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X”协同服务模式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2023-07-28王萍王晶孙丽陈利华顾海燕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压缩性专科椎体

王萍, 王晶, 孙丽, 陈利华, 顾海燕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使得骨质疏松症造成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病率明显上升[1]。我国每年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人数为400万以上,且约70万患者需入院治疗[2]。患者长期卧床制动会造成骨代谢异常等,从而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对其生命健康造成威胁[3]。因此,长期有效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大部分老年患者对于疾病及治疗的认知度不高,所以对其术后康复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二次骨折[4]。“1+2+X”协同服务模式干预是充分借鉴国外高级实践护士主导的护理模式,建立多学科医护服务团队,并运用居家护理应用(Application,APP)软件对患者实施团队护理服务及针对性干预[5]。有关研究表明[6],对高血压患者实施“1+2+X”模式干预可有效改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病情改善。本研究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此模式干预,其中“1”为专科护士,“2”为内分泌科医生和专科医生,“X”为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及康复治疗师等,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4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经X线片、MRI检查结合骨密度仪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初次骨折;均接受手术治疗;病程<2周。排除标准:身体畸形;继发性骨质疏松;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2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44例;平均年龄(61.08±8.67)岁;平均骨密度(0.77±0.15)g/cm2;骨折部位:胸椎46例、腰椎26例;骨折椎体数:单个40例、多个32例;致伤原因:跌倒31例、负重21例、其他20例。研究组男26例,女46例;平均年龄(61.58±8.41)岁;平均骨密度(0.75±0.13)g/cm2;骨折部位:胸椎48例、腰椎24例;骨折椎体数:单个43例、多个29例;致伤原因:跌倒30例、负重20例、其他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编号:2020KY007)。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干预,即住院期间由干预人员向其详细讲述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出院当天向其讲述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内容主要为出院后服药时间、频率、自我病情评估、功能锻炼及饮食指导等。于患者出院后1周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之后每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时间为1年。研究组患者予以“1+2+X”协同服务模式干预,出院后随访内容与对照组相同,具体内容如下。

1.2.1 建立协同服务小组 团队根据患者需求做相应增减,并协助完成随访。①专科护士的职责为参与制定具体干预方案,落实相关措施;根据社区护士反馈的信息拟定下一步干预计划。②专科医生的职责为制定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以及评估相关检查结果。③内分泌科医生的职责为参与制定患者干预方案,并根据骨密度等相关检查结果为其制定个性化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④营养师的职责为评估患者状况,并对其实施日常饮食指导。⑤康复治疗师的职责为制定平衡功能锻炼及日常康复锻炼计划。⑥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为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心理指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1.2.2 药物干预 抗骨质疏松药物是老年椎体骨折患者的常用治疗药物,可提升患者骨量以促进骨折部位愈合。内分泌科医师与专科护士共同根据患者骨质疏松的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抗骨质疏松用药方案,专科护士在患者出院后对其药物耐受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患者耐药及不良反应情况给主治医师。

1.2.3 饮食指导 邀请营养师参与至干预方案制定中,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为其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让患者多食含钙、蛋白较高的食物,日常禁饮碳酸饮料、浓咖啡等。

1.2.4 康复指导 邀请康复治疗师参与至干预方案制定中,根据患者个体需求,嘱咐其术后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微创术后12 h可进行坐立训练,在骨折痊愈后,可借助支具进行腰背部训练及平衡锻炼。

1.2.5 出院安全干预 专科护士在患者出院前1 d实施安全防护相关知识宣教。在出院后第2天,专科护士与社区护士共同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家庭环境、康复情况等进行评估,为患者解决出院后居家康复难题,如浴室增加扶手、调整坐便器及两侧扶手高度等。

1.2.6 协同服务模式 患者出院前,专科护士登记其联系方式,并填写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单,使社区医护人员明确患者病情、用药方案、继续诊疗的建议等。患者出院后,由社区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家访,并每周向医院专科护士反馈患者康复状况及遇到的问题,协同服务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并为患者一一解决。

1.2.7 骨折风险干预 ①患者来院复查后,专科护士对其居家用药依从性、日常健康行为习惯等进行评估,尽早识别患者骨折风险,并实施针对性指导,使其尽可能避免再次骨折。②社区护士对患者进行定期家访,通过居家护理APP软件为患者定期推送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相关知识,并提醒患者定期复查骨密度等。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依从性 患者出院12个月后采用我院自制的依从性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评价,此问卷包含饮食方案实施依从、抗骨质疏松药物规范治疗依从、腰背肌肉平衡锻炼执行依从、行为习惯改变依从四项内容,每项内容包含5个条目,每个条目0~2分,每项总分0~10分,各项>6分计为依从,统计各项依从情况。依从率=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3.2 自我管理能力 分别在出院时及出院12个月后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ESCA)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此量表包括自我概念、自我管理技能、自我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共43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评分越高代表自我管理能力越强[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是自鸦片战争之后170多年以来,亿万中华儿女最大的中国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就会丧失自己的灵魂,再无生命力可言。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1.3.3 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 分别在出院时及出院12个月后采用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此问卷包括危险因素、钙知识、运动知识3个维度,26个条目,每个条目0~1分,评分越高代表认知水平越高[8]。

1.3.4 并发症 统计两组患者出院12个月后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术后切口感染、二次骨折、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对存在阅读困难的患者,采取统一提示语对量表内容进行解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均妥善整理与保存,研究者于录入数据前反复核对,确保数据准确、完整,并另寻一人再次核对,避免数据误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出院12个月后,研究组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院12个月治疗依从性比较[n=72,n(%)]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表2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分比较(n=72,分,

2.3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比较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2个月后,研究组的骨质疏松认知水平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评分比较(n=72,分,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出院12个月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33%vs.31.94%,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出院12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72,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及器械的不断进步,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而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住院期间难以学习到足够的疾病相关知识,出院后易再次出现骨折[9],造成约47.1%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再次发生骨折,从而给患者家庭、社会均带来较大经济负担[10]。所以如何为患者提供有效诊治、预后相关信息,做好住院期间至出院后居家康复的过渡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11-12]。

出院12个月后,研究组治疗依从性及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骨质疏松作为常见慢性病,患者需接受长期治疗,并由专人进行动态管理以改善病情,但大多数骨质疏松性压缩患者对于骨质疏松的认知度较低[13-14]。通过由专科护士主导的“1+2+X”协同服务干预,专科护士与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对患者实施个体化评估,并制定科学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指导其学会腰背部肌肉平衡锻炼的正确方式,使其明确药物预防治疗对于病情改善的作用[15];通过居家护理APP软件定期上传疾病相关知识,推送健康食谱等方式,从而有效提升了患者疾病认知度,促进治疗依从性提高。

出院12个月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总分均较对照组高。体质量指数、骨密度等为椎体骨折术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高危因素,在实施“1+2+X”协同服务模式干预时,通过居家护理APP软件为患者提供居家锻炼、用药提醒等服务,并督促患者定期复查骨转换标志物。长期对自身体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将各监测结果上传至APP中,有效提升了患者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出院12个月后,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2+X”协同服务模式可通过骨折风险干预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并发症预防指导,在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的情况下使预防措施的效果得到保障,同时通过社区医护人员定期家访解决了患者出院后居家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最终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1+2+X”协同服务模式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骨质疏松症认知水平,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压缩性专科椎体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PKP在老年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超声检查胎儿半椎体1例
椎体内裂隙样变对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的影响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