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阈下“二十四节气”新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3-07-30徐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五育融合校本课程

徐瑛

【摘 要】五育融合视阈下“二十四节气”新美育校本课程基于美育新诉求、学校办学特色的一贯追求、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策,根据学段特点分设低年级“二十四节气”阅读课程、中高年级“二十四节气”项目式学习课程和节气奖励性课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多媒介宣传,保障节气校本课程的高效实施,为每一个学生寻找五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培育识、写、育、美合一的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学生。

【关键词】五育融合 新美育 二十四节气 校本课程

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以美育为切入点,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五育”的相互融通、相互渗透、相互滋养,推进“五育”融合并进,落实“以美树德、以美增智、以美健体、以美崇劳”的全面育人目标,创设充满活力、学科融合、开放高效的学校新美育课程。本文以“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开发为例,具体阐述五育融合视阈下新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课程提出:让课程育人

(一)基于时代对美育新的诉求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对美育有了新的诉求,学校思考通往“全面育人”的最佳路径,开发出五育融合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以节气为美育的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等各环节,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夯实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基于学校办学特色的一贯追求

世茂实验小学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品牌的成功打造、工作坊课程的有效实践、融美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使全校师生充分领悟到艺术之美、课程之美,感受到艺术启智、艺术育人的魅力。五育融合视阈下“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提出,既是前期教学研究的有序拓展,又回应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贯追求。

(三)基于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国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是历经千年的文化经典。二十四节气内容丰富,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富有生机的文化宝藏。“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识、写、育、美合一的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学生。

二、课程内容:让意义建构

(一)低年级“二十四节气”阅读课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和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是有情、有景、有境的真实生活经验。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符合其年龄特征的学习内容。学校以语文为出发点,深挖节气文化的语文要素,找到与之契合的学习点,再联结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由此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此课程集人文性、实践性、地域性为一体,让学生亲近母语,浸润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校本教材以节气为划分点,分设24课。每课分为三个部分,“走进节气” “诗话节气” “我与节气”。(见表1)

1.走进节气

这个板块主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节气知识,包括太阳高度变化、气温变化、季节转变、农作物成熟与收成情况。比如“走进节气”板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让学生记录某个节气中三天的天气、温度变化。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刻度表上标好温度,并且要学会看温度计。这一系列的学习,有数学刻度表的内容,也涉及气象观测的科学知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刻了解了节气的内涵。

2.诗话节气

(1)诵古诗

每个节气都流传着不少具有节气特色的古诗,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清明》中,蒙蒙细雨,丝丝忧伤;《山居夏日》中,满架蔷薇,芬芳扑鼻;《咏梅》中,蜡梅傲放,凌寒独立。用艺术的方式,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在不同时节带给人们的欣喜与宁静。

(2)知农谚

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语言简单流畅,内容丰富,还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每一节气,教师教学一条有价值的农谚,选取其中两个生字进行教学,将识字、写字的内容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更能体会到前人无穷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3.我与节气

“我与节气”板块,教师让学生通过欣赏、品尝、体验这三个环节,在生活实践中真切地感受节气文化与自然的变化。

(1)欣赏四时美景

二十四节气里,鸟兽的迁徙蛰藏、草木的荣华凋零、雨露霜雪的四时变化都得以反映。因此,学校利用“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让学生回归自然,看花开花落,听虫嘶鸟鸣,得到真实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熏陶。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大自然的美,提升了欣赏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了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体验劳动生活

节气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劳动创造的机会。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比如,在清明节气,开展“种瓜点豆”的农事活动,让学生尝试在家播种。到了立夏时节,学生所种的瓜已经爬藤,需要給农作物除草、施肥。在这一系列的农事体验活动中,学生享受到了耕种的乐趣,培养了良好的劳动品质,也体会到优秀的中华农耕文化。

最后,根据每个节气的活动安排,设计“我的观察日记”“我的美食体验”“我的劳动体验”等语文实践活动。

(二)中高年级“二十四节气”项目式学习课程

项目式学习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项目,互教互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基于低年级学生对节气知识的了解,学校在中高年级开设项目式学习课程,以富有美育价值的节气文化为内容,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进行整体设计、组织和实施,形成了五育融合的项目化学习课程。

从每个季节中挑选有代表性的四个节气:春——清明,夏——立夏,秋——秋分,冬——冬至,围绕节气中產生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项目,再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把子任务涉及的知识点、技能操作分设到各个学科,最后,进行成果展示。展示的方式因项目活动的内容而异,由组织者和组员共同讨论决定。“立夏节气”项目式学习“蛋有N种可能吗”的课程大纲见表2。

(三)全校节气奖励性课程

奖励性课程是选取节气相关的有价值的手工劳动、农事体验为课程内容,作为对学生践行一些先进行为或取得一定成果的鼓励。学生通过制作美食、研学访问、摄影、绘画等一系列活动,丰富了生活体验,提高了审美情趣,有效培养了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一、二年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手工制作,例如立春做春卷、清明做青团等活动;三、四年级的课程主要是农事体验活动,例如清明种瓜点豆、秋分忙收稻;五、六年级的课程主要是研学活动,例如参观气象站、天文馆等。

三、课程实践:让美创生

(一)课程养育

低年级“二十四节气”阅读课程,以年为周期来开展。利用每两周一次的语文阅读课,保证了节气课程的完整性、顺序性。每两周开展1个课时的教学,课后开展节气相关实践活动,得于课堂,用于课外。中高年级一学期开设两次节气项目式学习,两周时间内,完成“确定概念—项目实践—成果展示—设计评价”的完整过程。

无论是哪个类型的节气课程,都融通了语文、美术、劳动、科学等多个学科。以语文主干,打破学科边界,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二)环境熏陶

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长远的意义。把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性和暗示性。在校园内部选取长廊或展板,进行节气文化知识的宣传以及节气活动的展示。教室中,开辟节气文化角,一周一期,一期一题,种植、饲养、体验、展览等活动交叉进行,节气文化已无声地浸润在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

(三)多媒介宣传

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沟通较少,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新媒体、网络在线教育等网络文化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节气文化教育发展带来了更多生机。校园电视台为节气文化的宣传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两周一次的全校性节气文化宣传与学习,促使学生课后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学校公众号和网站,进行节气文化的输出,可以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节气活动,提高他们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度,打造多方位传统文化教育生态圈。

“二十四节气”课程,融合学科内容,让学生与自然紧密相连,唤醒学生血液中代代相传的文化印记,让学生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耕时代,带领学生走向中华文明柔软、温和的深处,学习如何对待生命、对待自然。

【参考文献】

田昕.致力于跨学科的课后服务新样态——以北京地域节令文化课程开发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2(26).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五育融合校本课程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