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渗透融合和创新

2023-08-03黄婧怡江苏常州市花园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铁钉污渍劳动

◇黄婧怡(江苏:常州市花园小学)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态度,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了科学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要求利用10%的课程时间践行跨学科教学理念,实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挖掘小学科学中存在的劳动教育元素,以此为立脚点加以延伸,培养学生的科学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符合基础教育发展规律。

一、渗透——立足教材,结合生活,挖掘资源

在促进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活动中,小学科学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正确解读教材内容,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教材内的劳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合力共建高效的科学融合课堂,提高科学教学质量。教师应研读教材,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筛选教材中显性的劳动元素,引导学生的认知并鼓励学生自行挖掘隐性劳动教育元素,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显性元素、隐性元素设计教学,并将生活元素引入,共同构成劳动教育资源,助力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成效。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小学科学教材有着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教学目标,梳理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科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爱上劳动。现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梳理教材内的劳动元素(如文后附表所示)。

附表 苏教版科学教材中劳动元素梳理

在低年级,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引导学生种植,了解植物的种植过程、生长习性,认真思考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科学知识,而且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内化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意识。在中高年级,小学科学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体会劳动的不易,更加了解劳动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基于科学教材,引入生活素材,拓展课堂,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进而实现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融合——课堂阵地,基于互补,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教学课堂的利用,科学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这既可实现科学学科的教学,也可实现劳动教育的融入。应以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劳动教育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两者结合,转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也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运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劳动,减轻苦干,实现巧干,形成良好的劳动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洗衣服的学问”时,应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洗涤用品的去污能力,在此过程中污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对不同污渍运用不同洗涤用品的洗涤效果,为去除污渍选择最佳的洗涤用品。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直接为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也会带领他们进行实验,切实了解洗涤用品的去污原理,但是有部分学生的实验效果不佳,对于如何选择洗涤用品清理不同污渍的知识点了解不是很好。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的“洗衣服”劳动技能被家长替代,学生无法从生活中巩固科学知识,对于此类科学知识仅存在于脑海中。以往的劳动教育课鼓励学生洗涤小件衣物,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能力,而非了解洗涤用品对污渍的影响。虽然劳动教育课程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但是学生缺乏对“洗涤用品对污渍影响”知识点的了解,衣物的清洗效果不佳,如墨水、果汁等污渍难以被清洗掉,这对学生的劳动自信心产生了一定的打击,不利于其劳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小学科学课堂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凸显两门课程的互补性。教师在设计科学学科教学活动时,应有机融入劳动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身清洗衣物结果的思考,确定衣物清洗干净是否与洗衣步骤、洗衣频率、洗衣揉搓力度等因素相关;除了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什么因素相关。

鼓励学生找到关键点——洗涤用品,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洗涤用品种类繁多,而污渍的顽固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洗涤用品对不同污渍的影响程度如何?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洗涤用品,即洗衣粉、肥皂、液体洗涤剂,分别清洗带有果汁、墨水、油污等的污渍衣物,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自身见解,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清洗衣物时,选用两种不同的洗涤方式,观察其对衣物清洗效果是否产生影响;或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运用不同洗涤用品洗涤不同衣物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实际的“洗衣”劳动中反复探究。通过课堂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明白,掌握科学的方法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避免苦干,从而内化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价值。

三、创新——明确主题,多元教学,课程延伸

在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糅合多种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致力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糅合,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科学教师要以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铁钉生锈了”时,要求学生了解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析铁钉生锈过程,表达分析结果,查阅资料,提出预防铁钉生锈的建议。小学科学教师在上课前,可为学生展示两种铁钉,一种是未生锈的铁钉,一种是生锈的铁钉,让学生对比观察;划分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梳理出两种铁钉的区别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铁钉生锈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变化?铁钉生锈了会不会带来危害,会带来哪些危害?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危害情况,并带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分析导致铁钉生锈的原因,确定影响铁钉生锈的因素——水、空气;组织小组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成员猜想;肯定小组成员猜想后,联想生活中生锈的铁钉随处可见,在劳动作业中容易被其划伤,如果被生锈的铁钉划伤,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什么?让学生查阅资料、与家长沟通交流或咨询医生,了解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在课堂上分享。观察生活中的物品,了解预防铁生锈的方式有哪些。教师汇总各小组成员汇报的内容,即擦去铁上的水分、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制作成不锈钢产品、喷漆等;并且讲述处理铁钉划伤的正确方法,强化学生的认知。为学生布置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生锈铁钉、废弃铁钉,将其作为课外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劳动中;宣传被生锈铁钉划伤的正确处理方法,实现该种方法的普及,提高频繁接触生锈铁钉人们的认知,降低人们劳作时的受伤频率;正确处理生锈铁钉,避免其伤害他人。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在校园内实现,也可将活动延伸至校外,让学生担任宣传员,强化学生的责任心,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在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小学科学教师应寻找两门课程的共通点、互补性,立足于此积极设计课堂教学,保障教学成效,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素养的同时,也可实现劳动技能、劳动意识、劳动行为的培养,凸显两者融合的价值,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铁钉污渍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10款洗衣液推荐,搞定各种难洗污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钉多少颗铁钉
钉铁钉
热爱劳动
隔水取铁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随身携带的迷你洗衣机:让你点到哪里洗哪里
手持式 洗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