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动态能力培养与数字化转型路径
2023-08-02简冠群冯浩文高颖
简冠群 冯浩文 高颖
【摘要】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文章借鉴动态能力理论探讨数智时代高校教师动态能力的关键维度及教师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动态能力包括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获取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能力这3个核心维度和9个子维度。研究形成的理论框架是对现有动态能力理论在教师转型应用中的有益尝试,是对动态能力和教师数字化转型研究边界的拓展,为高校教师动态能力构建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动态能力;数字化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068—05
一、引言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更迭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教育部高教司印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这对处于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数智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数智+教育”融合教学,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
那么,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如何转型促使教育理念升级?查阅资料,现有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范本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但现有研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力的变化与重塑机理尚有待明确,对数字时代下动态能力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尚无定论[1]。同时,高校教师专业类别多、复杂程度高、自身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转型路径呈现出曲折性、过程性和渐进性的特征,这使得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中的动态能力构建更为迫切。基于这一问题,本研究借鉴动态能力理论构建教师动态能力体系来探讨教师数字化转型。现有文献认为,动态能力构建是企业对惯例、资源、知识等能力要素进行调整、改进、整合,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机制[2]。对于高校教师,则是利用数智时代的环境、工具、平台等资源和技术调整与变革现有能力,提高智能教学能力的有效机制。因此,分析高校教师在数字化转型中如何建立动态能力,是揭示教育理念能否转型升级的关键。本研究是新情境下动态能力理论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动态能力、教师数字化转型研究边界的拓展。
二、文献与理论
1.高校教师数字能力与教育理念。教师数字能力隶属于教师能力,是教师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能力[3]。从理论演化过程来看,教师数字能力理论经历了教师ICT的尝试性应用(2000—2009年)——理论形成(2010—2017年)——理论深入(2018年至今)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在数字领域中的身份逐渐被确定,教师数字化能力的测量评估体系与影响机制逐渐清晰,教师数字化能力及教师数字化能力如何影响教与学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如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发布了《ISTE标准:教育者》,明确教师应是学习者、数字领导者、数字公民、数字协作者、数字学习环境设计师、有效的数字学习促进者以及数据分析者[4],这一界定使得教师数字能力的内涵更加丰富,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以创造性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家和向导。同时,要想成为数字时代合格的向导,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基本数字能力、数字学习能力和数字教学能力。
2.动态能力理论。决策主体如何利用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迎接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并重构竞争优势是战略管理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企业与环境的动态匹配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竞争的基础;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竞争的激烈、市场准入壁垒等会重塑企业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动态能力理论衍生于资源基础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用于解释企业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和重构进行战略创新,提高与环境动态匹配的能力,从而快速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冲击。
作为一种高层次组织能力,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构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层面的市场导向、组织学习与信息技术等,个体层面的管理者认知与情绪、员工创造力、管理者经验和技能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企业感知机遇和威胁,做出及时和面向市场的决策,以及改变企业现有资源基础以开发新产品的能力[5]。可以说,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一个没有动态能力的组织,竞争优势和生存能力都将是短暂的,不管是帮助企业实现短期内优质财务绩效,还是持续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推动组织实现长期适应性,动态能力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6]。不仅如此,动态能力对数字经济下的管理与创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通过构建改变、扩展或调整公司现有资源、流程和价值观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说,动态能力是数字化环境下企业在有效时间内管理、处理并整理信息以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的最重要工具。
面对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高校教师是否能够秉承创新的态度,整合外来资源信息、重构专业知识体系、升级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关系到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而这正是动态能力理论内涵的题中之义。基于此,本研究将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中的动态能力定義为:高校教师为适应外部环境数字化变迁,主动突破与克服既有核心知识和能力等路径依赖所产生的“惯性陷阱”,持续不断获取、加工、整合、利用和内化数字化信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考和创造性工作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能力要素集。
三、高校教师动态能力培养策略
从动态能力的内涵可以发现,动态能力是由“动态”和“能力”整合而成,基础与核心内容为“资源、信息”,并且“信息”的随意性、无形性、渠道多元性使得其应独立于“资源”获取予以单独考察。基于这一特性,Teece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感知并辨认机会和威胁的能力、抓住机会的能力和增强、整合、保护、重构企业有形和无形资产来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7]。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对象再探讨动态能力维度,如焦豪将动态能力细分为环境洞察、变革更新、技术柔性与组织柔性等4个能力维度[8]。曹红军等按照资源信息的利用、获取、整合、释放将企业动态能力划分为动态信息利用能力、动态资源获取能力、动态内部整合能力、动态资源释放能力与动态外部协调能力等6个维度[9]。吴航则根据内外部整合理论将动态能力分解为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10]。基于数字环境特性、“数字+教育”融合过程以及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高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过程是其能力动态发展过程,这与Teece的动态能力理论一脉相承。因此,本研究借鉴Teece的要素论构建高校教师的动态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高校教师应对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做出适应性调整,建立属于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获取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能力。
首先,数字化感知能力维度反映了高校教师对数字环境冲击的敏感性。教师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动因是,数字技术对教育环境的重塑,教师为了适应数字技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冲击而选择将ICT融入教学中;同时,数字环境改变了知识获取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成为现实。作为高校教师,应始终对教育环境保持敏感性,及时捕捉数字信息,抓住数字机会,辨识数字风险迅速并做出反应,具有敏锐的环境洞察能力,这是高校教师不断树立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同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校教师还应正确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根据自身能力与環境的匹配度,选择合适的调整方案。
其次,数字化获取能力维度反映了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高校教师在面对数字环境的机会与威胁时,能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既有路径,学习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知识,借鉴、吸收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培养终身学习意识的能力。这一维度认为,高校教师只有获得数字化转型的信息资源,才有助于拥有核心竞争优势。需要意识到的是,数字化获取能力维度是外界环境作用于教师本身的一种结果,这依赖于数字化感知能力维度,是教师获取外部知识、信息与资源的基础能力,也是助推动态能力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动态意识能力、执行意愿能力与教育机智能力这三个子维度。动态意识能力维度反映高校教师对数字化转型所需新知识、新信息的接受意愿,以及对教育实践活动中知识更新的接受程度;执行意愿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数字化转型中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愿意程度;教育机智能力则体现为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最后,数字化转型能力维度是在数字化感知维度和数字化获取维度基础上,加工、整合所拥有的知识、信息、资源与技术,实现教育与技术的充分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型升级。这一维度中,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反思总结,根据时代特点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信息吸收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动态整合能力和动态调试能力这四个子维度。其中,信息吸收能力确保数字化获取能力维度中所获取的信息能够有效利用,这是信息得以内化和外显的保障;信息利用能力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筛选的整理活动,通过语言、图像、场景等形式呈现;动态整合能力是对已有信息重构生成新的教学方法等,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动态调适能力是针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能够适时调整的能力,如教学氛围、教学培训、研讨交流活动等。
四、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路径
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即是高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始于数字化感知能力建立,在数字获取内驱力作用和数字化转型重构作用下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数字环境的冲击是动态能力建立的源泉,教师主观能动性是动态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内外因素的协同是动态能力突破量变实现质变的关键,如下页图。
首先,高校教师动态能力目标通过整合、利用资源达到与外部环境的匹配,因此,外部环境的变化是教师动态能力提升的直接动因。数字环境下,信息更新速度快,资源获取相对廉价,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性使知识的获取不再是重点和难点,数字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体系与教学实践活动。面对上述环境变化,教师不应被动接受,应实时洞察教育环境的变化,主动搜集与环境变化相关的信息,更新已有信息,识别机会,甄别风险,快速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形成动态信息捕捉能力,这需要教师建立敏锐的数字化感知能力。在感知能力基础上,教师及时捕捉机遇,进行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
其次,教师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时,会做出一系列反应。然而,在既有核心知识与能力路径依赖所产生的“惯性陷阱”下,做出改变是艰难的、痛苦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一旦教师的主观意愿是接受的,教师就会有意识地获取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的资源、信息、技术与能力,形成数字化获取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能够适时反思教学,学习先进知识、先进方法、先进理念和数字技能,加速数字化转型。
最后,协同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对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应用是动态能力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师转型的关键。对于个体来说,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其能力,但个体内部因素及表现形式往往离散且不确定,不足以形成模范、学习效应。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不仅需要来自内部因素的拉动,还需要源源不断的外部刺激,内外因素的协同促进了高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在此作用下,高校教师获取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技能,能够生成设计思维、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完成教育理念的升级。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力会对数字化获取能力和数字化感知能力产生反馈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强化教师数字化转型。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与启示。数字化技术的迭代更新、社会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为此,本研究借鉴动态能力理论探讨了高校教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助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教师动态能力包括数字化感知能力、数字化获取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能力这3个核心维度和9个子维度。数字化感知能力表现为环境洞察动力和职业评估能力,能够主动迎合教育环境的变化并引领教育转型,是数字化转型的动因;数字化获取能力包括动态意识能力、执行意愿能力和教育机智能力,表现为主动搜寻知识信息、内部学习和外界学习,是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数字化转型能力表现为信息吸收、利用、整合和调适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不仅如此,理论模型还揭示了动态能力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较于已有研究重点关注企业的动态能力构建、能力重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主导逻辑的影响,本研究将动态能力延伸至高校教师,是对新情境下动态能力理论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对动态能力和教师数字化转型研究边界的拓展,为高校教师动态能力构建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更好地解释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中的教育理念升级问题。
2.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教师是关键。基于此,建议建设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借助机器和设备的智能化,简化教师的工作,解放教师,充分释放教师的潜力,让教师更加专注于开发、创新,创新智能研修模式,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同时,教师光掌握智能工具的应用是远远不够的,要适应新的教学生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作用,精准识别教师的优势与不足,针对性研修,帮助教师尽快构建出新教学环境下的人机融合教学模式。
以上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高校教师专业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特征,未来可针对特定专业,分析、探寻动态能力构建的适用性。其次,高校教师动态能力维度划分是否合理有待进一步验证,未来可以借助理论和编码分析法检验动态能力构建的合理性,通过大数据检验动态能力构建和教育理念升级之间的关系。最后,教育理念的转型升级需要多主体的协同配合,如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未来可以利用网络理论、互惠理论等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培,张苗苗.动态能力视角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基于步科公司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季刊,2021(02):79-100+149-150.
[2]LAVIE D. Capability reconfiguration: an analysis of incumbent responses to technological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01):153-174.
[3]吴军其,任飞翔,李猛.教师数字能力:内涵、演进路径与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09):83-90.
[4]冯剑峰,王雨宁,白玉彤.教师数字化能力研究的图景及展望:基于国际文献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22(02):118-128.
[5]焦豪,杨季枫,应瑛.动态能力研究述评及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J].管理世界,2021(05):191-210.
[6]WINTER S. Understan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10):991-995.
[7]TEECE D.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 Stra? 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13):1319-1350.
[8]焦豪.企业动态能力、环境动态性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04):112-117.
[9]曹红军,赵剑波,王以华.动态能力的维度: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01):36-44.
[10]吴航.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对Teece经典定义的思考[J].管理评论,2016(03):76-83.
(本文系甘肃政法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数智+素质教学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型与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编号:GZJG2022-B12;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会计金融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