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①
2023-07-28赵云霞
赵云霞
(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目前,临床常采用非甾体抗炎药、麦角类制剂等西药治疗偏头痛,西药虽可快速缓解患者头痛症状,但长期服用西药容易引发患者恶心呕吐、胃烧灼感等不良反应,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因此需采用其他方式治疗偏头痛[1]。中医认为,偏头痛多由血瘀、脑失所养所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而通窍活血汤可活血化瘀、通窍活络,与治疗血瘀型偏头痛原则相符。温针灸是中医常用疗法,治疗中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通过刺激患者穴位,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温针灸联合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驻马店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04~2020-08就诊于驻马店市中医院的8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诊断标准:西医符合《神经病学(第8版)》[3]中偏头痛诊断标准;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中血瘀证型,主症:头痛如刺,经久不愈,固定不移;舌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细。(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无用药禁忌证;③无凝血系统疾病;④近1个月内未接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等其他预防偏头痛药物治疗。(2)排除标准: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高血压等其他引发头痛疾病的患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心、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⑤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
观察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21~47岁,平均(33.10±2.48)岁;病程1~4年,平均(2.34±0.62)年;头痛类型:先兆偏头痛13例,慢性偏头痛21例,腹型偏头痛6例。对照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2~46岁,平均(32.83±2.45)岁;病程1~4年,平均(2.37±0.64)年;头痛类型:先兆偏头痛12例,慢性偏头痛22例,腹型偏头痛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头痛类型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参照《神经病学(第7版)》[5]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两组治疗期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声音及光纤刺激。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北京红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172,规格:0.3g/粒)治疗,口服,1粒/次,2次/d;观察组温针灸联合通窍活血汤治疗,通窍活血汤具体药方如下:桃仁15g、当归15g、川芎10g、白芷10g、赤芍10g、红花5g、葱白5g、生姜5g;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各10g,眩晕者加天麻、钩藤各10g,因寒而诱发或加重者加细辛10g、桂枝8g。以水煎服,1剂/d,去渣取汁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温针灸:患者取侧卧位,取风池、丘墟、三阴交、关元,穴位处常规消毒,将毫针刺入各个穴位,采用揉捻补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于针柄处捻裹艾条,点燃加灸,每穴每次2壮,1次 /d。两组均治疗4周。
1.2.2 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症状。将主症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为0、2、4、6分,舌脉不正常1分,正常0分,总分19分,分数越低代表症状越轻。(2)头痛情况:记录两组治疗前4周、治疗后4周内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与伴随症状。(3)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恶心呕吐、精神紧张等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
治疗4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2.2 头痛情况
治疗后4周内,两组头痛发作次数与伴随症状均减少,观察组减少更为显著,两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均缩短,观察组缩短更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头痛情况比较
2.3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40,n(%)]
3 讨论
偏头痛具有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6]。西医治疗偏头痛多以对症止痛为主,不能彻底根治,且应用西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因此需采用其他方式治疗偏头痛[7]。
祖国医学将偏头痛归属于“头痛”“头风”等范畴,多因风邪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致瘀所致,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脑府、闭塞脑脉、神机失畅、络道不通,故治疗应以行气、活血、散瘀为主要原则[8]。通窍活血汤与温针灸均是中医治疗偏头痛的常用疗法,本研究将通窍活血汤与温针灸联合用于偏头痛患者的治疗中,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低,头痛发作次数与伴随症状少于对照组,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通窍活血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可改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与伴随症状,缩短患者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分析原因在于,通窍活血汤中桃仁、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效,可改善瘀血阻络所致头痛症状;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峰,又入血分、下行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可治各种瘀血阻滞病症;白芷辛香温燥,可散风除湿、通窍止痛,善治头痛;赤芍属清热凉血药,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葱白、生姜辛散,具有发散风寒,发汗解表之功效;随症加减中,恶心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可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眩晕者加天麻、钩藤可祛风通络,息风止痉;因寒而诱发或加重者加细辛、桂枝可增强辛温解表之功效,改善患者头痛症状;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9]。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各处穴位达到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其中,风池为气血汇集之处,针刺风池可发挥除风散寒、解表止痛之功效;丘墟为胆经原穴,针刺丘墟可治疗颈项痛、头痛、目赤肿痛之症;三阴交是脾经、肝经、肾经交会穴,三经气血汇集于此,针刺三阴交可调节气血,改善患者气滞血瘀症状;关元为小肠募穴,小肠之气聚集于此,并经刺血传递至皮肤各处,针刺关元可培元固本、益气补虚,配以艾灸,可增强行气、活血、散瘀之功效[10]。
中医认为,血小板聚集是血液运行不畅、淤血停滞的重要原因,而通窍活血汤中红花、赤芍、当归等多种成分均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降低患者血液黏滞度,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患者头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11]。因此,通窍活血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可改善偏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和伴随症状,缩短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相比无明显差异,说明通窍活血汤与温针灸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通窍活血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可改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与伴随症状,缩短患者头痛发作持续时间,且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