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价值与实践
2023-08-02刘婷
刘 婷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明确提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总书记的讲话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青年精神品质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不仅给大学生成长进步指明了奋斗方向,也为高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2]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无疑是幸运的。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代大学生将完整经历实现新时代目标的伟大进程。新时代,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时代。要想成就出彩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具备爱国奉献的政治底色和勇于担当的青春本色是基本前提。志气、骨气、底气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神风貌,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大学阶段正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定型的关键时期,教育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凝聚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它是理想、本领、担当、信心、勇气、品格等诸多方面的聚焦和升华,影响着品格塑造和人生走向。青春如火、激情澎湃是青年阶段的主要特征。强调增强志气、骨气、底气目的在于筑牢青年的理想信念之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厚植爱国情怀,勇于使命担当。正所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奋斗的过程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构过程。大学生只有坚持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目标相统一,个人的理想才可能得到充分实现,也才能获得最宏大的意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是新时代对青年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时代赋予了青年鲜明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是大势所趋、无法逆转,这一重大判断准确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前行的时代坐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4](P329)当前,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需要青年以高远志气立心、浩然骨气立命、深厚底气立业,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争做时代先锋,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从党和人民事业的角度来看,人才兴,国家兴。源源不断吸引优秀人才积极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去,是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永葆青春的必然要求。一个伟大的政党,总会敞开热情的怀抱迎接青年。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先进的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分,不断的创造和丰富着党的人才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5](P1512)邓小平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标准。江泽民认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6]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重新定位人才,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并阐明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人才成才标准。[3]通过梳理党的历代领导人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党史就是一部一代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奋斗史,“七一”讲话中对青年提出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新要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是党结合自身百年奋斗历程对人才队伍建设经验的时代升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新。
二、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逻辑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等多个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增强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要求。通过字面他们既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又具有特定的指向性。重视青年工作是我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观照历史和现实,对广大青年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揭示了青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对新时代青年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期望具有特定的内涵。
首先,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是党和国家在理想信念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志气是指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是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共产党人却因相信而看见。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造了人间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普遍具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8](P161)20 世纪90 年代初,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裁,邓小平坚定地说:“中美关系要搞好,但不能怕,怕是没有用的。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气概和志气”“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为了探求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带领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在苦难和挫折中求索、在风雨飘摇中前进,敢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表现出了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10]古人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前途。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新时代广大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集中体现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磅礴力量。
其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是党和国家在人格品质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骨气是迎难而上的力量,是一种刚强不屈的人格和操守。中华民族历来讲骨气、重气节,无论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君子气节,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傲骨,亦或是“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可丢”的坚贞不屈,无不闪耀着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软骨头从来挺不起民族的脊梁,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百年党史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5]这种铮铮铁骨体现着这个党的自尊和自信。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无数优秀青年前赴后继心系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信仰、不怕牺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正是中国青年有骨气的生动写照。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者和接棒人,要带着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的荣光,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坚定地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最后,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是党和国家在能力和信心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底气来源于自信,实力决定底气。就个人而言,底气不仅来自于个人的能力以及对国家社会做出的贡献,更来自于个人背后是否有个强大的祖国作支撑。一方面,本领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没有真本领,空有一腔报国热情也无济于事。只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因此,青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使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前所未有的增强,短短70 年我们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世界的底气所在,也是中国青年干事创业的底气之源。一言以蔽之,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底气归根结底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坚定支持。
三、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方位,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之下,高校必须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用时代要求审视思想政治工作,以时代的任务引领思想政治工作,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七一”讲话明确提出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要求,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为升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境界提供了遵循。
1、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容,涵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自励长志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而民族复兴的重要文化基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要依托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涵养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既包含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物与”等理念,也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尊老爱幼的道德传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胸襟气度,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都闪现着往圣先贤的睿智之光,都蕴含着深厚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为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营造了丰富的价值背景。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智库优势,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基础上,遵循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原则,从时代特点和现实国情出发,精准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挖掘阐发其时代价值。
一是针对大学生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高校应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诸多方面有着相近之处,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并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阐发,开掘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文化能量”[12],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思想气质与文化基因的结合,思想灵魂与文化根脉的结合、指导思想与文化沃土的结合,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与中华民族突出优势、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结合,也是中国人的政治信仰与文化信仰的结合。”[13]为青年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是高校铸魂育人要丰富教育引导的途径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4]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老师要对标“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以乐为、敢为、有为的心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另一方面,有梦是圆梦的第一步,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高校要在增强学生奋进新时代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上下功夫。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社会责任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文化思想已深深渗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青年戚继光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崇高品质。“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怀揣科技强国梦想,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献给他钟情的教育科研事业,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楷模。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可以说,树立报效祖国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待民族和国家的态度,这为新时代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准备了条件也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2、持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自信强骨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对于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意义重大,这也是高校坚持党的领导、保持社会主义属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事实上,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二者是协调统一、互为促进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15]大学阶段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心底埋下爱党爱国的种子弥足重要。
一是积极架构课程思政体系,以党史教育来统筹各门课程,使党史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发挥出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念。“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16]党史中蕴含着高尚的信仰、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学好党史就是要挖掘英雄身上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并以此为指引,使学生从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历史性跨越中,从人们生活面貌的巨大变迁中,接受最为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四个自信,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一百年来,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书写下了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全面展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的奋斗史,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全新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利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做好大学生党史教育,让大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是确保我们始终能破解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新的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把党史教育融入大学生第二课堂之中,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为此要坚持目标导向,以传承红色血脉为根本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宣讲革命故事为切入点,以创新活动载体为着力点,以解决入脑入心为难点,持续深化推进党史教育,实现爱国情、强国志与报国行的高度统一。[17]党史教育融入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走进党史纪念馆、博物馆、党史教育示范基地、党史文物保护单位、参观烈士陵园,也可以举办形势报告会、英模报告会、辅导报告会等。同时,要紧密结合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要求,注重把党的辉煌历程、艰辛探索、优良传统传递给广大学生,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认识。习近平强调:“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就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8]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坚持学史崇德,做到知识性要求与德育性要求相结合,坚持学史力行,发挥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想指导作用,帮助青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党和国家事业要求的关系,让党形成的精神谱系化为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无形纽带,增强党史学习的实效性,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增强青年走向世界的自信和骨气。
3、坚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提升大学生的能力本领,自强增底气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同时,我们也处在一个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世界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竞争和挑战愈加激烈。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不能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突破瓶颈制约,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一世界大势下,青年的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既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责任,也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重要机遇。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青年一代一定不要辜负这个奋进的时代,这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历史规律,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青春责任。
一是大学阶段是人生积累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知识与本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阶段,更是建立系统的专业知识为事业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纵观人类历史,青年时期往往是个人容易建功立业容易出成绩的时期。因此要倡导青年学生珍惜大好时光,把握成才之机。自古英雄出少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苦练本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坚持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既要学习专业的基础理论,更要放眼世界,紧跟本专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大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所学知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不断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以确保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非才无以为贵,非学无以广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机遇期,这是国家的机遇,也是个人的机遇。因此,青年大学生应时刻心怀“国之大者”,涵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主动关注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书写属于我们青年的时代华章。
二是实践是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纽带,幸福生活都是在实践中奋斗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人,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同步发展。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学生要牢牢地将志存高远与埋头苦干相结合,在练就过硬本领的同时也要投身社会实践,追求践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是唯一的出路。首先,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训实践实操中学理论、练技能、悟方法、求创新,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通过专业实习、职业体验来增强专业技能,在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锤炼作风,发现真知、运用和检验真知,不断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提底气。其次,要针对青年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调研,掌握青年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不断推出可以吸引青年且能引起青年共鸣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特别要鼓励引导青年主动参与到网络作品的制作和传播中去,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短视频、网络文章等作品,开拓青年的视野,增长青年信心,逐渐培育青年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治理、为国家贡献聪明才智的青春底气。
结 语
时代呼唤担当,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坐标的关键节点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要担当时代责任,站稳人民立场,要带着信仰学、融入感情悟、结合实际创,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高校要在为党育人上奋勇争先,聚焦为党育人主业,服务立德树人大局,在思想引领方面多思考、在服务青年方面多贡献,着力培养理想信念更“燃”、家国情怀更“浓”、干事创业更“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