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朝遗珍“十朱”钱身世几何

2023-08-02祖添翼

中国收藏 2023年8期
关键词:良币大钱砝码

祖添翼

“十朱”钱是近年发现的货币新品种,此前从未在史料典籍及诸家泉谱中记载。目前所见最早的出土记录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河南安阳孟村古钱窖藏中发现了一枚“ 十朱”大钱。2 008年,中国嘉德秋拍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上拍一枚“十朱”钱。由此,“十朱”钱开始逐渐受到泉界的关注。

“砝码”之说有待推敲

根据出土资料可知,目前发现的“十朱”钱总数在8 枚左右,出土地均在陕西、河南一带。钱径多在29毫米至31毫米之间,重量6.5克左右。其形制齐整,钱文刚劲有力,工艺精湛。币面外郭肥厚,而无穿郭;钱背内外郭均肥厚,且偶有移范现象。

有学者认为,“十朱”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通货币,而应当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起度量衡作用的砝码。持有这种观点的理由主要是:

第一,根据伴随“十朱”钱出土的货币品种,可推断该钱出现的历史背景是前朝各类货币“ 轻重杂行”的六朝时期。且两晋执行旧币“轻重杂行”的必要条件就是货币称重;第二,20世纪90年代初于河南安阳孟村钱币窖藏出土的钱币,大多形制低劣,币值名不副实,仅有此品形制上佳,重如其文。

然而,笔者认为,仅此依据并不能支撑“十朱”钱是权钱或砝码的论断。

“十朱”钱

“十朱”钱及原拓

首先,以相近时期的刘宋“四铢”钱为例,早期的刘宋“四铢”钱铸造精良,按照当时一铢合今0 . 6 6克左右计算,一枚早期刘宋“四铢”钱的标准重量当为2 .6克左右。显然,早期的刘宋“四铢”钱完全能够达到此标准。同样的例子在南北朝时期很多见,例如南朝的“太货六铢”、北周的“五铢”,均能达到足值足重,且工艺精良。故笔者认为,仅因其形制规整,重如其文,并不能得出“十朱”钱是权钱的结论。

其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权钱的重量并不一定重如其文。汉代初年的“半两权钱”,其重量远超半两的标准重量,甚至可达半两重的数倍之多。而汉代的“四铢”砝码也常有轻重之别,轻者仅1.6克左右,即重量仅二铢有余。再从形制来看,汉代的“四铢”砝码多为圆形圆孔或方形圆孔,文字阴刻,无外郭,背平素。故笔者认为,权钱、砝码之说尚有待推敲。

“十朱”钱重量与钱文的高度一致,仅能说明其足值足重,是两晋十六国时期罕有的“良币”。

动荡之下创新频出

目前我们已知并确定的十六国时期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即前凉张氏铸造的“ 凉造新泉”、大夏政权赫连勃勃铸造的“大夏真兴”、后赵政权的大赵天王石勒铸造的“丰货”,以及川地成汉政权铸行的“汉兴”。

十六国时期的货币品种不多,却呈现出独特的创新色彩——“凉造新泉”是我国最早的国号方孔圆钱;“ 汉兴”钱是我国最早的年号钱;“丰货”钱是带有吉语性质的隶书钱的早期代表;“大夏真兴”是我国最早的国号年号钱。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货币却是创新频出。抛开自汉代以来主流的“五铢”钱,改铸钱体更大的“十朱”大钱,亦可谓是一种划时代的货币创新。而在十六国时期,有实力铸造足值大钱的政权或许也仅有曾统一北方的前秦。

“五朱”钱正面及背面

《水经注·卷四》记载:“ 苻堅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这是史书中对于前秦苻坚销毁秦始皇两尊金人用来铸钱的文字记载。然而,这里所说的“毁二为钱”究竟是铸造的哪一种钱币,史籍中没有给出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前秦在统一北方之后,宣昭帝苻坚在丞相王猛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曾铸造过货币。

前秦与东晋之间爆发的淝水之战也足以说明,宣昭帝苻坚并不满足于北方的一统,更是有一统江山之雄心壮志,有挑战偏安江南的正朔王朝的野心。故而,前秦统一北方后铸造的货币必然带有其政权的独特性,绝非铸造文不成形的譬如“ 货货”“泉泉”“五泉”“五五”等这样的轻薄劣质小钱。此外,国力的增强,也足以支撑其铸造形体规整、工艺精湛的货币。带有魏晋书风的“十朱”大钱,钱文刚劲,周郭肥厚,笔者认为很有可能属于此时期。

再通过对丞相王猛改革措施的分析,宣昭帝苻坚在位期间制定了“ 课农桑,恤困穷”的治国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百姓的生产活动,加强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晋书》记载:“自长安至各州,夹道广植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由此可见,宣昭帝苻坚在位期间,关中地区商贸繁荣,商贾云集长安城中,这为铸造使用货币创造了条件。

“五朱”形制如出一辙

然而两晋十六国时期,前朝遗留下来的各类轻重小钱依旧在市面上流行,在良币与劣币的混合流通过程中,良币容易被人们藏匿起来,即著名的“ 格雷欣法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十朱”大钱因其足值足重,名实相符,很有可能在流通的过程中被人们藏匿起来,甚至回炉私铸而谋求利差。再由于前秦统一北方的时间并不长久,且淝水之战后迅速瓦解,故“十朱”钱本身的铸造量就不大,再加上流通过程中的折损,流传至今者可谓少之又少。

“五朱”钱原拓

引发笔者对于“十朱”钱进行研究的,是笔者自藏的一枚“五朱”钱,形制风格同“十朱”钱可谓如出一辙。众所周知,省文的“五朱”钱一般是由东晋士大夫沈充在吴兴所铸,学界一般称其为“沈郎五铢”或“沈郎白钱”。笔者所得此枚“五朱”钱文字笔画粗重,刚劲有力,与“十朱”钱文之魏晋书风一致。币面阔缘,无内郭;钱背内外郭均肥厚。整体铸工精整,与“十朱”大钱一般无二。其重量在2 . 5克左右,即四铢重,比面文所铸“五铢”稍轻。笔者认为,此种“五朱”钱很有可能是与“十朱”钱同时期所铸的钱币品种。

结合以上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十朱”钱并非权钱、砝码之属,更倾向于是六朝时期的一种行用钱,它参与市场的正常流通,并且可能还存在其相对应的辅币——“五朱”钱。此类“十朱”及“五朱”钱很有可能是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所铸,铸造的时间可能在秦宣昭帝苻坚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即公元3 8 2年之后;停铸时间在淝水之战之后,即公元383年左右。铸期前后可能不足一年,故存世极罕。然而,就目前的资料分析,“十朱”钱的性质及归属问题依旧疑点重重,其身世究竟几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良币大钱砝码
莫让电动自行车头盔“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一定会驱逐良币吗
旧币总是被先花出去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良币被劣币驱逐之后它欲何往?
巧妙找次品
上门保养:差异化是竞争砝码
巧用砝码、卖旧书
赚贼的钱
助贼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