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演进逻辑、现实阻碍与实践进路
2023-08-01张晖
张晖
[摘 要] 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途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指向和价值旨归。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仅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从现实来看,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区域、城乡、行业收入差距亟待解决,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等突出问题,亟待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23)04-0001-0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定不移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现实注解,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抉择,是对西方国家现代化实践的切实超越。
一、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演进逻辑
作为一个从一穷二白、积贫积弱起步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牢记近代历史上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遵循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独立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并非线性决定论,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采用先进国家形态的方式,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追赶和跨越式发展,这也是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何以可能”的基本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社会条件、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吃“大锅饭”,忽略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1]这一时期我国摆脱了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二者相互割裂的错误路线。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日益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先富”,最大化社会财富总量,不断提升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的保障能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防止两极分化,激发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较于“物质文化需要”外延更宽,内蕴也更为丰富,其实现要求经济内涵式增长,创造更多的优质和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前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虽然带来了经济体量的大幅增长,但我国经济体系总体发展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使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程度显著提升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2]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同时涵盖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和改善生产关系的双重意蕴,既包括规模体量的增长,也包括质量效益的提升。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资料的品种和数量越来越充足的“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3],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困扰我国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平台、更高阶段上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成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成果,就必须遵循特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不断推动经济体系的整体性重构和系统性变革,突破经济增长的结构性体制性阻碍。换言之,如若罔顾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忽略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和效率维度,将单纯数量上的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不健康发展之上,不仅预期成效难以取得,旧发展模式的沉重代价难以承担,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也不可能真正实现。
(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面向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旨在让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得到了根本改变,我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4]。我国逐步成为一个经济不断繁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国家,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随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共同富裕做出了新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抓住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的历史机遇,成功开创了一条既积极参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渐成为一个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国家。同时,国内改革率先在农村得到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以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步伐越迈越大,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行列、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1978—2007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强烈冲击,党中央的及时有效应对,极大地抵消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保持了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40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稳步行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经济总量的跃升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我国仍然存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世界排名比较靠后的问题。我国城镇化水平和消费率偏低,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经济增长效益较低,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改善。2009年,我国GDP占世界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而同年,美国GDP占世界的24.3%,煤炭和石油消费量占15.2%和21.7%;日本GDP占8.7%,煤炭和石油消費量占3.3%和5.1%[5]。这些充分表明,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依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行了谋划,明确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从改善民生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教育科技现代化水平都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疫情防控实现全球领先,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13—2021年,我国实现了年均6.6%的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690.html。
;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8.8萬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数据来源:陆娅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经济发展大提高 生态环境大改善》,《人民日报》2022年5月13日,第4版。,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差距显著缩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 771元提升至80 976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年),http://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这十年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④,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为我国在更高起点、更高平台、更高阶段上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上,以远高于全球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速度,仅用70多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伟力。
(三)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有机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发展这一根本动能,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造福人民的发展中包含着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可谓是一体两面,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途径,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指向和价值旨归,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囿于资源、环境等因素,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的客观要求。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我国已经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不是单一的物质富裕,而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7]。共同富裕有利于激发微观主体的创造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培育现实土壤和创造社会条件,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新阶段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彼此促进、相辅相成,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路径,是历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其一,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高质量发展通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做大蛋糕”,不断为共同富裕拓展空间。其二,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共同富裕补齐短板。其三,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统一,不断推进形成绿色空间格局、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共同富裕奠定生态基础。其四,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其五,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时刻将全体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不断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领域的发展、改革和改善,推动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同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强化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晰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内涵和价值追求。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二者作为我国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的两大战略性任务,在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实现有机统一,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成就。
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障碍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只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共同富裕在理论内涵上具有经济与社会财富总体增长的发展性、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共享性和发展与共享水平能够协调适应长远利益和代际繁荣的可持续性[8]。然而,对照现实实践来看,目前依然面临着三个层面的障碍。
(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于劳动力资源充足的比较优势,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进入工业化快车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成效。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世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严重挑战。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了下行和调整区间,国际市场萎靡不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的动力严重减弱,再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维持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难度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速增长逐渐被中高速增长取代。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等主要特征。从近些年来的经济实践来看,相较于前两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社會发展过程中,随着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和改变。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持续增强,而我国正处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国内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亟待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的存在,不仅导致资源浪费严重,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不和谐问题,而且导致了区域经济布局失衡,不利于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等。
(二)区域、城乡、行业收入差距问题亟待解决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由2013年的0.473缩减至2016年的0.465,随后又略有扩大,增加至2020年的0.46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A0G&sj=2021。。尽管基尼系数是否适用于我们这种超大规模国家贫富差距的衡量仍然存在一些争论,但无论如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区域收入差距来看,2020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1 239.7元、27 152.4元、25 416.0元、28 266.2元②③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http://www.stats.gov.cn/sj/ndsj/2021/indexch.htm。,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2012—202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在逐年增加,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加额远远超过农村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额从2012年的16 648元逐渐扩大到2020年的26 703元,尤其是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高达2.56②。这个数字与1978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样的。这充分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困难和挑战非常之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促进共同富裕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以城镇地区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例,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177 544元,而农、林、牧、渔业年平均工资仅为48 540元,前者为后者的3.66倍③。此外,科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在不同地区、行业、人群之间造成“信息差别”,进一步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一方面,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不同群体接触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渠道和资源存在较大差异,获取和掌握信息资源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异,由此形成的“信息差”不仅会造成个体职业竞争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也将进一步加大居民收入差距并加剧社会分层,影响共同富裕进程。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区域间存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居民数字素养和技能等方面的差距,造成城乡和区域间的数字经济红利分配格局出现偏重城市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相应弱化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局面,这势必也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而高质量发展是共享的发展,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显然这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
区域收入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导致居民消费动力和需求缩减,社会消费总需求不足,进一步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缺乏需求侧的有力支持,容易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出现失衡。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收入分配形成一个低水平运行闭环,制约着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不利于橄榄型收入结构的构建,进而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产生负向效应。
(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
质量和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高质量发展,不是说量的扩张不重要,而是要继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2021年已经超过110万亿元,但巨大规模人口基数导致人均经济占有量偏低。2022年,中国人均GDP为12 741美元,是发达经济体的1/5,仅相当于美国的1/6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年5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http://new.fmprc.gov.cn/web/fyrbt_673021/202305/t20230512_11076477.shtml。。人口状况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因素,再加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经济蛋糕进一步做大,实现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的量的增长依然很重要,这是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础。目前四个方面的问题较为显著:
一是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态势。近年来实体经济不断出现企业数量增长缓慢、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企业融资困难、企业效益明显下滑等问题,与此同时,虚拟经济迅速扩张。2008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1.3%快速下降到2020年的30.9%,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则分别由2008年的5.7%和4.6%提高到2020年的8.2%和7.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年),http://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这种快速的变动蕴含着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基础研究存在短板,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制造困难等瓶颈仍然突出,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也都有待突破,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进展较慢,不利于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而推动中国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迁。
三是城乡要素循环不畅通。城乡间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城乡要素结构性错配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制约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阻碍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劳动力就业公共服务压力日益增加。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出现,加上新生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就业观念不断变化,催生出更多更加分散多样的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容忽视的就业群体,在极大增强劳动力市场活力的同时,也对就业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纵观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求民族复兴的探索与实践历程,战略选择从根本上关系着全局之成败。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那么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则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取胜一招”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破局之策”。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9],“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10]。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能够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增长动力。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破除对资源的行政性垄断,减少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更好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
二是要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价格体制机制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对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等方面的改革,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为企业、人才、社会资本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作用提供激励机制,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有效促进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各类市场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应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让市场销售规模持续扩大,让消费结构继续优化升级,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显现。同时,还应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卡点堵点,实现供给与需求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体系
发展为了谁,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11]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创新,为新阶段更高质量更高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从具体实践层面来看,一是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要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深厚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首要地位、核心地位,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有企业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和引领塑造变革能力;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根基,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加强政治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强化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在共同富裕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同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要深化收入分配结构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参与第三次分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不断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要按照“提低、扩中、限高”原则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着力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三是要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平竞争审查等基础性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要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宏观经济治理能力。
(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举措。新发展格局需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重要支撑,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畅通内外循环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新阶段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其一,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国家要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投入资金、减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其经济效益、核心竞争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同时,应着力减少金融资源错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协同健康稳定发展,强化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的核心功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
其二,要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发展机制体制和创新支持制度,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造。国家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促进关键行业、重点领域的专精特新型企业在高质量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增进创新链、产业链全面交融互渗;要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其三,要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国家要通过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渠道,实现乡村产业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上的新突破,打造完整、健全、高端、强韧的乡村产业链,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综合竞争优势,实现乡村各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新跃升,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新路径,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其四,要完善劳动者就业创业服务保障體系。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关于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引导劳动者积极提升职业技能。此外,要完善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鼓励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按照相关规定,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以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全力解决“漏保”“脱保”“断保”问题。要适当放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落户门槛,将劳动者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纳入租赁落户、居住就业落户保障范围,特别要注重解决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推动劳动者享有均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夯实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基础,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页。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71页。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5] 马建堂:《全面认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6版。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5页。
[7]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年第18期,第4—10页。
[8] 唐任伍、李楚翘:《共同富裕的实现逻辑:基于市场、政府与社会“三轮驱动”的考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第49—58页。
[9] 新华社:《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强调 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第1版。
[10] 新华社:《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克强通报有关情况 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人民日报》2013年7月31日,第1版。
[1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80—281页。
英文标题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volutionary Logic, Realistic Obstacle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英文作者ZHANG Hui
英文作者单位(School of Marxism,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英文摘要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and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direction and value goal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solve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hich realizes a high degree of unity between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such prominent problems as the existence of the extensive economic growth mode, the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income disparity between regions,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nd industries, and the need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an all-round way and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It is advisable to adhere to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basic economic system, to optimiz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system and to construct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and a new pattern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英文關键词new stag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mmon prosperity;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 编辑孙俊青;责任校对 编辑刘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