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2023-07-31周奇,李茂春,马千惠
周奇,李茂春,马千惠
摘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明确要求。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进一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提升中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与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辅助作用成效显著。基于此,文章在阐述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信息技术助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实践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更好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2-0099-05
义务教育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着国家发展与民族未来。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升,但是,在各区域、城乡、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质量仍然有着较大差距。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是提升薄弱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信息技术是助力城乡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的“关键一招”,能够使得城乡教育者和受教者依托科技平台和数据资源实现获取信息、情景参与、知识创造等教育过程的升级变革,推动信息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互换,打破时空局限,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资源越来越多,获取越来越难”的信息悖论在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的实践中依旧存在,理性分析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的实践困境,寻求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先进的科技平台和海量的数据资源既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教学模式更加现代化、科学化,又能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全面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应对信息时代教育发展挑战的战略抉择[1]。信息技术在城乡义务教育中的引入,第一,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模式弊端,优化闭塞的教学环境,更新滞后的教学资源,助力教师采取新型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眼界,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二,有助于教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借助生动的课件、直观的图片、有趣的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一改之前单一的“讲—听”授课模式,打造智慧课堂,使学生获得沉浸式的课堂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主体作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三,有助于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可为学生提供除学校集体课程之外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可根据自身认知、爱好、学习习惯等,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知识展开学习。基于网课只需电子设备即可学习的特点,学生可自主决定学习时间、空间和方式,摆脱传统课堂局限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进程,实现全面且个性的发展。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优势差异引发了社会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失衡是重要原因[2]。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教育改革,为弥合城乡教育差距提供新的可能性,“互联网+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实现城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强教育供给的灵活多样性。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学校可多渠道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课堂,开展学校之间的协作教学,将全国各地的优秀师资与优质资源汇总至各个学校。通过加强教育化基礎设施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即只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乡镇学生便能足不出户地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名师授课、内容丰富且理念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打破乡镇教学资源少、师资力量弱、教学方式落后的局限性。对此,教师可通过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提升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授课质量,打造与时俱进的先进课堂。学校可依托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改进课堂质量评价,丰富校园教学资料,完善电子阅览室,优化教学活动,为学生课后学习制定更加合理的规划。
(三)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发展素质教育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教学变革过程中的关键举措,以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可推动教育生态的重塑,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提供重要力量和支持。“双减”的首要目标是减轻义务教育学生作业负担。依托信息技术,教师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记录学生学习数据,准确掌握学生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并根据具体数据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既可保证教学质量又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在课后服务时段,基于作业布置的高效、科学、合理,学生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参与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在校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同时,学生和教师的档案袋数据需要永久存储在云端,同时通过科学的评估模型,客观、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和学生的学习绩效,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建议[3]。“双减”政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减轻义务教育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主要原因是校内教学无法满足自身学习诉求,家长在学校外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和方式极其有限。在信息技术助力下,家长通过官方渠道可获得免费、权威、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非盲目参加市面上鱼龙混杂的培训课学习,既可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也可显著减少不必要的教育培训支出。
二、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
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既是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重要力量,也是老百姓“急難愁盼”的民生大事。信息技术加持能够推动乡村义务教育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受制于资金、政策和理念的影响,部分地区在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一)信息化教育意识不强,影响信息化教育模式的推广
乡村家长的文化水平相较于城市家长普遍偏低,对子女的教育关注程度有所不足,且由于工作和能力限制,乡村家长不仅缺乏对子女学习情况的了解,而且对子女学习的辅导帮助有限。大多数家长对信息化教育的了解程度不足,认为其就是上网冲浪,制约着子女信息化学习进程。同时诸多乡村家长根深蒂固的思想是阻止子女一切上网行为,加之其自身工作也无需使用电子设备,因此并不会配备多余的信息化设备,这使得学生要想开展信息化学习便只能去网吧,而家长对此一般持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
乡村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普遍存在意识薄弱、观念落后等问题,且开展教学工作所运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尚未意识到将创新教育信息化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学校教育由于自身固有的保守性,一般对新技术持怀疑态度[4]。目前,诸多乡村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存在一定误区,认为只要在课上使用PPT演示课件就是信息化教学,缺乏对信息化手段的全面掌握,对互动课件、数据分析、智慧课堂等创新课堂技术更是知之甚少。此外,部分乡村教师存在因循守旧的想法,认为信息化教育模式是花里胡哨、不切实际的做法,并未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课堂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缺乏认真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动力。
乡村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诸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工作一拖再拖,始终没能提上日程。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管理者自身能力有限,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方式了解有限,难以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乡村学校的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在于学校目标考核仍以学生成绩为主,学校管理者想当然地认为只抓学生成绩即可,学校信息化教学并不重要。
(二)信息化教学设施不完备,阻碍信息化教育的实现
完善的信息化设备是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的基础,达标、先进、智能的多媒体设备、电脑及机房的配备是获取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当前,乡村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总体相对落后,严重制约着乡村学校信息化进程。在计算机配备方面,诸多学校没有为教师配备电脑,使得教师缺乏最基础的信息化课堂备课设备。在多媒体配备方面,乡村学校难以做到在每个教室都装配多媒体设备,甚至部分学校全校都没有多媒体设备。在设备维护方面,尽管诸多学校已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设备保障和维修人员,存在网速不稳定、网络接口老化、设备故障频繁、信息设备损坏等问题。加之乡村学校普遍经费不足,无法投入充足的资金来购买信息化教学设备、开展后期运营维护工作,导致信息化教育进展不足。
(三)信息化教学素养不充分,削弱信息化教育效果
教师是课堂的“领航者”,其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与信息化教学开展密切相关。教育质量的提升依赖于优质的师资,而目前师资供给差异明显,尤其是农村优质师资更是匮乏[5]。当前,诸多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较低,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使用熟练度有所不足,难以完全胜任信息化教学工作。第一,在知识储备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自身受教育过程中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也缺乏合适的机会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导致其不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第二,在教学培训方面,诸多乡村学校缺乏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培训,且受限于外部乡村的局限性,难以组建由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来着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教师仅凭自己很难提高信息化教学素养。第三,在相关制度方面,诸多乡村学校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制度,仅有部分缺乏指导性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上课要求,加之缺乏相配套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激励制度,使得乡村教师缺乏提高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动力。第四,在信息化教育资源方面,诸多学校尚未搭建数字学习平台,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素养方面缺乏参考和导向。第五,在基础设施方面,诸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不完善,缺乏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素养的硬件设施。
(四)信息化教育内容应用不科学,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
海量教育信息资源导致的信息获取难题、信息素养差距导致的知识鸿沟,是信息时代教育公平问题呈现的新形态、新动向。信息化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海量教育资源汇总在信息平台上,产生“资源越来越多,而获取越来越难”的信息悖论。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全面普及,学习者对信息应接不暇、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对信息的过度依赖变成了数字附庸,将独立思考的机会与能力拱手交给数字化工具,大脑变成“不被启动”的容器[6],严重阻碍着自身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面对未经系统筛选和整理的海量信息,诸多学生无从下手,难以精准高效地找到自身真正需要的内容,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查找和筛选内容,而结果往往事半功倍。部分教师难以将教育信息与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板书时间显著减少,为了凑够完整课时,教师盲目堆砌教育内容来充实课堂,该举措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过载的内容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负担。目前,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乡村学校课堂教学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多数多媒体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教师仍习惯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主动使用信息化设备授课。总体而言,信息技术对教育而言仍停留在工具层面的简单应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学校管理体系重构,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尚未得到充分彰显[7]。
三、信息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化策略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切实赋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在教育理念、基础设备、教师素质、内容管理方面持续发力,依托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丰富的多媒体互动方式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革新信息化教育理念,普及教育信息化优势
在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家长、教师、学校都应转变传统的落后思想观念,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从思想上认同乡村教育化。第一,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宣传部门应针对家长加强信息化教育宣传工作,借助广播、宣传栏、宣讲会、短视频、微信公众号文章等线下线上渠道,发布生动形象、直观朴素的内容,全方位介绍和宣传信息化教育的优点,引导家长认识和了解信息化教育,转变家长对学生上网的刻板印象,使家长真正从心底里接受信息化教育,从行动上支持信息化教育。第二,乡村教师应逐步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强化自身现代教育技术修养,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智慧课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技巧,并将其运用于自身课堂教学中,从自身工作出发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授课的益处,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第三,学校管理者应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素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与本地课堂结合的方案,推动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生根。第四,乡村学校应完善目标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在评价考核体系中主动加入教育信息化相关指标,如多媒体设备使用频率、互动课件质量与数量、学生学习画像等,为教育信息化的落地落实落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加大设备投入力度,畅通教育信息化渠道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需要遵循区域协作、共建共享、优化管理的原则,关注服务和效益,构建健康和谐的资源生态,以较低的配置成本取得较高的配置效益[8]。第一,政府应牵头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当地企业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吸引社会资金助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二,当地教育部门应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切实做好当地教育预算,合理制定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计划,充分利用专项资金购买信息化设备,以保质保量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落地;主动加强与教育先进地区的深度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网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等教育内容,充实完善教育资源数据库,为教师授课提供操作性强、方便使用的优质内容。第三,学校应善用专项资金,根据学校规模合理配齐配全电脑、多媒体设备等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有选择地引进信息资源库,建设本校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课件资源库等,并聘请专业运营维护人员,做好后期设备维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三)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信息化手段赋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资源、设备的应用能力[9]。第一,教育部门应着力改变教师流动方面“流上不流下”“流内不流外”的局面,探索构建教师有序流动机制,激发教育系统活力,并注意解决教师流动中产生的生活不便、缺乏归属感、教师评价难等现实问题,在为乡村教育资源贫困地区“输血”的同时也应注重“造血”,实现引才与育才的同步向前。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完善教师福利制度,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吸引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的高素质教师投身乡村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发展平台,主动联系具有丰富信息化教学经验的优秀院校、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储备的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以网络培训和教研、线下讨论和分享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丰富本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储备。第二,学校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基础的设备保障,同时定期举办信息化教育技能大赛,推动教师主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激发教师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教育内容的应用管理,提高教育信息化质量
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根据乡村教育发展实际将信息技术与乡村课堂进行深度融合。第一,学校应把好资料“筛选关”,根据学情挑选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内容;做好资料“整理关”,对汇总的教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有序汇总,按照学科、年级、知识模块等属性体系化整理海量教育资源,对内容进行“标签化”处理,优化搜索引擎和逻辑,方便学生和教师查找内容;做好资料搜索“培训关”,通过公开课培训,提高学生对学校网络资源的理解和认知,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能熟练快速地利用电子设备在网络平台上自主搜索、自主整理、自主学习。第二,教师应利用大数据分析方式,塑造学生学习画像,对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保障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合理安排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充分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砥,余丽芹,李枞枞,等.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路径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9):5- 13,28.
[2]熊才平,丁继红,葛军,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推进策略的转移逻辑[J].教育研究,2016,37(11): 39-46.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130.
[4]庞红卫.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本质与过程分析: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学,2021(11): 82-88.
[5]中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育供给侧”研究课题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供给的主要矛盾和问题[J].教育经济评论,2017,2(04):21-35.
[6]李芒,孙立会.关于电子教科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2014,35(5):100-106.
[7]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39(4): 16-22.
[8]熊才平,丁继红,葛军,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整体推进策略的转移逻辑[J].教育研究,2016(11):40.
[9]林晓凡,胡钦太,周玮,等.信息化何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纵向追踪数据下基于广东省的大样本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7):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