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G-rhG-CSF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2023-08-03刘琨杨成轩

上海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聚乙二醇中性白细胞

刘琨 杨成轩

摘 要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将他们分为对照组[n=40,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治疗]和观察组(n=40,采用PEG-rhG-CSF治疗),比较两组白细胞计数(WBC)、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其动态变化情况、药物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d的WBC和治疗21 d内的ANC和药物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可提高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尚可。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乳腺癌 化疗 白细胞减少症

中图分类号:R937.4; R737.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11-0044-04

引用本文 刘琨, 杨成轩. PEG-rhG-CSF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上海医药, 2023, 44(11): 44-47.

Efficacy and safety study of PEG-rhG-CSF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hemotherapy leukopenia in breast cancer

LIU Kun1, YANG Chengxuan2

(1. Department of Pharmacy; 2. Department of Mammograph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xiang City, Xinxiang 4530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chemotherapy leukopenia in breast cancer. Methods: The data from 8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emo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40, treat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n=40, treated with PEG-rhG-CSF).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drug costs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WBC at 3 d after treatment and ANC within 21 d of treatment and drug cost were all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PEGrhG-CSF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leukopenia occurred after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and the safety is acceptable.

KEY WORDS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breast cancer; chemotherapy; leukopenia

乳腺癌發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疾病早期症状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晚期癌细胞会出现转移,累及多个器官,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大部分患者已经不适合手术治疗,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不良反应相对较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白细胞减少症[1-2]。机体内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为(4.0~10.0)×109/L,当WBC持续<4.0×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因此白细胞减少症多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而中性粒细胞一旦减少,会削弱化疗药物的效果,延长化疗周期,影响化疗效果[3-4]。现阶段临床上对于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常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PEG-rhG-CSF)进行治疗,其为长效药物,药物半衰期相对较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0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探讨PEG-rhG-CSF在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80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根据使用药物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治疗,年龄32~63岁,平均年龄(47.26±8.43)岁;病变部位:左乳18例,右乳22例;病理类型:腺癌32例,鳞癌8例;骨髓抑制:Ⅱ度22例,Ⅲ度14例,Ⅳ度4例。观察组采用PEG-rhG-CSF治疗,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7.41±8.55)岁;病变部位:左乳19例,右乳21例;病理类型:腺癌33例,鳞癌7例;骨髓抑制:Ⅱ度21例,Ⅲ度15例,Ⅳ度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为女性;累计化疗至少3个周期;配合化疗治疗者。排除标准: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存在严重障碍者;治疗期间不经医师同意增减药物者。

1.3 方法

两组化疗方案为EC/AC-P,第1天:表柔比星(E)90 mg/m2或多柔比星(A)60 mg/m2,静脉滴注;环磷酰胺(C)600 mg/m2,静脉滴注;间隔14 d后,采用序贯紫杉醇(P)175 mg/m2,静脉滴注。下个周期间隔14 d。

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rhG-CSF注射液(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5 μg/kg,皮下注射,并监测血常规变化。

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PEG-rhG-CSF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治疗,50 μg/kg,皮下注射。使用过PEG-rhG-CSF 14 d内不进行化疗。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所有治疗结束后3 d,空腹采集患者静脉血,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及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NC)。

2)分别于所有治疗结束后1 d、3 d、5 d、7 d、9 d、11 d、13 d、17 d、21 d,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ANC的动态变化情况。

3)在所有化疗结束后,记录骨髓抑制Ⅱ度、Ⅲ度、Ⅳ度患者的药物费用。

4)记录两组心悸、发烧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WBC、ANC比较

治疗前,两组WBC、AN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 d,观察组WBC、ANC高于对照组(表1,P<0.05)。

2.2 ANC的动态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1 d、3 d、5 d、7 d、9 d、11 d、13 d、17 d、21 d,观察组ANC均高于对照组(表2,P<0.05)。

2.3 药物费用比较

观察组药物费用高于对照组(表3,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4,P>0.05)。

3 讨论

乳腺癌的发病与机体内雌激素的暴露、遗传因素等有密切联系,营养过剩、肥胖、过度饮酒等也会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5-6]。乳腺癌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最终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但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还会损伤机体正常细胞,且长时间化疗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增强,引发白细胞减少症、骨髓抑制、ANC下降现象,且ANC越低,白细胞減少症越严重,需要进行针对性治疗[7-8]。陈红利等[9]认为,对于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PEG-rhG-CSF可促使WBC、ANC回升,与本研究观点相似。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WBC、ANC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21 d内ANC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PEG-rhG-CSF可提高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rhG-CSF可与造血系统的细胞受体发生反应,激活嗜中性粒细胞的祖细胞,促使其成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改善白血胞减少症状,但其半衰期较短,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增加药物剂量,会提高患者的痛苦。PEG-rhG-CSF与rhG-CSF相比,相对分子量较大,可降低药物毒副反应,提高药物的靶向性,改善药物半衰期[10-11]。PEG-rhG-CSF可促使中性粒细胞祖细胞增殖、分化;加快中性粒细胞成熟,让成熟的粒细胞从骨髓中顺利释放;加强中性粒细胞的分泌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到感染的发生风险[12-13]。另外由于PEG-rhG-CSF的半衰期相对较长,在体内代谢速度较慢,可持续刺激中性粒细胞再生,而长时间化疗后的乳腺癌患者的骨髓再生能力相对降低,需要进行持续性药物干预才能使其骨髓造血功能恢复[14-15]。此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化疗期间使用PEG-rhG-CSF并不会增加毒副反应,安全性尚可,与孙永宏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而观察组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反应了采用PEGrhG-CSF治疗的花费较高,在临床使用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疾病程度与家庭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适宜的剂量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PEG-rhG-CSF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理想,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药物价格相对较昂贵,临床医师在选择药物时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 任锦霞, 赵林, 田晓刚, 等.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宫颈癌同步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1, 41(6): 632-636.

[2] 張敏, 帅晋豪. 地榆升白片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价值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 37(5): 1201-1204.

[3] Ji X, Xu LS, Pan PF,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3 mg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s support to chemotherapy for lung cancer[J]. Thorac Cancer, 2022 , 13(1): 117-125.

[4] 薛丽英, 南景龙, 张翠英, 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9, 25(20): 1562-1565; 1570.

[5] 李惠平, 樊征夫, 郑虹, 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初级与次级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 2019, 46(14): 739-744.

[6] 陈雨媛, 郭瑢, 黄胜, 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9): 26-31.

[7] 夏雯, 王树森, 胡皓, 等. 中国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接受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初级预防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20, 42(10): 861-867.

[8] Zou D, Guo MF, Zhou Q. A clinical study of 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 in preventing neutropenia during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cervical cancer[J]. BMC Cancer, 2021, 21(1): 661.

[9] 陈红利, 孔旭东, 徐升, 等. 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乳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效果[J]. 河南医学研究, 2021, 30(36): 6757-6760.

[10] 尤赛男, 丁磊, 孟浩杰, 等. 聚乙二醇化人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防治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0(5): 693-696.

[11] 黄苗, 田武国, 郝帅. 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32): 96-99.

[12] 马晶晶, 曹梦璐, 姚雨君, 等. 长、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恶性肿瘤患者多周期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2020, 36(20): 2815-2819.

[13] 林青凤, 陈洁, 张宇虹, 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肺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0, 48(12): 1423-1426.

[14] 杜艳芳, 范艳玲, 胡兵, 等. 乳腺癌术后放疗预防性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观察[J].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 47(3): 141-145.

[15] 王静, 李琼阁, 薛小荣, 等.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辅助治疗效果[J]. 西北药学杂志, 2019, 34(3): 389-393.

[16] 孙永宏, 巢琳, 李琛, 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 20(21): 2299-2303.

猜你喜欢

聚乙二醇中性白细胞
陶瓷助剂聚乙二醇分子结构及热变性研究
白细胞
英文的中性TA
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生物学活性验证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
聚乙二醇嵌段长碳链二酸共聚物的合成与酶降解研究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