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实践育人的价值、困境与出路
2023-08-03卢会翔张建奎
卢会翔 张建奎
摘 要: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当前,涉农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面临着系统不强、协同性不足、广度和深度不够及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困境。西南大学通过系统构建新农科背景下“五维三核”实践育人体系,即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育人”三个核心育人理念有机融入“三农认知实践”“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习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特色活动实践”五个维度的实践环节,培养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农科时代新人,为涉农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农科;实践育人;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141-04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work of practical education has plac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personnel training. At present,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work of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such as weak system, lack of coordination, insufficient breadth and depth, and not prominent main status of students. The study takes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rough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dimensions and three cores"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e three core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re organic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five dimensions of "cognition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curriculum practice", "professional practice", "social practice of three rural areas" and "activity education practice".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train new people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who can take on the task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paper can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e education; ideologica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高校實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践育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大学生,“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要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从一般意义上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实践育人指明方向,对于应该分外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的涉农高校更具指导意义。
在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涉农高校发出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要完成好这一使命,必须推进新农科建设,充分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深刻把握实践育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实践育人新体系[2]。西南大学肩负高等农业教育的使命,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扎实发展新农科,以培养顶天立地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人才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特色发展,系统推进实践育人体系改革创新,对于我国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新农科背景下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 落实立德树人:厚植学生“三农”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融入实践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解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通过实践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堂上所获得的理论最终要落实到指导实践中来。从教育心理学原理解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实践教育对于巩固理论知识、加深记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另外,新农科的特点也决定了实践育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新农科的“新”,既在“农”,也在“科”,是面向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农科人才供给侧改革,重塑人才培养体系,最终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4]。新农科具有较强的价值性、专业性、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培育、升华,涵养“三农”意识,树立家国情怀。
(二) 夯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知行本领
扎实推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教育部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遵循,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现实的、行走的、活动的课堂。通过实践育人,落实劳动教育的内在要求,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具体化、个性化、场景化,让芸芸学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新农科建设承担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关注向全产业链、多学科交叉融合,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转变,实践性尤为重要。通过开展新农科实践育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实现立身、立学、立业。
(三) 推动教育国际化: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上普受欢迎,但在参与全球化治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却常常受制于国际化人才短缺[6]。因此,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有用人才举足轻重。通过新农科实践育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国际化氛围中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方法、拥有大视野和具备大格局,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农科人才,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二 新农科背景下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校实践育人渐入人心,各类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实践机制逐步创建,实践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实践空间和载体得到拓展,发挥了一定的育人功能。研究调查了全国近50所涉农高校,发现因时代发展、高校扩招、学科差异等因素,高校实践育人还存在一定问题。新农科建设强调对标“四个面向”,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对实践育人要求更高,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尚存在亟待解决的短板。
(一) 系统性不强
涉农高校实践育人一般通过教学实践(包括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主题教育等形式开展,伴随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实践育人工作被众多高校纳入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经系统审视发现,部分涉农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时,在形式和内容上没有整体系统地规划,缺乏顶層设计;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等联系不紧密;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偏低,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场地、资金、设备和师资等基本条件不足;社会实践可选用的形式不丰富,对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调研不足,针对不同时段、不同年级应开展哪些实践内容缺乏统整规划。
(二) 协同性不足
协同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南,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力武器,也是新农科背景下实现实践育人的重要路径。虽然部分高校已经了解了实践育人协同性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尝试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育人方案,但整体来看,效果欠佳、协同不足。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搭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协同实践育人平台,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互惠共赢等原则,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 广度、深度不够
实践育人是涉农高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教学相统一,发展新时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绝大部分涉农高校都成立了负责实践育人工作的领导小组,并组建相应的工作队伍。但由于队伍中成员多为兼职,接受专门的教育与培训相对较少,存在着工作专业性不强、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对于实践育人基地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把实践育人基地简单理解成或等同于教学实践基地或创新创业基地。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多精力,对于与专业学习关联不大的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力度不足。农科实践育人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还体现在未充分结合新农科特点,强化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育人等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造成实践育人功能弱化。
(四)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培养更多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知农爱农的优秀人才始终是高等农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当前,实践育人效果欠佳,一方面农科学生因就业意愿、实习任务、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社会对农业的偏见仍存在,并且在实践中有些实习单位、社会人员等认为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学生对“三农”问题了解片面,没有看到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属性,对农业事业发展前景缺乏有效认知,对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不足,“三农”情怀薄弱,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就业率持续偏低。
三 “五维三核”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构建
西南大学着力新农科建设,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系统构建了“五维三核”实践育人体系,即设置“三农认知实践”“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习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特色活动实践”五个实践育人维度,并有效导入“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育人”三大核心育人理念,实现三核育人理念与五维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农科时代新人。
(一) 聚焦人才培养:打造五维全程实践育人方案
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科学布局,将学生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特色活动实践等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增长专业实践技能,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将“三农认知实践”“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习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特色活动实践”分别以一定学分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五维全程的实践育人方案。一是设立三农认知实践环节,如现代农业导论(1.5学分)、专业认知实习(1.0学分);二是设立课程实习实践环节,如作物生产实践/作物生产实训/植物繁育实训(3学分);三是设立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如专业实习/科研训练(8学分);四是设立三下乡社会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1学分);五是设立特色活动实践环节,如创新实践(2学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根本,形成合力,打造五维全程的实践育人方案,对于增强学生三农情怀,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紧扣立德树人:把思政教育融入实践育人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因事而新,要依据新时代发展的特征,不断变化教学形式,融入新鲜的血液和元素,提高思政教育开展的实效性。通过讲案例、注元素、建阵地、创载体和传文化等形式,将农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育人,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吸收,真正地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在大思政视域下,围绕“五融合”理念,从五个板块进行设计,实现立德树人目的。一是思政教育融入“三农”认知实践,通过挖掘袁隆平等名师大家案例、参访企业负责人从事农业实例等,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科学;二是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实习实践,通过让学生将实验田种植布局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样式、了解中国古代及现代农作物品种等,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三是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习实践,将校内外实践基地打造成思政教育主阵地,在实习实践中通过与学生探讨粮食安全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等,激发学生的使命与担当;四是思政教育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多元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助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识和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思政教育融入特色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我来讲袁隆平故事”“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种艺画创作大赛”等活动,表达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
(三) 贴合学科特点: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育人
勞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将劳动教育紧密融入实践育人,解决劳动教育正被弱化、淡化的关键问题。根据农科专业特点,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能亲自参与劳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劳动,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练意志、锻炼技能、体验价值;不能亲自参与实际劳动的学生,通过劳动场景、人物事迹、校内外实践导师讲解等方式,引导其树立劳动情怀。一是在“三农”认知实践环节,通过院士讲座树立劳动教育情怀、通过现代农业企业参观体验认知劳动价值;二是在课程实习实践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劳动、出力流汗,不仅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能使学生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三是在专业实习实践环节,通过校内外企事业单位等连续长时间劳动,真正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一方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四是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环节,通过走访调研、支农支教等农科学子联合实践劳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艰苦奋斗精神,增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五是在特色活动实践环节,通过开展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劳动教育相关特色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四) 面向“双一流”:推动国际化育人融入实践育人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一流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国际化育人融入五维实践环节,充分利用“111基地”的外国专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教及来华留学生资源,聘请外国专家或外教参与指导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同时邀请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同参加各类实践,利用多种途径,提升学生英语水平,锻炼国际化思维,开阔国际化视野。在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习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环节,一方面挖掘开发双语授课、双语展示,在实践中融入国际化元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培养本科留学生优势,加强国内学生与留学生交流;在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引用SCI文献,撰写高水平毕业论文英文摘要,鼓励学生发表SCI学术论文;在特色活动实践环节,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赴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实践,联合海外力量,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新农科人才。
四 “五维三核”实践育人体系的创新成效
(一) 拓展实践育人载体
“五维三核”实践育人体系是西南大学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凝练而成的。构建的“三农认知实践”“课程实习实践”“专业实习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特色活动实践”五维全程实践育人体系,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将学生实践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实现有益补充,既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又增长了专业实践技能;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又增强了学生家国情怀。系统设计的实践育人的五个方面,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实践,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全面提升。依托专业认知实习,对接新农科与现代农业,提升了学生大国“三农”情怀;立足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实习实训体系,增强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挥协同育人功效,建设完善专业实习基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注重农科社会实践,丰富第二课堂内涵,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 丰富实践育人内涵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因事而新,教育内容要结合时代而不断地变化教学形式,要依据时代发展的特征,融入新鲜的血液和元素,有效提高思想教育开展的实效性。研究通过讲案例、注元素、建阵地、创载体和传文化等形式,将农学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育人,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吸收,真正地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立德树人实践功效,锤炼了学生社会主义品格。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研究针对一些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将劳动教育紧密融入实践育人体系,解决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的关键问题,为全国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提供参考借鉴。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范围内一流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标“双一流”,关注国际化教育,利用多种途径,提升了学生英语水平,锻炼了国际化思维,开阔了国际化视野,培养了具备全球视野的新农科人才。
(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农科是西南大学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通过“五维三核”实践育人体系的应用,农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农科学生主持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数比例超过30%,参与人数超50%;“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连年获得全国最高等级奖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或获得发明专利数量增多、质量提升;就业率和升学率稳步提升,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升学率近5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协作意识、综合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农科学生事迹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五 结束语
新农科实践育人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注重顶层设计,打破壁垒,协同配合,推陈出新,探索遵循教育规律、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学生需求的路径方案,才能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西南大学新农科“五维三核”实践育人体系,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实践,为有效解决学生“三农”情怀缺乏、劳动素养薄弱、国际视野不广、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提供了路径借鉴。此外,高校新农科实践育人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谋求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多元合作、协同育人,打造互帮互惠、共建共享的新模式,为国家农业农村发展培养优异人才。
参考文獻:
[1] 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340883.
[2] 杨育智,李卫祥,马晶.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1):32-35.
[3] 杜梓潇.把立德树人融入法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9):46-48.
[4] 焦新安,俞洪亮,杨国庆,等.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5):22-25,56.
[5] 尹冬梅.用劳动教育新要求指引高校实践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1(5):27-29.
[6] 丁雪华,米继伟,孙云霞,等.高等农业院校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2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