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2023-07-31朱超云金初冬何杨勇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时代

○朱超云 金初冬 何杨勇

工匠精神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工匠精神的内涵被继承和发展,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以多种方式对工匠精神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并深刻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这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深入理解和重新认识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新时代需要对工匠精神的优秀品质有所传承,更需要对工匠精神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变化

根据唯物史观的看法,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工匠精神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传统的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应当有所传承,也需要有所创新和变化。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更有“中国特色”

历史和环境的变迁给工匠精神带来了本土化、时代化的源泉。各国的工匠精神都是在原有的制度上产生的,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宗教信仰、制度决策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有学者认为,德国的工匠早期是通过新教的形式,以实现自我救赎,将日常世俗劳动视为上天赋予人们个人道德活动的最高形式[2]。这是对德国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崇尚。日本的工匠精神其实质不仅仅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将它具体化、技艺化,达到修炼人生、磨砺心性的目的[3]。这是对日本工匠精神坚韧不拔、专注于心的崇尚。美国的工匠精神主要关键点在于总是能够在无法预知结果和那些“破坏性行为”中探索、创造新的事物[4]。这是对美国工匠精神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评价。中国的工匠精神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印迹,从《尚书》强调的“唯精唯一”,到墨翟、鲁班等一些能工巧匠所追求的卓越品质,到像景德镇瓷器、汝瓷之类近乎完美的工艺品,等等,无不体现了我国的工匠精神,这些也都展现了时代的印迹[5]。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样也孕育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有着浓浓的本土气息和中国特质。

第一是崇尚自然。中国古人讲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庄子》用“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循、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做事就会“游刃有余”。通过“鲁侯养鸟”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依顺自然事物的天性,违背事物的自然天性,很可能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中国古人信仰的尊重自然和西方国家信奉征服自然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新时代,尊重自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的小国寡民的状态,而是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对大自然要心怀敬畏。

第二是和而不同。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的环境、风俗差别很大,工匠技艺和精神也有所差别。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差异的和谐给工匠精神带来了多元化的融合。新时代,工匠精神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中华大地,而是要促进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在保持自己独特性的同时,也不盲目排斥外来文明和技术,推进民族和地区的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是道技并重。中国古代虽然也强调“道技并重”,并且也有类似“都江堰”这样不少“道技并重”事例。但因为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重道轻技”的思想始终占主流地位。《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但是“道”和“技”的结合,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力量源泉,“道”固然重要,“技”更是不可忽视。一个人的职业和他的专业水平是道技并重的基础,一个人的劳心和劳力是道技并重的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操作是道技合一的表达,一个人的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是道技并重的升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得“道”的同时,也愈来愈重视“技”的水平和能力。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具平等性

新时代的“工匠”首先是职业平等。在新时代,不同的职业领域都可以有“工匠”,不同职业领域的工匠有同等的地位,都值得尊重。第二是机会的平等。从分配制度来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一项制度,这个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具激励性的基础。以前的平均分配、按生产资料分配、按资本分配等历史分配方式都无法激励人们对工匠精神的主动性追求,只能满足人们对于基本生存的需要。只有多劳多得的方式,才能促进工匠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的特征。从薪酬制度来看,为社会的贡献度是衡量“工匠”薪酬的重要指标,而学历、文凭等一些功利性的标准往往被弱化。如果一个技术工匠能完成的任务是一个高学历者完成不了或者不愿意去完成的任务,那么“工匠”的薪酬理应远远高于高学历者,这也是新时代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第三是师徒的平等。从培养制度来看,古代的“拜师学艺”“传道授业”等师徒之间有着不平等性,有些“工匠”的“传内不传外”“祖传秘方”等对外来人存在着一定的歧视。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正是突破了师徒的不平等,性别的不平等,符合现在开放共享的社会治国理念,让工匠精神在不断的碰撞中革新。第四是男女平等。在古代虽然有若干职业领域,妇女工匠们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寥寥无几。在古代社会,男女极端不平等,宣扬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主外女主内”“传男不传女”等不平等的观点,严重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和女性工匠的产生。

(三)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具创新性

孟子在论述仁政的重要性时说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6]孟子的观点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工匠都是要按规矩做事,否则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我国古代,大多数的“工匠”一生一直重复只做一类器物或只从事一项独立的工作内容,周而复始,精益求精,虽然有创新,但是因为制度和社会观念的束缚,很少会被人提及和重视。所以受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古代“工匠”有些会存在“述而不作”的状态。但是,在新时代,产品的更新变革速度剧增,产品的周期缩短,一直墨守成规并不利于产品的更新迭代和企业的转型发展,这就需要“工匠”的创新精神。

创新性首先体现在对失败的包容和对试错的允许。传统的“工匠”受剥削和压迫,严重影响“工匠”的身心健康,对“工匠”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摧残。而新时代的“工匠”允许试错,提倡创新,不断开拓思维和实践探索才能成为优秀的“工匠”。其次,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明显增强。新时代的“工匠”守正创新,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更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提升“工匠”的核心技术技能水平。最后,体现在关乎大众的根本利益。从宏观来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关注生态环境,关注人们的个性化追求,关乎整个社会的利益。

学者付守永提到了“新工匠精神”新在哪里?答案是新在“思维”上。他指出,工匠也不再是只会做重复性机械工作的人,而应该是创新产品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工作者[7]。李宏伟等学者认为,工匠的“造物”能力和技艺不仅是衡量和决定工匠水平高低的先决因素,也是工匠智慧和灵感的集中体现,创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8]。数字化技术转型升级的不断加速,已经彻底影响了新时代的劳动力市场,自动化取代了部分劳动力,传统的工匠精神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对工匠的能力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适应变化的社会,敢于创新,追求卓越。当今社会,工匠精神更突出了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企业家、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到,30 年前靠成本和规模优势竞争的大企业会逐渐消失。具有工业设计、产品定义能力、人格化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会成为未来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最重要的驱动力,这些中小型企业就是“新工匠”。中国未来的制造是属于那些掌握新的技艺,拥有新的审美,还用新的连接方式连接了匠人和消费者的中小型企业[9]。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的品质是越来越值得重视的标准。所以,追求卓越的品质是工匠精神越来越关注的侧重点,也是衡量一家企业是否优秀、能否长存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推动产品升级、新事物萌生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精神旨归。

(四)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具人民性

现在的“工匠”不仅仅要体现个人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2016 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工匠精神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使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富有浓浓的政治本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时代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一致的作用。新时代工匠精神摒弃了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完全代表着劳动者的利益,维护大众的权益。第二,新时代工匠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一致。“工匠”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育的过程中,强调对劳动者人格的尊重,强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一。第三,新时代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充分体现了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担当,“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本源和内涵,扎根于一个职业、一份事业的操守。从以上诸方面的作用来看,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思想引领上富有先进性的理念,在职业道德和修养上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感受到浓郁的历史积淀。

(五)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具科学性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科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传统的“工匠”以经验为基础,凭经验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比如机械制图在手工绘制时期,只有一些老师傅才能做到尽可能少的误差。但是在机器电脑制图的今天,还要掌握现代化技术,运用科学方法,才能绘制出高精图纸。科技性在工匠精神中从无到有,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更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才能获取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第二,现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是一个企业生存的载体,因此产品的创新也成了一家企业生存和长久不衰的重要依据,新时代的“工匠”们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迭代更新,他们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技术对新时代“工匠”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学科之间、“工匠”之间都需要交流和沟通,形成了开放共享的模式,传统“工匠”的“祖传秘方”式的传授方式已经完全被取代。第四,注重团队的合作,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更强调团队的协作和技术的互补,提升团队的知识总量,达到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目标。

曾有学者大胆预测:在手工和认知的过程中,智能软件的发展和机器的不断升级,对中低技能型工作人员产生巨大的威胁。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分析来看,程序化程度比较高水平的中等收入职业就业人数在不断下降,但是一些程序化程度比较低水平的高收入和低收入职业就业人数却在不断上升[10]。时代的发展,数字科技的进步,新事物的萌生,必然会替代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在带来进步和革新的同时,也给部分传统行业和职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工匠精神虽然由手工业和制造业而来,但是在时代的巨浪中,在任何行业的进步中,都能体现出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地位。传统行业需要工匠精神,服务行业也需要工匠精神,智能行业更需要工匠精神。

二、职业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1]这是将工匠精神赋予了职业教育更高的要求、更特殊的时代意义。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时代工匠精神就需要在不断发展的数字经济浪潮中,乘风破浪,开辟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有企业认为,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要一批能工巧匠深度参与其中。而这些能工巧匠从哪里来?只有职业教育来担当。因此,新时代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充分融入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要。

第一,强化制度建设,适应新时代的改革与发展。学者蔡秀玲等指出,德国的工匠精神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传承,是因为德国所奉行的经济模式是由米勒—阿尔马克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得益于有效的竞争秩序和独到的企业制度。同样,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被称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突出地表现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的实施,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决策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和诱导,并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日本式企业制度、系列化的企业关系以及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方式[12]。因此,职业教育也需要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教育制度、教育规范、教育方法。职业教育要强化制度的引领作用,解决工匠精神与制度建设的问题,用制度来引导工匠精神的形成、培养和与社会、企业的融合。

第二,打破陈旧传统的观念,提升“工匠”的社会认同。从之前的中高考制度和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教育的分数线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在观念上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不高;二是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工资待遇不高;三是职业教育的学历存在“天花板”。2022 年4 月,国家修订的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法》的修订着力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基本可以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工匠”作为职业教育的产物,其地位将大幅度提升,从而改变人们对于就业的观念,让更多的人努力成为一名“工匠”,让工匠精神世代传承并发扬光大。同时,也可以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除了学校以外,让企业和社会共同评价职业教育的过程和成果。

第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引领时代发展的浪潮。开拓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之一[13]。职业教育学生特点突出,性格鲜明,奇思妙想多,探索意识强,创新热情高,所以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职业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引导学生的兴趣取向,要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能引领时代发展浪潮的“弄潮儿”,推动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第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夯实理论基础。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首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思想引领。同时,摒弃“唯文凭论”“唯操作论”“唯经验论”等片面的评价方式,学技术先学做人,要培养既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观念,又有有扎实的理论文化修养、有高超实践操控水平的大国工匠。

第五,提倡共享发展的理念,加强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共享发展的理念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均衡化发展以及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合作共享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推动力。一粒石无以筑高楼,一滴水无以成江海,一个人只有在团队中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职业教育要注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树立合作观、整体观、大局观,把团队协作、资源共建、信息共享、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作为发展的主旋律,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深入挖掘团队协作所带来的的优势,加强跨学科、跨行业和跨区域的合作,培养越来越多的新时代工匠。正如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职业教育须不断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使培养大国工匠真正成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最亮丽的名片。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时代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