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件事”到“多件事”: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023-07-29周亮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8期

周亮

【文本解读】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本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情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单元语文要素即为本课学习重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叙述了少年周恩来在奉天读书时的三件事:第一件事“立下读书志向”,第二件事“耳闻‘中华不振”,第三件事“目睹‘中华不振”。单独看,每件事都清楚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整体看,三件事叙述层次巧妙,主题表达鲜明,第一件事呈现立志结果,第二、第三件事交代立志原因,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本课篇幅较长、事件较多、人物丰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篇难文章。其文本结构非常适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此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学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在本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则引导学生从“了解”走向“把握”,从“把握一件事”逐步过渡到“把握多件事”,促使学习进阶。学生虽然在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具备把握多件事的主要内容的能力,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崛、魏、惩、斥”等9个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崛起”“光耀门楣”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作业,依托关键词,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梳理并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少年周恩来并理解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其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借助作业,依托关键词,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梳理并试说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文中社会背景相关的资料。

2.学生准备:读课文,提出难懂的词语或问题。

【教学过程】

一、立足单元整体,导入学习情境

1.阅读单元导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出单元学习主题“感悟家国情怀”。

2.课件出示词典中对“崛起”的解释,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崛起”及课题意思。

【崛起】jué qǐ 〈书〉 动 ①(山峰等)突起:平地上~一座青翠的山峰。②兴起:民族~|经济~|太平军~于广西桂平金田村。

3.齐读课题,结合预习,将课题与文中周恩来的读书志向联系起来,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与周恩来相关的信息。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课文都有鲜明的主题,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单元导语,并结合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使其自然地进入单元整体情境,再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崛起”读懂课题,引出主要人物“周恩来”,让学生结合资料说说人物信息,为理解与体会周恩来的家国情怀以及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做好铺垫。)

二、关联主要人物,梳理事件内容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聚焦文中第一件事,想一想周恩来是什么时候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1)以引读的方式聚焦魏校长与学生的对话,借助课件读准“魏”等字的读音。

(2)借助图片及文字资料,了解“门楣”及其文化意义,进而理解“光耀门楣”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截然不同的回答,理解彼此的读书目的,初步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与远大志向。

2.借助支架,梳理第一件事。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一,展开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一

◎自己读:默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自己写:这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先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再填写在对应的横线上。

第一件事:

学生边读边思考,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梳理学习成果,教师指导概括事件内容。

预设:起因——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读书;经过——同学说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周恩来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果——魏校长表扬了周恩来。

教学要点1:了解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故事,进而关注“主要人物”;围绕“主要人物干什么”,理清楚第一件事。(板书:周恩来、立下读书志向)

教学要点2:要求学生根据板书,结合“主要人物干什么”练说第一件事。

3.迁移经验,梳理文中另外两件事。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二,展开自主学习。

学习提示二

◎自己读: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用上“主要人物干什么”的办法,想一想还写了哪两件事。

◎合作说:选一件事情,同桌或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呈现学生学习成果,组织反馈交流。

預设一:耳闻“中华不振”。(板书)

预设二:目睹“中华不振”。(板书)

(3)巩固方法,自主练说,要求用上“主要人物干什么”的方法把第二、第三件事说得清楚、简要。

(4)小结:抓住“主要人物干什么”,我们理清楚了课文里的三件事。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教学要求。如何达成这一要求呢?本单元语文要素指向“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基于此,本板块主要采用以下策略,展开学习过程:首先,学生联结已有学习经验,尝试自主把握第一件事的内容;其次,学生了解起因、经过、结果,依据“主要人物干什么”梳理出主要事件;最后,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开展合作,尝试把握第二、第三件事的内容。这样,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弄清每件事,为最终达成相关教学要求做好准备。)

三、厘清事件关系,连说主要内容

1.结合事件,思考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预设:立下读书志向是果,听到、看到“中华不振”是因。(板书:果、因)

2.联结教材,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关联语文要素,明确“把握主要内容”的要点。(板书:主要人物、事件)

(2)出示“交流平台”,明确“把多件事连起来”的具体方法。

有的文章写了不止一件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共写了三件事,可以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3.学生尝试“把多件事连起来”,教师指导点评。

(1)呈现评价标准“试着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主练说,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与交流学习成果。

评价要点:一是关注“连什么”,即是否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二是关注“怎么连”,即是否做到“按照课文顺序连”或“依据因果关系连”。

(设计意图: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板块的核心任务。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推进学习活动:一是以“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二是联结语文要素与“交流平台”,明确把握多件事的主要内容的要点与具体方法;三是明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将三件事情连起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达成教学评一致,落实语文要素。)

四、再读人物对话,体会家国情怀

1.回归第一件事,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回应单元人文主题,引导学生重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落实有感情朗读,以帮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志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要求都提示教师阅读与鉴赏是一种学习活动的两个面。只有将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与人文情感的感知、体会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达成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任务。)

【板书设计】

【教学思考】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教学要求。统编教材对此作了序列化的能力訓练安排。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于:一是没有合适的抓手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学习很容易落入能力操练的困境,即“学什么”不够明确,“怎么学”出现偏差。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有效载体。如何从关注内容教学走向立足单元整体视角确立“学什么”和“怎么学”?本课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依据文本特点,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实现育人价值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学习这类文章,应该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必须领着学生好好读文章”“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展现少年周恩来“家国情怀”的具体事件进行品读。如,对于第一件事,从开篇的“初读”到结尾的“回读”,实现了情感认知上的递进。再如,引导学生辨析三件事之间的关系,达成了能力训练与情感体会之间的平衡。可见,本课教学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体会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事件的表达形式中感悟人物形象及文化内涵,使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自然融合,明确“学什么”,从而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共成长,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

二、基于教材序列,在语文要素落实中培育关键能力

关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小学阶段安排了三次针对性训练: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能力训练系列的整体把握,本课以落实语文要素为主线,设计学习活动,从“立足单元整体,导入学习情境”到“关联主要人物,梳理事件内容”,再到“厘清事件关系,连说主要内容”,逐步递进。学生从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尝试运用,明确了“怎么学”,提升了关键能力。

三、锚定学习目标,在学习成果评估中提升学习实效

本篇课文是由多件事组成的。“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梳理并试说课文主要内容”是本课的核心目标。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因此,教师以核心目标为导向,将“试着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主练说,并结合“连什么”“怎么连”两个评价要点,展开学习成果评估,使“教”“学”“评”三者融为一体,促成“学什么”“怎么学”精准落地,从而提高学习实效。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