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的三个“根本问题”研究

2023-08-02郭伟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民办高质量

郭伟明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是自2005年提出教育“根本问题”以来[1],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观点的再次强调。

从现实维度审视教育的三大根本问题,认为在“培养什么人”问题上,高质量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的;在“怎样培养人”上,高质量教育工作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为谁培养人”上,“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2]。

从历史维度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在“培养什么人”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改革开放后的“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怎样培养人”上,始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为谁培养人”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改革开放后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到新时代教育的“四为服务”。[3]

基于现实维度和历史维度考察教育的根本问题,既从宏观视角作出回应,也有助于启发学界对该问题的微观思考,包括教育三大根本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意义[4],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高校等教育主体应如何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等。[5-6]但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相关论述散见于不同研究中[7-8],鲜有学者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剖析,相关主题研究亟待深化。基于此,本文在厘清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所处阶段的基礎上,剖析民办高等教育应如何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此明确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定位、完善民办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实施路径、提升民办高等教育与企业行业的供需匹配水平。本文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意义上,本文分析了民办高等教育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并对“根本问题”作出回应;在现实意义上,本文为民办高校及其所属的主管部门等主体提出了行动策略,为民办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期

厘清民办高等教育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助于精确、系统、有效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以民办高等教育相关政策文本的出台为主要依据,结合发展速度、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等方面的特征,可以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恢复期、探索期、规模扩张期、高质量发展期(表1)。[9-11]

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适时提出并回答民办高等教育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动态性、结构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在动态性方面,对“根本问题”的审视与回应需要与时俱进,例如用“增加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来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12]在结构性方面,民办高等教育结构复杂,在地理位置上可细分为华南、华北、华中和华东等,在办学定位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等,在办学时间上可分为新建民办本科高校和普通民办本科高校等,鉴于此,对“根本问题”的思考应体现出结构性,即分层次、分类别地解构民办高等教育,在此基础上建构“根本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在系统性方面,将民办高等教育视为教育系统的行为主体之一,无时无刻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进行交互,在研究“根本问题”时应充分考虑教育系统内部的互动,亦需考察系统间的交流。

三、新时期对民办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与回应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思考回应民办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旨在明确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定位,促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

(一)“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根本问题的“首要问题”,涉及人才培养的“价值判断”,可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其进行回应。

马克斯·韦伯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类,价值理性是通过在动机层面上调动理想自我从而实现对人的行动的导向作用,体现人的价值观念,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而工具理性强调效率,讲究效益[13],强调人的价值对第三方客体的效用。

基于价值理性的思考,民办高等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时不具有异质性,而是与其他教育相统一,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14]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呈现出“德才兼备”的新内涵,“包括思想品德、知识学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素质、艺术修养、人文气质、劳动技能”[15],共同指向人的价值塑造,强调对人的行动的导向作用。

基于工具理性的思考,民办高等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时具有异质性,应从国家、社会和经济三个层面逐一探讨。在国家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主体之一,应当顺应国家发展需求,培养能肩负民族复兴大任、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新人;在社会层面,民办高等教育应当响应社会期盼,培养具备公共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新人;在经济层面,民办高等教育应当对接区域经济人才需求,培养勤劳勇敢、爱岗敬业、有担当有作为的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兼顾培养和发展综合型人才。

(二)“怎样培养人”:构建支撑力、牵引力和推进力三力合一的动力机制

在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后,需要明确具体的实现路径,即要分析“怎样培养人”,为此,本文提出构建“三力合一”的人才培养动力机制(如图1)。

首先,应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治理体系,以此形成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对于民办高等教育治理来说,治理体系本身的缺失决定了治理成效不高的现实”[16],由此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培养人”的短板之一。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治理体系,一是在主体建构层面,要破除“政校”单边治理模式,形成政校企多元协同治理的格局。民办高等教育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产教融合为契机,立足企业行业用人需求,向企业行业有序让渡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调整的话语权。二是在治理幅度层面,要打造精细可控的治理单元。基于民办高等教育呈现出的地方性等特征,本文主张按国家行政区划将其分为省级、区级和市级等,如市级民办高等教育这一治理单元涵盖了市政府、市属高校、市轄区企业行业等治理主体。三是在治理机制层面,应充分考量治理单元所处的生命周期,在多元治理主体的充分互动下形成治理共识和行动策略(如图2)。

其次,应响应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要求,以此形成牵引力。本文所指的政策是广义上的政策,涵盖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和各类指导性意见等,其具有行为约束和行为引导等功能。[17]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应注重响应国家出台的有行为引导功能的各类政策,具体包括发展教育理念和补足教育短板等。一方面,在发展教育理念上,民办高等教育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与此同时,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将课程思政广泛应用于各类课程,鼓励发展具有民办特色的“通识课+课程思政”和“选修课+课程思政”等课程群。另一方面,在补足教育短板上,基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灵活性和相对自主性,构建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劳育、专业劳育和实践劳育,以此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应深化民办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以此形成推动力。民办高等教育有效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包括发展策略、制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个方面。在发展策略上,“要进一步拓展办学视野,跳出在民办高校内部竞争的思维定式,科学选择发展策略与发展路径”[18];在制度设计上,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民主协商制,以此达成民办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共识,形塑教学改革共同体,“积聚起团结奋进、凝聚人心”的改革力量。[19]在教学内容上,民办高等教育应在“线上教学改革”新赛道上作出有益探索[20],包括针对师生实施数字素质提升计划、开发虚拟实验室和打造系列线上教学品牌课程等。在教学手段上,民办高等教育应充分利用其办学的相对自主性,在教学手段改革上抢占先机,积极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并将其视为提升教学改革水平的关键“推进器”。

(三)“为谁培养人”——为产业行业培养人

基于前文“培养什么人”问题的分析结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在广义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应当为社会主义建设、为民族复兴而培养人。本文侧重于在狭义上回答“为谁培养人”,并将此问题视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问题,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应为产业行业培养人。

当前,“民办高校走应用型办学之路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选择。”[21]应用型办学之路意味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人才输出应当具备需求导向性。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第二产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十四五”时期确定的发展方向[22],而产业结构又决定了人才需求结构[23],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应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为第三产业培养人,同时兼顾第一、第二产业。在此过程中,优先考虑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领域,为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方向,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新技术、智能化、自动化等新兴产业培养人。[24]

民办高等教育为产业行业培养人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产业行业人才需求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产业行业人才需求的周期性,二是产业行业人才需求的区域性。在周期性方面,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受国家跨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和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人才需求周期性短缺或过剩等表征。例如,在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服务业人才需求的缺口一直未得到填补。[25]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应根据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的周期性变化,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规律,思考实现双周期的互适与互嵌。在区域性方面,受产业结构优化、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即不同区域的产业行业,其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均有差异。再如,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步伐,而产业转移作为要素流动的载体,引起了人才需求在地区间的转移。[26]因此,民办高等教育为产业行业培养人的过程中,应结合办学主体所在地区的产业行业状况,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辐射周边地区而培养人。

四、结语

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下,对民办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分析与回应,旨在明确民办高等教育的价值定位、提升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序衔接。未来,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仍将持续深化,学界可从民办高等教育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民办高等教育人才供求的帕累托改进、国内外民办高等教育的实证比较研究等多个选题进行展开。

参考文献:

[1]陈始发,朱格锋 .论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5):15-21 .

[2]李政涛,王晓晓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特色与中国贡献[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07):27-32+39 .

[3]冯建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国答案[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4):1-10 .

[4]刘光斌,夏雨轩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J] .大学教育科学,2022(05):39-47 .

[5]汪长明 .“钱学森之问”:话语指向、机制糾偏及践履路径[J] .高教探索,2022(04):5-14 .

[6]许慧,岳奎 .“三新”视域下高校课堂生态“思创专”融合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9):64-67 .

[7]闫丽雯 .优化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结构——基于对民办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1(06):23-29 .

[8]王孝武,王雅婷 .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2(09):84-89 .

[9]李宏波 .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35-40 .

[10]方芳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之考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17(Z1):47-50 .

[11]王孝武,王雅婷 .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2(09):84-89 .

[12]刘献君 .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6):87-91+98 .

[13]顾燕峰 .马克思生活观及其当代价值[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116-117 .

[14]刘伟,管培俊,董奇,王定,谢维和,马陆亭,阎凤桥,周晓辉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J] .中国高教研究,2022(06):4-10 .

[15]王茂胜,张凡 .“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要求[J] .思想理论教育,2021(11):54-59 . .

[16]王慧英,徐琪 .省域民办高等教育治理效能的意蕴演变与提升策略[J] .现代教育管理,2022(03):20-29 .

[17]沈亚平,刘澜波 .模糊性治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逻辑[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5):52-60 .

[18]钟秉林 .民办本科院校要拓展办学视野 聚力高质量发展——本轮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22(05):1-7 .

[19]朱永新,汪敏 .教育如何不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共品格教育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 .教育研究,2020,41(02):61-71 .

[20]夏文斌 .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契机[J] .中国高等教育,2020(07):13-15 .

[21]侯红梅 .促进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0):54-56 .

[22]卓泽林 .高等教育赋能区域发展战略的现状、挑战与对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1):14-25 .

[23]叶宝林 .区域开放大学如何助推东北全面振兴——基于教育供给视角[J] .教育学术月刊,2022(08):34-41 .

[24]杨岭,赵光锋,毕宪顺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J] .江苏高教,2021(09):60-63 .

[25]都阳 .大学生就业的趋势性变化及对策建议[J] .人民论坛,2022(17):96-98 .

[26]司深深,李静,秦玉春 .纵向干预、横向竞争与区域人才配置[J] .软科学,2022,36(07):62-69 .

[ 基金来源: 本文系广东东软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项目“基于 TOPCARES 方法学的劳动教育课程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民办高质量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