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围术期护理
2023-08-02岳建华李春霞
岳建华,李春霞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病人生命[1-2]。有研究显示,75岁以上老年病人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后1年内死亡率在75%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均在3个月内死亡[3]。血管内介入及显微外科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手段[4-5]。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SAT)[6]结果显示,相较于开颅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残死率,改善临床预后。此后的20余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发展迅猛,随着修饰弹簧圈、辅助球囊、颅内动脉瘤治疗专用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等的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更为确切,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7-9],《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10]也将血管内介入栓塞推荐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术式之一。然而该病病情危急,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极高,10%~15%的病人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11],所以加强血管内介入围术期的护理对防止再出血、改善病人预后及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均至关重要。本科室2021年1月—2022年10月共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要点及体会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本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34例;年龄44~77(60.59±6.58)岁,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且在介入术前已至少有1枚发生破裂。78例病人共有89枚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70例,多发动脉瘤8例(2枚动脉瘤5例,3枚动脉瘤3例);89枚动脉瘤中最小的1.1 mm,最大的11 mm,其中<3 mm的动脉瘤24枚,3~8 mm的55枚,>8 mm的10枚;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53例,Ⅲ级4例,Ⅳ级3例;介入方式:单纯弹簧圈栓塞55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0枚,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枚。
1.2 手术方法
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入路,置入6F或8F动脉鞘,脑血管造影评估动脉瘤大小、形态、数量、位置及脑血管情况,导入6F或8F导引导管至颈内动脉,在微导丝导引下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根据动脉瘤大小、形态、数量、位置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复查造影,评估栓塞效果。
2 结果
78例病人共有89枚动脉瘤,所有病人血管内介入栓塞全部成功,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82枚,大部分栓塞7枚。术后因家庭变故情绪过分激动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紧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术后快速脑室引流,降低颅内压后病人最终治愈出院;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4例,加大尼莫地平泵入速度后逐渐缓解;术后脑梗死1例,经紧急依达拉奉和丁苯酞治疗后,病人最终康复出院;死亡1例,其余病人均康复出院,其中29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陷。
3 护理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主要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其中术前护理包括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药物护理、心理护理,术中护理包括体位护理、全身麻醉护理、药物护理及仪器摆放,术后护理包括基础护理、药物护理、穿刺部位护理、预防肾功能损害、出院指导,各部分的详细护理内容见表1。
表1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
4 小结
随着导管技术、介入技术及材料的飞速发展,血管内介入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治疗手段,其无需开颅,大大降低了对机体的损伤,术后恢复快[17-19];血管内介入通过自由控制释放弹簧圈,完全栓塞动脉瘤,从根本上消除再次破裂的可能性,但血管内介入毕竟也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且手术操作加之导管、导丝的机械性刺激均可引发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20-21],所以血管内介入的围术期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所有病人血管内介入栓塞全部成功,术后因情绪激动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经紧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术后快速脑室引流,降低颅内压后病人最终治愈出院;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4例,加大尼莫地平泵入速度后逐渐缓解,主要是由于术中导丝或导管刺激血管引起,发现脑血管痉挛应及时纠正,否则有可能进展为脑梗死;术后脑梗死1例,经紧急依达拉奉和丁苯酞治疗后,病人最终康复出院;死亡1例,其余病人均康复出院。护理关键点总结:1)密切配合介入医师;2)预防动脉瘤再次破裂的诱发因素;3)预防并发症如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等,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影响病人预后,所以加强围术期护理,提升护理质量仍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