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2023-07-29黄文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新文科

黄文

摘要: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教学,成为未来教学发展趋势,尤其是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向新阶段。针对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改革策略,以期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探索创新,适应新文科“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发展性”的特点,实现丰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复合型文科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013-04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TEAM教育理念下湖湘非遗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2-1083;2021年度湘南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宋代郴州流寓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21XJ37;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湘教通[2021]218号No.746);湘南学院“十四五”特色培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成果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将面授学习(Face-to-face Learning)与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相融合,采用“互联网+教育”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模式。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标志着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需要运用信息化和现代化手段,打破传统学科的固定划分模式,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科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实现综合育人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高校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补足传统教学模式的短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一、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

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目标定位,有助于结合国家新文科建设特征,立足新时代,应对新变化,聚焦新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升级改造。

1.提高战略性

新文科建设提出“战略性”要求,这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具备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拥有国际话语权,成为这门课程需承担的重要任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学底蕴与精神内涵,汉语言文学、教育学、新闻学、秘书学等众多文科专业均从这门课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同时以古代文学为基础的大学语文课程也成为高校理工农医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传播,按照不同历史分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介绍,以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要利用线上资源,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相关视频、音频、图书等资料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循序渐进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永恒魅力和深厚底蕴,培养家国情怀。

2.增强创新性

新文科建设强调“创新性”,强调从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寻求突破,探索多维度创新性教学方式。一些教师认为学习古代文学需要做的是继承与扬弃,对创新的关注度不高。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仅需要关注文学作品,还需要进行作家作品理论分析,拓展“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地理”“文学与科技”等研究视角,把握中国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混合式教学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中建立学科数据库,实现文理工科之间的资源共享,为解决旧问题提供新思路。同时,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要注重线下课堂的创新性研究,借助田野调查、比较研究、项目式教学等方法,综合运用计量统计、定位查询、空间分布、数据统计、版本比勘等技术,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及成果图谱化、智能化,实现课程创新性发展。

3.推动融合性

新文科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强调打破文科建设固有模式,建立文科与理工科之間的联系,以新技术引入实践活动,培养跨文化人才[2]。现阶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寻求文理工科交叉融合的路径,以提高文科生的综合素养。混合式教学要依托信息技术,为文科与理工科融合提供便利条件。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数据库的应用,以及“文学地理学”“数字人文”“人工智能文学”等研究方向的发掘,为新文科建设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4.注重发展性

新文科建设注重学科“发展性”,强调打破传统学科模式,鼓励多元发展,适应时代需求。人文社科课程需要适应新时代变化,关注传统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高校要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新发展与文科类专业学生成长的契合关系,重新定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培育学生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要求。混合式教学要突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建立科学技术与课程建设之间的深层联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混合式教学模式秉持“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将课程资源、作业、测试、讨论和学生管理融合起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要在各个教学阶段都积极落实新文科“四性”特点,结合网络教学平台的特征、功能开展教学实践,完成课程升级提质。

1.课前准备优质资源

我国的线上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适合混合式教学的平台主要有中国大学MOOC、雨课堂、超星、学堂在线等,教师还可以使用微信、QQ、钉钉直播等APP进行授课。教师可以提前将教学课件及参考书籍等发布到平台上,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有意识地选择以下几种教学资源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堂。

(1)本土特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本土民间文学资源来更新教学内容,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地方文学、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优秀地域文学的兴趣。比如讲解中国古代戏曲时,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地方剧种,新疆有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新疆曲子,西藏有德格戏、昌都戏、门巴戏,湖南有土家族梯玛歌、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瑶族盘王歌,云南有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等,教师可以将当地特色资源融入教学。利用本土特色资源时,教师需要注意协调课本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做到比例合理。

(2)交叉学科资源。中国古代文学是文科传统课程,“文学即人学”,与众多学科都有联系。如文学与考古学、文体学、新闻传播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都会产生联系。新文科建设倡导“交叉融合”,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积极建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有效融合。比如,介绍宋词产生的背景时,教师可以收集《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宋代市民生活之风貌。此外,还可以讲解“勾栏瓦肆”等表演场所的兴起及其为宋词的繁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并从社会学、传播学视角考察词人与歌女之间的互动,分析当时歌女为促进世俗文学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3)课程思政资源。新文科建设中,“新”元素的提炼非常关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需要摒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改革,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落实“三全育人”,贯彻“立德树人”,实现“以文化人”。教师可以将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事迹、作品融入课堂讲解过程。以秦汉文学为例,讲解“中国上古神话”时,教师可以结合神话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境界,学习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学习精卫意志坚决、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人格。

2.課堂应用混合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托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网、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与项目式教学法这四种混合式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提升大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案例库与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是一种“课下学习与课堂复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涉及作品众多,学生可以预先通过案例库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交流,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需先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与开发,汇总成资源库,以方便学生根据案例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对重难点知识进行预习与回顾。以李白的诗歌讲授为例,传统课堂讲解通常以“知人论世”的方式对李白进行介绍,包括生平经历、诗歌分类、艺术特色、产生影响等。但李白诗歌数量众多,文本阅读才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核心。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法结合翻转课堂,将李白的诗歌的相关介绍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学生预先学习并完成自测,再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然后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解答学生的疑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体验式教学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囊括众多文学作品,其教学难点是如何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作家作品的认识,如何准确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征等。为解决上述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即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角色扮演、插入视频、引入音乐、进行访谈、开展辩论等方式,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作品艺术特色和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理解。比如,讲解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演绎剧本,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文本,揣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思想感情。

(3)基于在线课程的游戏化学习。依托网络平台,构建中国古代文学的开放网络资源,主要包括课程介绍、课时安排、知识点、参考文献、典型案例、授课视频、作业展示、问题反馈、师生互动等板块。课程中心网站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重难点知识及作业安排,调取网络案例资源库、讨论及反馈论坛和过程评价互动部分,还方便学生就课程内容进行探讨,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性、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在延展阅读部分,任务只给出目标和要求,不规定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允许学术探讨,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区辨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意识。

(4)基于STEAM的项目式教学法。从传统教学演化而来的“STEAM”教育理念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趋势,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五门学科交叉融合,采用PBL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项目实践是一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其具体流程是项目设计→项目介绍→学生分组→项目立项→项目开展→总结交流→成果展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依托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兴趣,利用教学平台,完成项目探究与实践。教师要将项目完成情况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同一主题展开课件制作比赛,探究最优策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评价学习过程

(1)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混合式教学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利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是一种科学、多元、可操作的学业评价体系[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评价项目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平时成绩占比低且难以量化,这会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判断。线上线下多元化考核机制的分配比例则是平时成绩(线上)占40%,其中考勤占5%、点击量占5%、互动情况占10%、作业占10%、线上测试占10%,期末成绩(线下)占60%。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具科学性和公正性。

(2)利用过程性评价来评价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能够打破线下课堂空间限制,建构多维度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掌握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估。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平时成绩科学计算,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通过智能平台保存学生的课堂扫码答题成绩、课堂讨论、课内实践、课后测试、课后作业及在线点击量等具体数据,为学生、教师和督导提供评价依据。

4.课程拓展注重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去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通过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环节设置,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1)课内实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课内实践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设置实践项目。师范专业主要是培养说课能力,应对标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分配给学生让其进行说课训练,以提升学生制作课件、语言表达、文字处理能力。文秘专业可以通过创设相应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公文写作相融合,让学生撰写公文,并在课内进行点评和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外汉语专业则可以让学生整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的各种翻译版本,并进行比较研究。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设计课内实践项目,为学生指定阅读书目,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可以让学生拍摄以文本研究为主题的微电影,举办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主题的辩论赛等。

(2)课外实践。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组织学生聆听,并完成相应作业。这样,就能让学生接触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拓展学术视野,尤其对准备考研的学生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开展调研活动时可以安排学生参加,让学生通过摄影、录音、写新闻稿等方式,深入了解地域文学、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当前,新文科建设已逐步突破专业局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让学生与理工农医专业学生进行交流合作,通過“互联网+”“挑战杯”“写作大赛”“技能大赛”等赛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教师还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三全育人”。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提质创新的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也已全面启动,这里的“新”指的是“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的主题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影响等方面。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探索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促进文科教育的转型升级。教师应继续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调研,收集学生的意见。在线上平台方面,要继续完善文献资料、教学音视频、测试题目、课程作业等素材;在线下教学方面,要持续改进授课方式,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多开展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实践训练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09):11-13.

[2]刁生虎,高泽伦.交融、综合、创新———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多维重构[J].教学研究,2022(05):57-63.

[3]丁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05):72-76.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Huang Wen

(Xiangna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Chenzhou 423000, China)

Abstract: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utilizes internet technology to achieve digital and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which has become a future trend in teaching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concepts, pushing this teaching mode to a new stage.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t pres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trategies of "before class, during class and after class", hoping to explore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of "strategic, innovative, integrated and developmental",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nriching learning resources, guiding students to learn active learning, and cultivating compound liberal arts talents.

Key words: new liberalarts;ancientChineseliterature;blended; teachingmode;compositehumanitiestalents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新文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新形势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的几点改革
工学类课程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边缘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中项羽形象寻绎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