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科思维导图助力初中数学教学
2023-07-29福建省晋江市阳溪中学杨美纯
■福建省晋江市阳溪中学 杨美纯
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信息整合及信息梳理工具,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用学科思维导图来实现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教师应综合分析思维导图的特征,将其渗透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其成为自身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工具,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感知,从多个方面着手建构知识系统,让学生在横向及纵向的对比中构建完善的知识脉络,帮助其在脑海中勾连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后续的问题解决中加以运用,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巧用学科思维导图,助力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一、学科思维导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助力价值
首先,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网络。教师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串联各个知识体系,保证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有结构、有层次,形成新旧知识的连接,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细致的感悟,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知识网络的横向及纵向对比中,学生能够明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应用时前后联系,触类旁通,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体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其次,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在构建及完善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全面、更系统。学生立足于思维导图,会更系统、深入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实践探究中获得更细致的感悟,根据自己的需要制作思维导图。在制作思维导图时,学生还会对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及梳理,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完善,各项能力及素养得到充分提升。
最后,学科思维导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导图会将各个体系的知识点汇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立足于已有的知识基础,串联新知识的相关内涵,理解知识的基本要义。此外,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知识内容,将相似的知识点罗列在一起,帮助学生获得更细致和全面的认知,使学生在记忆知识时很容易找到记忆点,避免知识混淆,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学科思维导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助力策略
(一)于课前预习环节应用思维导图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而后在课堂上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展开课程学习,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时,应积极地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建立起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导图框架中的知识分支针对性地预习相关内容,从而使课前预习环节效果更好。
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为例,教师应立足于本单元知识,合理地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在预习时全方位把握本单元知识的重难点,而后获得对新知识的全盘感知。因此,教师要先找到本单元相关知识内容的主要分支,如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实践与探索等。再针对这四个分支细化不同的知识节点,继续延展下一级分支。比如,针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定义,所以教师可以细化成定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两个分支。同样的分支方式还可以运用于后面分支的完善中,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
在为学生设计了较为完整的知识思维导图框架之后,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索,让他们结合相关的分支进行细化,从而让预习过程更高效、更完整。比如,在让学生预习“和、差、倍、分问题”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教材,罗列“和、差、倍、分问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一类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读题是十分关键的。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发现,这一类题目主要可以总结为两类:一是倍数关系,通过关键词“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等来体现;二是多少关系,通过关键词“多、少、和、差、不足、剩余”等来体现。
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总结出了这一类题型的关键词,这就为学生后续在课堂上深入探究“增长量”及“现在量”的公式奠定了基础,充分彰显了课前预习的实效性,让学生依托课前思维导图展开更具有针对性的课堂学习,最终实现综合发展。
(二)于课中教学环节应用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教师在借助思维导图实施课程教学时应该彰显灵活性。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点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混淆相关知识点,理不清思路,导致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尝试从多个方面着手实现对思维导图的综合性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夯实数学根基,使学生全方位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引导学生展开更有意义的学习实践及探索。
以华师大版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明确学生学习的主题及任务。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楼梯斜靠在墙壁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对应角的关系,顺势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学习的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已有知识→生成新知”的思维导图,实现学生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其次,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对此,教师可以继续引入“梯子的倾斜程度”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在探究这一情境问题时还可以应用到哪些知识,从而顺势引入“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函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补充完善这一思维导图。如表1 所示。
表1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如“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里面,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等,教师可以继续带领学生完善下一分支“生成新知”这一模块,如表2 所示。
表2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串联所学的其他知识,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尝试将锐角三角函数与其他函数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后续的问题解决中充分认知锐角三角函数的具体应用方向。思维导图如表3 所示。
表3
如上,教师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善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具象认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完整建构,从而保证学生在后续的实践中达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及迁移运用,彰显综合能力,引领其实现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实践。
(三)于课后练习环节应用思维导图
教师应借助思维导图完善课后练习环节,辅助学生完善课后实践探究过程。比如,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习题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题型传授给学生不同的解题方法,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促使其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横向及纵向考量,发展自身的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也能够在解答完一系列问题后使用思维导图总结解题过程,完善解题路径,最终实现长远发展。
以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道比较经典的课后例题,利用思维导图呈现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这样一道例题: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边长BC 的中点,∠AEF=90°,并且EF 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求证:AE=EF。如图1 所示。
图1
这是一道比较经典的证明题,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展开综合分析。比如,题中的三角形比较多,要想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以证明两条边相等。而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罗列解题思路。如表4 所示。
表4
结合具体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解题思路的罗列,让解题方向更明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再出示几道比较典型的证明题,让学生展开课后练习。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尝试构建简单的思维导图,展现解题思路。当学生完成一系列的解题实践后,就可以找出解题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内容,总结出常见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比如,针对这种比较常见的几何证明题,常用的方法及思路为“中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与“中点”相关的题型,并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及完善。如表5 所示。
表5
如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课后练习活动更丰富、更精彩,能够引领学生实现更有意义的课后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利用思维导图创新思维,罗列并总结解题思路,从而让学生的课后实践方向更明朗,解题过程更清晰,综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思维能力,最终实现综合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及手段,积极应用学科思维导图,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对此,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科思维导图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助力价值,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思维导图在课前、课中及课后的综合性应用,让思维导图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学习及实践操作能力,引领学生实现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