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2023-07-30林芳斌钱丹杜艳华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依从性

林芳斌 钱丹 杜艳华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因为肢体功能、语言表达能力等功能受限,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及工作,对患者的身心均构成严重影响[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在以每年8.5%的速度递增,如今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民死亡因素的第一位[2]。由于患者在初次发病后,迫切希望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但因缺少系统训练管理,脑卒中康复知识欠缺、负面情绪增多等原因,会导致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3]。脑卒偏瘫患者由于自身肢体运动功能偏低,并不利于预后,因此,寻找可以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的康复护理模式十分有必要[4]。促进患者的认知能力恢复、提升精神状态是每个医护人员诊治的目标。现如今针对该类患者护理方式主要以康复护理为主,但患者因为长期卧床制动,身心的情绪都得不到良好的释放,导致多数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差,这对康复护理提出了挑战[5]。本文提出的康复护理路径主要是指依靠图表形式,有计划、有规划及有预见性地将不间断的、可持续性地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有效规避了常规护理中的不足,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对患者康复效果理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44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选择2020 年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45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条件:①入选患者符合脑卒中诊断治疗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6],同时进行头脑CT 或核磁确诊;②能够按照医嘱完成康复干预且生命体征平稳;③存在运动功能肢体障碍。排除条件:①既往有脑血栓疾病;②存在硬膜下出血、硬膜外出血、血栓有动脉瘤急性、凝血功能障碍、腔隙性脑梗死者;③存在影响功能恢复的其他神经肌肉疾病者;④呼吸功能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者;⑤合并血管性痴呆者;⑥恶性肿瘤者;认知功能障碍、失语或中途退出者。对照组男26 例,女18 例;年龄56~78 岁,平均67.49±4.19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27 例,高中及以上10 例,大学及以上7 例;疾病类型:缺血型31 例,出血型13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54~77 岁,平均67.37±4.24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23 例,高中及以上14 例,大学及以上8 例;疾病类型:缺血型39 例、出血型6 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清楚及同意参加本次研究项目,已签署知情同意文件。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批准号:ZJGYYLL-2021-06-LW001)。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详细护理措施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详细护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1)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量表[7]:评估两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量表(Questionnaire of Exercise Adherence,EAQ):由林蓓蕾等编制,该量表包括身体锻炼依从(8 个条目)、锻炼监测依从(3 个条目)、主动寻求建议依从(3 个条目)共3 个维度,14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 ~4 级评分,按照“根本做不到”“偶尔做得到”“基本做得到”“完全做得到”分别赋值1 ~4 分,量表总分56 分。根据量表得分计算依从指数,依从指数=(依从性得分/56)×100。依从指数越高,表明调查对象的康复锻炼依从水平越高。从指数>75 分为高水平,50 ~75 分为中等水平,<50 分为低水平。既往研究显示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0。

(2)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FMA)[8]采用该量表对患者肢体能力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Cronbach’sα为 0.927。分数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佳。

(3)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9](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 采用该量表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 个月,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测评后包含49 个条目,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总分在49-245分,Cronbach’sα为 0.887。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高。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进行t检验或t’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FMA 评分比较(分)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锻炼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评分比较(分)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康复护理路径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锻炼依从性

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最大程度改善疾病对肢体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10]。康复训练可加快患者同侧大脑侧支循环的组建,促进病灶周边组织重组,继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临床中提出的康复护理路径是指面对某种疾病来制订出针对性的监测、治疗、康复及护理方式,从而有序地完成护理,提高患者康复效率,使得患者获得较好的医疗护理服务[11]。观察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护理路径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及锻炼依从性均有所升高。究其原因可能为路径护理中的多人训练促进了交流,提高了小组之间的比赛积极性,成为患者快速康复的动力,进而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能力。为此小组资源管理模式的护理训练可以增加环境的复杂性,为患者提供视觉、躯体、认知及空间等方面的刺激,以此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护理人员根据在路径中按照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轻重、性格特点及病情变化等制订出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再按照康复路径对患者落实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改善常规护理训练方式,使患者从病情稳定后的第3 天直到出院期间,均可以得到护理人员规范具体的康复训练护理[12]。护理人员按照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分别给予心理疏导,通过拉近患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让患者清晰康复训练对预后改善的益处,进而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并定期按照护理人员制订的路径安排,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13]。

3.2 康复护理路径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与康复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康复训练,有效促进了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语言交流,提高了患者之间比较的积极性,成为患者快速康复的动力,进而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14-15]。有研究表示,脑卒中患者长时间独处,不喜欢社交,缺少自我调节情绪的意识,会阻止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脑卒中形成偏瘫患者往往存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言语功能等障碍,是导致患者出现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观察组提出的护理对策可利于患者与他人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肢体功能运动和对疾病认知的恢复[16-17]。说明康复护理路径不仅可以增加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为患者提供躯体、认知及空间等方面的刺激性,以此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在接受训练当中,通过不断的肢体恢复与患者之间的交流、相互鼓励等来提高自信心,逐渐形成正确的应对态度,减少负面情绪对训练的错误认知,利于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18]。康复路径护理是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对临床干预措施调整后的一种康复护理模式,重点在于对患者实施肢体训练有针对性、重复性的锻炼,并通过反复评估患者恢复情况来逐渐加大患者的训练内容及强度,让患者克服肢体及思维上的“习得性废用”,进而达到良好的改善效果[19-20]。与常规护理对比,观察组采取的针对性改良康复护理患者整体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良好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有一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康复护理路径,可提升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评分,预后效果理想。由于本次研究受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后需加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依从性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