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

2023-07-29胡诗睿

艺术大观 2023年20期
关键词:形象意象艺术

胡诗睿

摘 要:我们对于中西方绘画的研究由来已久,成果斐然。本文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来研究西方绘画,探索中西方绘画发展的方向、脉络及轨迹,重点研究在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下的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共性与差异。笔者主要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术语“形象”与“意象”来概括绘画的思维与艺术表现形式,诸如:中国传统绘画对“形象与意象”的表述与表达;西方绘画从“尽其精微”转变为“以形达意”;分析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诸代表画家作品与绘画特色来论证西方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形象;意象;艺术;共性与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0-00-03

绘画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给人的精神带来极大的愉悦,其对推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交流与延续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绘画艺术体现出不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同时,不同生态环境影响绘画的发展,影响艺术家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追求。纵观中西方绘画发展历程,画家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绘画创作所涉及的绘画风格与观念,艺术形象与思想丰富多彩。起初,由于中西方艺术生态环境的不同,画家在各自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等艺术观念影响下,对“形象”与“意象”等一些艺术概念的理解分析不尽相同,艺术追求各有偏好,使得绘画表现形式有着派别之分,如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等。对于如何选择认识和反映事物的角度而言,艺术家无论是从客观或主观、物象或心象、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去考虑和反映问题,都是由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所决定,是由画家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所决定。虽然中西方绘画创作中对于“意象”与“形象”这两大绘画元素在认知与表达上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它们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中西方绘画对于绘画的起源与创作过程都有共同的认知,任何绘画创作的形式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没有“形象”本源就不可能有意象的主体,郑板桥“画竹三部曲”和张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学观都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所以,这些观点是建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理论基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引子《易经·系辞》),认为绘画应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善于寻求“形”发生发展的道理而不在乎对“形”的物理状态进行研究,正如“文以载道、道之载体”之说,认为艺术形象与形式是反映画家思想情感与人文观念的载体,绘画本身只是承载道理的工具而已,看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影响深远。“‘意象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使用的术语,但是,近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理论也在使用这一概念”[1]。我们之所以用中国古典哲学和艺术视角来分析和研究西方现代绘画,这样能对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主义绘画发展有着整体的认知,同时找出人类艺术本能、主体性与独立性,研究中西方文化需求和艺术发展的关系。

绘画艺术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中西方在造型艺术方面都有一套完备的、系统的适合于社会需求与认知的思想理论体系,中西方绘画艺术由于受到各区域诸多因素影响,诸如政治、哲学与科学,知识架构和社会结构等都制约着绘画发展的方向,人们的审美观、价值取向、绘画创作思想及艺术追求都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民族性、社会性特点,中西方绘画艺术在适合社会发展与需求的道路上运行。

一、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的“形”与“意”表述和表达

首先,从中国美术发展史来看,古今画家都把“形而上”奉若艺术思想的圭臬,把“以形写意”的绘画创作理念作为传统绘画发展的基石。自古至今,我国历代绘画艺术家都不拘泥于形迹,不拘泥于法理,不求形似而求其神韵,如南朝画家注重表现人物的风姿、风采、风神等物象以外的精神世界,顾恺之强调艺术形象需做到“传神写照”,明代画家徐渭的绘画达到“舍形而悦影”“不求形似而求生韵”的境界[2],苏东坡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词中说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3]他认为绘畫不能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自己的创作要求或者是评价标准,在思想观念上,他认为画家不应以客观描述自然形态为目的,应把追求“形而上”之本源作为目标。绘画理论家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提出绘画“畅神观”,“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4]宗炳认为,画家在追求“形而上”物之本源,自然之美意给游者带来欢愉,画家对“万趣”应于目而会于心,用画笔巧妙地表现出来,则观画时“日亦同应,心亦俱会”,[2]绘画意象给人的精神带来审美愉悦。绘画是一种载体和工具,它承载了画家追求任性放达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神,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二、西方绘画从“尽其精微”转变为“以形达意”

从西方绘画历史了解,19世纪中叶之前西方绘画一直注重写实,强调尊重自然,以模拟自然为宗旨,在思想、艺术追求和表现形式上注重物体形的准确性,物体内、外结构合理性,绘画注重理性与科学性,达·芬奇认为,画家要忠于自然,“绘画要像镜子一样反映自然”[2],从古希腊艺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一直强调客观再现,绘画的思想观念、艺术形象、内容题材与表现形式都要受到政治、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观念等各方面制约,画家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随着科技与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审美观念、表现形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促使西方绘画思想和形式走向多样化,很多艺术家认为客观自然不再是绘画描述的唯一对象,写实绘画不再是人们表现与表达的唯一方式。

20世纪现代美术绘画思想、观念与形式已表现出独立性,艺术家不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可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后印象派画家注重主观表现,强调内心感受,这些改变已背离了传统写实主义绘画逻辑。在后印象派阶段,从梵高、雷东、塞尚、高更和劳特雷克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在创作时对“形”理解与表现已经摆脱了现实主义思维定式的束缚,画面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受,绘画少了理性与严谨,多了感性与活泼,画家创作不再是被动、机械地叙述与之无关的故事,而是把绘画作为承载画家思想情感的载体和释放自我的工具,这正应景了中国哲学“文以载道”之说与“形而上”的艺术表现,米歇尔·瑟夫在《克瑙尔抽象绘画词典》中提道:“绘画不在于表现,而在于形式、表情和构图”[5],这种状态已与中国传统绘画思想接近,“不求形似而求意”同样也是现代主义画家在绘画中的主观追求,因此,可以说中西方绘画理念和表达日趋相近,有殊途同归之感。

三、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状态分析

20世纪初,西方绘画兴起“反传统”的艺术思潮,在此影响下造就了很多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艺术流派,早期的现代派思想观念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或者是因畏惧现实从而走向“纯艺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成立了回避“形而下”追求“形而上”的“形而上画派”(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奇里柯),公开主张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作为指导理论的“超现实主义”,抛去客观物象,强调抒发情绪的抽象派,进一步把艺术引向脱离现实,走向虚幻的境界。[6]如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抽象主义、极少主义与达达主义等,这些艺术观念的变革和形式的创新,使得西方绘画走向了快车道,开启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前奏,这也是西方绘画发展的必然。

1.崇尚主观自由的塞尚。塞尚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创始人,他的艺术思想是自由开放的,注重创新,他认为传统绘画理念和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不须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6],“绘画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塞尚)[7]他把绘画形象用几何体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绘画形象都是点、线、面的组合,艺术形象在造型和色彩上都进行了归纳重构,画家把现实物象的客观感受升华到“形之上”的高度,寻求现实物象的本源,表现物象朴实无华的本质,否定写实绘画原理,主观能动地赋予形象新的面貌,“固定的美学规律是不存在的……一切我的自由的幻想的画幅,产生在没有任何范本或模特时,也没有定型的表象时”(诺尔德)。[6]《苹果与橘子》是塞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画面的造型、构图和色彩看,主观创造取代了客观描摹,如苹果、橘子、果盘和台布的造型已不像实物那样严谨规范,更显得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趣味感,主观色彩的介入,使得画面色调更趋和谐,近于平面化的塑造,放弃了客观的透视原理,画面给人以厚重感、装饰意味。他的绘画风格个性鲜明,画家赵无极认为:“赛尚的立体符号学与中国画写意笔法中的皴、擦、点、染一样,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和符号性。”

2.“激情似火”的梵高。后印象派杰出画家梵高,在现实生活中他存在不幸和压抑,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充满阳光、激情和希望的。梵高的作品“以形写神”,通过他那炫动的笔触和明亮洁净的色彩,带给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他把自己的灵魂用画笔写在画布上,让人们看到其苍白的外表中有一颗火热的心,梵高说过:“在我的眼睛里真正的画家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画的那些东西,不是照它们的样子……而是照他们感觉的那样。”[6]《向日葵》是梵高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向日葵”法语的意思是“落在地上太阳”,“向日葵”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生命与生活、激情与热情等。《向日葵》画面形式趋于平面,富有装饰感,明快而亮丽的黄色给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每个向日葵的花朵像极了太阳的造型,有力旋动的线条表现出的花瓣与枝叶,象征着画家倔强的个性和强劲的艺术生命力,画家用他的画笔燃烧自己的生命,把他的意象用作品表达出来,撰写出生命之花、艺术之花、灵魂之华。

3.表现主义的先驱和探索者蒙克。从他的作品《呐喊》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蒙克对现实生活苦难的强烈情感反应。蒙克的亲人在其童年时期相继病逝,亲人的离去给蒙克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形成了消极悲观的人格,他的作品都呈现出哀怨与悲悯的情绪格调,如《病室里的死亡》《在灵床前》《病孩》等,《呐喊》是蒙克和朋友的一次外出散步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作品,画家把自我情愫注入画面,用情绪性的绘画语言进行创作,画面像梦境一样,让人有一种梦幻怪诞、诡异压抑、惊悚恐怖的感受。整个画面呈大的对角线构图,蒙克和朋友的身影渐渐远去,近处的主要人物形象面容苍白虚幻,身穿黑衣的身体随风飘动,像游魂一样在向世人呼叫。蓝幽幽而弯曲的河流,橙红色的天空,给人压抑感。“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的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缩减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8]画中人的呐喊就是蒙克人格的反映,体现出画家悲天悯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立体主义绘画先驱毕加索。毕加索在绘画上善于摸索和创新,他的艺术生涯主要经历了八各阶段,各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毕加索十分崇尚东方艺术,他对东方绘画的创作思想和观念十分认同。他非常喜欢齐白石的作品,并临摹了很多。中国绘画一向讲究意境,齐白石用中国传统绘画水墨写意表现一花一草、一鱼一虾,生机盎然,栩栩如生,能让人顿觉身临其境,能嗅到花香、鱼腥,使人们陶醉在艺术品给予我们的幻觉中。《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6年)的代表作,全画以分解重构手法展现开来,画面没有写实绘画中所制造的三维透视假象,没有形体的虚实空间变化,没有色彩,画面中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形体拼接,画面具有平面化、符号化,画面没有写实绘画构图形式,如没有全景式、片段式,只是进行物象局部的剪切、拼贴、重组等平面抽成形式,这种极具感染力的绘画效果将人们带到了残酷的战争场景,画家用新的艺术视角和绘画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与憎恨,该作品用象征性与隐喻性的手法进行表述,这种象征是画家主观意象的流露,以“以形写意”的表达形式,使艺术家的情感感染着观者,并与观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重重敲击着欣赏者的心弦。

四、结束语

艺术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社会需求才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动力,由于中西方各有所求,出现了满足物质需求的西方写实绘画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中西方绘画摸索了几千年,都有各自的思想体系和发展规律,西方传统绘画受到各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观的限制[9],绘画注重写实,而中国传统绘画始终都是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并极力推崇“形而上”的绘画创作观,始终把“以形写神,传神写照”“以形写意”作为绘画创作的立足点,所以,中国传统绘画是“纯艺术”,是“为艺术而艺术”绘画。20世纪西方绘画才摆脱了写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制约,开创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新天地,畫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想去创作,用绘画作为画家思想情感表述的载体,展现艺术家的才情,传达社会信息,让世人读懂画家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这个时期的绘画才真正地体现出其独立性与画家创作的自主性,抓住艺术的本能。中西方绘画在20世纪相遇,虽然画种不同,风格各异,但绘画思想观念日趋相近,正所谓:“殊途同归,各有千秋,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求变革与创新贯穿了整个中西方绘画发展史,殊途同归是人类绘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编写组.中国美术史及作品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精品普及读本谈诗论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

[4]冯晓林著.历代画论经典导读学术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米歇尔.瑟夫.克瑙尔抽象绘画词典[M].王昭仁,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6]邵大箴.苦闷·思考·探索——读《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杂记[J].读书,1982(01):63-71.

[7]《外国美术史及作品欣赏》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8]刘凯健.无名的恐惧——蒙克《呐喊》赏析[J].大众文艺,2011(07):133.

[9]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形象意象艺术
抚远意象等
纸的艺术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简述中国戏剧语言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