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就火眼金睛,巧识设题陷阱

2023-08-02姜有荣

广东教育·高中 2023年7期
关键词:对位原文命题

姜有荣

解答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的基本思路是“获取对位信息——分析‘题‘料差异——判断选项正误”。综观近3年新高考卷、全国卷中的信息类文本阅读客观题,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常设置如下10种陷阱:

一、以偏概全

命题者在事物的范围上进行干扰,将对部分事物的判断变成对全部事物的判断,或将对事物部分情况的判断变成对事物全部情况的判断。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全国乙卷第3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对位信息]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通过远读的分类,可见远读的目的不仅是“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文本集合的内在结构特征”。该项以偏概全。

二、虚假因果

命题者依据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得出结论,前提与结论的联结依靠的是一种想象而非真实的因果关系建立起来的论证。这种谬误也被称为强加因果或错误归因。如: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题)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对位信息]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根据对位信息可知,“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的原因是“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而不是“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该项强加因果。

三、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推理或判断中有意混淆那些表面上看起来近似、实质上含义却完全不同的词或概念,从而得出错误的推理及结论。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全国乙卷第5题)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对位信息]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该项有两处表述与原文不同:一是“对称的六角形结构”与“六瓣”含义不同,二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与“最先在文献上发表”含义不同。该项偷换概念。

四、说法绝对

说法绝对即表述绝对化,指命题者以过于绝对的语句表达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这种错误常常在观点或结论表述部分出现。如: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题)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对位信息] 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对位信息中“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表明中国当代诗歌若要具备现代性,就需要但不只是借鉴西方诗歌。所以,该项“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的说法绝对。

五、错置关系

命题者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设计干扰,他们有时将原文表达的关系表述为另一种关系,有时将事物的主与次、轻与重、原因与结果等关系倒置。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3题)

C.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

[对位信息] 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根据对位信息可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与“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觀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连接二者的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从而”。而选项C中“只有……才……”表示的是必要条件关系,“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是“条件”,“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是“结果”,错置了原文的关系。

六、曲解文意

命题者在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时,不是从文本信息出发,而是主观地对某些词语或句子的含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题)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运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对位信息]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根据对位信息可知,“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运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该项曲解文意。

七、无中生有

阅读文本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从而导致了错误。如: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全国乙卷第3题)

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

[对位信息] 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則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倏忽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

对位信息主要以《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为例,论述复眼映视式视角的多重功能,没有将这篇笔记小说与长篇作品进行比较。该项无中生有。

八、张冠李戴

命题者在表述对象上进行干扰,将此事物的某些性状、属性、特点等嫁接到彼事物身上,从而导致了错误。如: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1年全国甲卷第1题)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对位信息]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由姚名达的编写理念可知,《中国目录学史》的编写体例的好处是“为史事所用”,即“尊重史事”。而“强立名义”是针对“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的编写模式而言的,不是针对《中国目录学史》。该项张冠李戴。

九、混淆是非

命题者在事物的性质上设计干扰,将原文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0年全国Ⅲ卷第4题)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对位信息]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根据原文,熊育群重视的是“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及其带来的震撼效果,所以D项说“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就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符合现实逻辑)”的事物加以“否定(背离现实逻辑)”的错误。该项混淆是非。

十、淆乱趋势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不确定性(有可能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确定性(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常淆乱趋势,将“或然”表述成“必然”,或将“必然”表述成“或然”。如: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全国乙卷第5题)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对位信息] 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

原文认为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而不是“可能”,该项淆乱趋势。此外,该项“与水汽无关”“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的说法也与文意不符。

高考贵在知己知彼,深入探究命题者设置的上述10种陷阱,定能帮助我们练就“火眼金睛”,从而快捷地排除干扰,精准作答。

责任编辑廖宇红

猜你喜欢

对位原文命题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自由对位与严格对位的博弈
——论传统对位教学两种体系的冲突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任意层HDI对位系统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