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
——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
2023-07-31夏永久朱丹虹
夏永久,朱丹虹
(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合肥 230601;2.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合肥 230601)
农村居民点是一定规模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长期聚集并与各种要素产生联系而形成的场所[1-2],是人地关系的综合反映[3]。由于其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指导,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存在散乱无序以及空废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使得其未来发展趋势逐渐走向衰败[4]。党的十九大报告率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要优化农村“三生”空间布局。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促进其布局优化,能够节约集约土地、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乡村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
以往学者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研究,从研究尺度而言,多集中于宏观与中观层面,以某区域空间布局着手,基于不同视角、不同影响因素,对其未来发展定位,探讨优化策略[6-10],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多是选取村镇,对农村居民点综合条件和住户需求进行探查,研究其空间重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而言,包括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空间重构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空间重构模式和策略等方面[11-13],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方法涉及引力模型、结构方程模型、MCR 模型等多种数理模型并结合GIS 空间分析法[14-18],趋向于交叉学科相融合,也有少数以文献梳理总结为基础的综述性文章和研究展望[19-20],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和中观层面,且研究的对象大多为平原农村,侧重于不同空间重构模式的提出,缺少实际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逐渐得到重视,但当前针对此类地貌的农村居民点研究大多侧重于其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忽略了该类地貌附带的经济效益(如林木开发)以及居民本身在特殊环境下日常生活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构建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并与基础生活圈进行耦合,从村民在特殊地貌下的日常生产生活层面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厘清山区农村居民实际需求,优化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推动乡村发展振兴。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南溪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山区边贸重镇,是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发源地。全镇总面积达205 km2,2022 年辖11 个村1个街道,383 个村民组,全镇总人口5.4 万人,城镇化率达56%。南溪镇交通发达,丁商公路纵贯南北,210省道横贯东西,合武高速、沪汉蓉铁穿镇而过。南溪镇四周绿水青山环绕,绿色资源丰富,属于农业大镇,主导产业明显,被誉为“安徽省茧丝绸第一镇”和“西山药库”,随着镇内电子商务的崛起,逐渐走向农业强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下,镇内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存在居民点分布散乱、镇内各村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等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亟待进行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
1.2 数据及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及主要来源为:
①2018 年土地利用变更矢量数据,来自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②道路、河流等数据来自相关单位发布数据;
③DEM 数据(30 m×30 m 空间分辨率)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
④公共服务设施点来源于百度POI数据爬取,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进行验证;
⑤其他文本数据,来自于南溪镇先锋网(http:∕∕newwcwy.ahxf.gov.cn∕)、统计年鉴、相关文件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数据。
1.3 研究思路
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组合,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要素协调形成的乡村结构反映在空间上的结果。其中,自然条件是构成居民点聚集的基本条件,也是直接影响因素,它决定了农村人口的上限和下限;生产条件是发展经济的关键,具有未来导向性;区位条件是居民点本身具有的特性和资质,也是居民点与其他优势要素关联程度的表现之一,三者都是评价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的重要指标。生活圈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出行形成的空间轨迹,它由基础生活圈、基本生活圈以及拓展生活圈构成[21],而基础生活圈是满足居民日常出行最基本需求而形成的空间圈层。考虑到山区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将适宜性评价以及基础生活圈作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指标,思路如下:以南溪镇11 个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从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两个维度进行村庄布局合理性评价,适宜性从自然、生产、区位三方面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基础生活圈由步行和骑行两方面考虑;再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村庄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的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判定,基于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划分类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由于本研究范围为镇域,尺度较小,故文中出现的农村居民点定义为农村宅基地。
1.4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方法
1.4.1 指标体系构建
南溪镇地处大别山区,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秉着数据的关联性与可获得性,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2,22-25],从自然、生产、区位三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考虑到南溪镇的乡村经济生产结构和从业结构,将其从农业和非农就业层面进行生产指标的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南溪镇以林木开发作为收入来源之一,将其纳入作为生产条件。
表1 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1.4.2 适宜性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包括多环缓冲区、重分类和自然断点法。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26]。
将数据导入Arc map 中进行地理配准与矫正后,对各数据进行多环缓冲区处理,考虑到各指标的优劣性,用重分类划分5 个等级,分别对应5、4、3、2、1分,分值越高代表指标条件越好,反之越差,并用栅格计算器将所有数据进行叠加计算,最后参考相关文献[1]用自然断点法进行重新赋分,综合所有指标划分适宜性等级。
1.5 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构建方法
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构建采用的是网络分析法,南溪镇地处山区,道路崎岖复杂,网络分析法以实际道路网构建交通要素集,与居民日常出行极为接近,能够较为真实表现居民日常生活。在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公共服务设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分类,筛选出与南溪镇村民生活较为密切的服务设施为文体、休闲、交通、医疗卫生设施;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的生活圈配套设施规范,选择商业服务、交通以及营业网点设施纳入范围;参照《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中提到的休闲、绿色、开放,最终确定本研究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文体、休闲、交通、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商业商务、营业网点、教育、社会福利设施等。本研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2],假设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仅为其所在的行政村,以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所在地作为中心,结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9)》和南溪镇实际情况,将村民日常出行方式划分为步行和电动车两种方式,并将步行速度设置在5km∕h,骑行设置在16km∕h。从而计算出不同时间成本和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以期构建出理论状态下的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
1.6 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法
1.6.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耦合源自物理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在自身和外界的共同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本研究将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的耦合协调度模型[27-28]:
式中:C为耦合度;U1、U2为各系统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度是测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C 值越大,两者影响程度越高。
因为耦合度并不能反映各系统之间协调性的高低,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D,耦合协调度是衡量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内各系统之间协调性,能够对耦合质量的高低进行评判。
式中:D 为耦合协调度,T 为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参数,且α+β=1。本研究认为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发展水平指数相当,故将α和β分别赋值为0.5。D的取值在0~1之间,D越大代表系统协调性越好,反之失调。
1.6.2 耦合协调度分级方法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29-31],确定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级标准
2 结果分析
2.1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
通过对南溪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与农村居民点进行叠加分析,得出表3 与图1,可以发现:1)南溪镇农村居民点最适宜区与高度适宜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占比不高,为0.36%和10.14%。但是平均面积较大,最大一个居民点有226.79m2,居民点分布均接近城镇中心地带,与科教文卫设施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相似度;2)中度适宜区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高达74.63%,主要分布在低山区和丘陵地带,可以发现其整体上呈现出东北至西南的一个带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心集聚,这些地区耕地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东北部有一梅山水库,利于农作,而城镇位于带状中心,经济活力较强,促进农村居民点向内集聚;3)低适宜区斑块面积虽大,但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面积较小,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仅为14.87%,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环境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基本不覆盖,且距道路较远,交通不便,不利于生产和生活;4)不适宜区处于南溪镇西北和东南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已经属于中山区,不适合人居住。
图1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结果
表3 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分级
2.2 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分析
南溪镇农村居民点步行和骑行出行方式下的基础生活圈与农村居民点进行叠加,得出图2与图3。步行5 min生活圈覆的农村居民点个数达701,面积为140.84 hm2,占居民点总面积的16.68%,10 min 生活圈覆盖农村居民点个数达1 342,面积为249.55 hm2,占比为31.93%,15 min生活圈覆盖农村居民点个数达2040,面积为342.11 hm2,接近一半的居民点位于15 min 生活圈之内,其余在15 min 生活圈之外的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花园村、余山村、横畈村等距离城镇较远且海拔较高的村庄。骑行范围比步行覆盖面积更广,骑行的5 min 生活圈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达51.62%,骑行15 min生活圈基本覆盖全镇,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在90%以上。
图2 不同时间成本下步行出行生活圈
图3 不同时间成本下骑行出行生活圈
综上所述,南溪镇农村居民点步行和骑行的基础生活圈相对于一般农村覆盖面积更广,村民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程度整体较高,主要是抓住了县支持重点镇的帮扶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南溪村、吴湾村、丁埠村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呈现一定的集聚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南溪街道坐落在南溪村,丁埠、南湾、花园等村庄受到一定的辐射,城乡一体化有了一定的规模;仅与其他镇接壤的镇域边缘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不全面,这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导致村民出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
表4 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分析
2.3 乡村空间重构
2.3.1 耦合协调度评价
南溪镇的适宜性评价与基础生活圈的耦合度(C)在0.338~0.997之间,平均值为0.866,相互作用良好,为协调耦合。综合协调指数(T)为0.066~0.998,平均值为0.416。耦合协调度(D)为0.187~0.994,平均值为0.578,整体处于一个良好协调的状态。
耦合度如图4 所示,协调耦合的村庄共9 个,基本覆盖南溪镇,仅横畈村和余山村耦合度较低,说明南溪镇自然环境整体较好、经济也富有活力、公共服务设施也具有保障,村庄规划较为合理,居民日常出行得到满足,未来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趋势。从图5可以看出,花园村和曹畈村处于优质协调,农村居民点适宜性与基础生活圈两者是在高水平的促进,究其原因,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水平均较高,两个村庄耕地和林地资源十分丰富,又毗邻城镇,受到一定的经济辐射,产业发展迅猛。石寨村、南溪村、南湾村、吴湾村、丁埠村处于良好协调,这几个村庄耦合度均较高,但协调指数较低,进而形成良好协调的态势,其分布范围较广。麻河村和门前村处于轻度失调的状态,分别位于南溪镇的东北部和西南部,适宜性处在中、低区域,与生活圈在低水平上相互制约,村庄发展实力较差。横畈村和余山村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主要是受到自然条件制约,南溪镇主要靠种植业致富,居民点大多集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周边,或是耕地、林地附近,便于劳作,这两个村庄所在范围坡度较陡,自然环境较差,不利于生产生活,村庄发展受到限制。
图4 耦合度分布图
2.3.2 村庄空间重构
根据南溪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基础生活圈评价以及适宜性-基础生活圈耦合协调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有关参考文献[11,16]、村庄分布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导向,对其进行空间重构,建议将南溪镇11 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镇化集中型、集聚吸纳型、限制保留型以及拆迁撤弃型四种类型,为南溪镇未来村庄规划导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城镇化集中型村庄为南溪村,它是南溪街道所在地,区位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为强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均配备完善,集聚效应较为显著,对村庄未来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南溪村村民多从事农业生产和经商,未来发展逐渐转向二三产业,现已入住企业单位45 家,规模企业十余家。对于南溪村的优化思路,主要是“农转非”。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将其土地产权进行转变,联系开发商建立城镇化小区,并完善小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建立新型的生活社区;2)大力发展企业,促进附近村民就业,推动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整体经济实力上升;3)健全管理制度,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控制土地的无序扩张,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于南溪村,总的来说就是要抓住就业和保障问题,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宜居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集聚吸纳型村庄主要是花园村、南湾村、吴湾村、丁埠村、石寨村和曹畈村。它们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且发展潜力较大,例如,丁埠村,它的水路和陆路条件较好,交通便利,是旅游换乘点,且村内有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三所、小学三所、中学一所,对于周边地区已经能够产生一些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一定的土地整合集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能吸引较大人流集聚。其余村庄都是耕地、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对于此类村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居民点周围宅基地的审批要严格进行管控,做好前期规划,进一步加强村庄土地的集约性和紧凑性,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医疗和教育发展,提升村庄的向心力,吸引周边拆迁类居民入住,3)进一步规划生活社区和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投资,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加附加值,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并鼓励村民发展电商,形成规模产业链,打造品牌效应。对于此类村庄,要进行合理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一定规模。
限制保留型村庄为麻河村、门前村,它们发展状况较为一般,各方面条件较差,缺少竞争优势,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对于此类村庄,主要是进行内部环境整治改造,控制其随意扩张。具体措施有:1)将限制保留性村庄中分布较为零乱的农村居民点,如麻河村的北部、东北部以及门前村的东北部等,迁移至集聚吸纳型地区,促进其发展;2)完善基础设施配置,增加医疗卫生设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村庄中违规修建,破坏风貌的居民点进行风貌重塑,3)对于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点,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促进集约土地,开发存量资源的利用。在对于此类村庄农村居民点的重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的作用极大,必须引导村民,限制农村居民点的扩张,通过对外部的控制以及内部的改造相结合对其空间布局进行重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
拆迁撤弃型主要是余山村和横畈村。这两个村庄自然环境较差,地处山区,不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且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坡度较大和海拔较高的自然原因,村庄内部布局比较散乱,不利于农村居民点集聚,必须进行搬迁以保障和改善村民们的居住品质。此外,两个村庄所在区域生态较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应当将农村居民点不断迁出,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人为影响。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部门应积极应当,在满足和尊重村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分布较靠近镇中心的农村居民点进行集聚整合,较远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如帮助其解决搬迁后子女的上学问题等;2)对于搬迁过后的居民点遗址,要积极进行土地复垦,将其转化为草地、林地等,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本研究以典型山区金寨县南溪镇作为研究区,从山区居民适宜性和日常出行作为切入点,构建适宜性评价和基础生活圈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最终识别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通过重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提出重构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从南溪镇自然、生产、区位三方面对南溪镇进行适宜性评价可以发现,南溪镇的综合适宜性评价较高,主要以中适宜区为主,整体发展较好,越往镇中心靠近适宜性评价程度越高,整体呈现出向中心聚集的一个状态,主要是因为镇内交通条件优越、工厂均设立在城镇、耕地和林地资源较为丰富,农村居民点被吸引;而越靠近镇域边界,坡度陡峭,山林密布,居民点只能随河流水系、道路等随机布局,空间分布不均,形状不规则,整体呈现出破碎状态。
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网构建南溪镇的交通要素集,基于交通可达性对不同时间成本下的南溪镇步行和骑行基础生活圈进行划分,可以发现南溪镇基础生活圈水平较高,骑行15min生活圈所涉及的交通范围基本覆盖全镇,基础设施覆盖完善,村民日常出行较为便利。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将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进行耦合,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严重失调、轻度失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 个等级,可以发现良好协调村庄数量最多,优质协调主要集中于经济和区位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区周边,耦合协调度低的位于南溪镇边缘地带。耦合协调度的分布规律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分布较为一致。
通过上述研究并结合上位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要求,将南溪镇农村居民点重构为城镇化集中型、集聚吸纳型、限制保留型以及拆迁撤弃型等4种类型。其中集聚吸纳型村庄数量最多,限制保留型与拆迁撤弃型次之,城镇化集中型最少,各重构类型与未来经济导向一致。针对4种重构类型,分别给予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包括政府引导、集约土地、形成产业链、保护生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