功建构了符合本土文化的电影美学,实现了聚焦现实、关注现实的生动表达。
(一)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生动建构
电影作为艺术与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探讨,需要创作者采用电影创作艺术、技巧来正确认识和反映现实。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一书中提出,电影语言的演进方向是纪实主义,强调表现对象的真实、叙事方式的真实和时空的真实。①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关注现实主义问题,不仅重新确立了电影艺术的创作风格,也开拓了电影艺术的思维空间。[4]电影《误杀2》以大众审美、公众诉求与娱乐倾向为美学基础,采用类型化的叙事手法,聚焦特殊场景下父亲的生存境遇与命运变迁,有效结合家庭与社会两大主题,并利用流畅的叙事技巧,书写了特殊背景下的人性回归与释放,通过将新的时代审美成功投射于翻拍题材电影内核,以新的影像语言重新构建故事,有效传承了电影《误杀》系列“黑暗中能看到微光”的叙事主题,进一步阐释了有关人性、父爱情深与社会正义等现实话题。影片故事内容丰富,剧情点密集,通过将社会实情投射到电影之中,借助故事细节的丰富诠释,在营造视听画面的同时,让观众感知到厚重细腻的美学质感。本片通过讲述极具冲突性、矛盾性的故事内容,引发观众的深刻反思。无论是林日朗声泪俱下对医生的苦苦哀求,还是一场贸然的人质劫持行动,通过不断寻找幕后真相,淋漓尽致地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其用一场矛盾冲突来隐喻社会话题,使影片所有的关联者、参与者都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二)传统诗意电影美学的生动传承
中国文化艺术一直有“诗言志”的美学传统,唐代诗人王昌龄提出的“三境”理论②、晚唐诗人司空图的风格美③,在充实意境美学理论的同时,倡导通过创造意境,展现文化藝术的丰富美学内涵。本土电影美学在建构过程中,通过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及叙事技巧,以“象外之象”“以物象意”等创作手法,彰显传统诗意美学蕴含的艺术生命力。[5]电影《误杀2》采用了大量现实隐喻的叙事方式,将正义、宽容和仁爱等要素逐一融入故事剧情当中,用横移镜头生动地展示了林日朗在不同情境下的心态变化,以推动剧情发展、解读丰富意象,为观众呈现了复杂的社会场景,并在反思、探讨现实场景的同时,促使观众与影片中父亲的形象之间建立起高度共情。本片在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进行处理时,通过汲取传统美学的“留白”理念,巧妙地使用隐喻叙事的方式,构建出多层延伸空间。比如在概念版海报中,以小学生作文《我的爸爸》为界面,突出展示了“砰!砰!砰!”三个字。通过采用拟声词“砰”,不仅隐喻了心脏跳动,也象征了枪响的声音;通过借助诗意般的电影美学,促使观众在联想、补想下,突破镜头视听画面的空间限制,获得虚幻、空灵的空间体验。
(三)大众艺术电影美学的生动诠释
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提出:“电影美学的时代使命和历史使命,既要从银幕上去寻求,更要从银幕下受其感染的观众中去寻求。”④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电影艺术要积极面向受众,通过精准确定电影的大众艺术定位,以尊重大众、满足大众审美的美学表达方式,及时调整、优化创作理念与生产风格,从而实现叙事内容与大众审美的精准契合。[6]电影《误杀2》以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体验为基础,始终聚焦和强化亲情叙事主题,通过重新设计人物身份、重构叙事结构以及巧妙设置悬念,将故事翻转与人物刻画相结合,使观众在“猜到与猜不到”之间,共同接受叙事内容,并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从而营造新的故事空间,实现了电影《迫在眉梢》的本土化重构。在本片中,林日朗是落魄的编剧,一家三口过着清贫但幸福的日子。但是,儿子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彻底改变了家庭命运。为帮助儿子成功移植心脏,夫妻俩拼命筹钱。然而在即将开始“移植心脏”时,市长的儿子遭遇车祸,于是密谋抢走了林日朗原本预定的心脏。走投无路的林日朗为了拯救儿子,上演了一出劫持市长的惊险大戏。随着案件真相逐一浮出水面,困在医院的人质、围观的群众及记者反而开始理解、支持林日朗。本片在翻拍过程中,以接受美学为基础,以“正义之战”为重点,充分把握观众观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设计符合观众期待视野的故事情节,使新的剧情内容更能适应大众审美习惯。影片在关注大众审美习惯的同时,注重开掘新的思想理念,通过讲述大多数人都回归了社会良知、选择了正义,市长及其帮凶也都受到了应有的制裁,正义得到了伸张,在表达自身对社会、大众话题理解的同时,诠释了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四)生活电影美学的生动关照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核心思想,并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①在新的审美语境下,电影作品将物质、符号和精神等多元美学进行融会贯通,在升华人类审美境界的同时,助力大众积极探寻人性化、自由化的美学新境界。[7]电影《误杀2》通过描绘特殊情境下的父子情深,利用丰富、复杂的生活场景,构建起审美表达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使观众在现实反思中发现其中彰显的生活属性。影片播出后,观众纷纷在社交平台中以“电影《误杀2》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为讨论点,从全新视角来分析、解读影片。通过回应现实,关注真实生活,使观众与影片人物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共鸣。此外,本片从专业医疗人员角度对心脏移植手术进行了解读,在增添故事说服力的同时营造贴近真实情景的叙事氛围,更容易展现父亲在逆境中迸发的情感力量,从而激发观众的共情体验。
结语
新语境下,以现代大众审美语境为基础,以热点“IP”为创作素材,积极推动经典故事题材与现代电影创作互动、联姻,将在借鉴原作叙事技巧及内容、框架的同时,促使影片叙事呈现出更多可能性。电影《误杀2》以热点“误杀”系列为创作基调,在保留美国尼克·卡萨维茨执导的电影《迫在眉梢》叙事框架的前提下,通过重塑人物形象、丰富叙事元素以及关注现实生活,讲述了极具戏剧性的故事内容,表达了引发大众情感共鸣的“父子情深”主题,形成了具有东方美感的影像话语体系,实现了叙事文本的影像重写以及本土电影美学的生动重构。
参考文献:
[1]王妍.《沉默》与《全民目击》:翻拍片本土化比较研究文化三题[ J ].电影评介,2019(06):61-63,91.
[2]黄一斓.韩国电影的本土身份建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09):160-165.
[3]赵晓.影像奇观·本土叙事·体系探索——对2017年度中国IP电影的编辑呈现再探[ J ].中国编辑,2019(01):
68-72.
[4]袁一民.电影美学中的想象力消费:动机、生产和目的[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48-56.
[5]袁智忠,姬婷.东方伦理视域下韩国电影中国翻拍的本土化审视[ J ].四川戏剧,2021(09):78-82.
[6]杨光.石磊.短视频中的经典影视剧翻拍现象探析——基于文化消费的视角[ J ].编辑之友,2021(10):80-86.
[7]马立新.何源堃.从外循环到内循环:电影再生产研究的视野转换[ J ].艺术百家,2022(01):135-145.
【作者简介】 谭建梅,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信息可视化设计在云冈石窟景区的应用
研究”(编号:2020YY175)、2020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云冈石窟文创绘本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20G0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