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3-07-28丁明

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

丁明

[摘 要]文章着重探讨目前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总结传统警务人才培养体系的局限与不足,提出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背景下,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应基于公安工作改革需要和人才需求,深化刑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战化教学;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127-03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公安院校和公安教育训练工作者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警治警方针和教育方针,大力加强公安高等教育和民警职业能力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1]。教育部为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公安院校应紧密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式要求,在卓越工程师和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鲜明主题。公安高等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是公安队伍补充警力的主渠道,应切实把教育训练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工程。公安院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即为公安机关培养满足服务公安中心工作和实战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公安院校要牢固树立公安教育为公安工作服务的战略观念,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特点和内涵需求,以铸牢忠诚警魂、提升实战能力为目标,紧密对接实战,制定以“打造最强实战”为检验标准的实战化警务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建设实战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刑事科学技术教育教学改革,打牢人才培养根基,提升队伍能力素质,为公安工作培养并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水平刑事科学技术人才。

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公安院校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突出的应用性,不能等同于普通高校。由于公安院校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大部分省属公安院校兴办本科教育的经验不足,所处的行业封闭程度比较高,传统警务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课程教学实战需求导向不明显、与公安实务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培养过程缺乏创新教育内涵、学生创新精神有待提升等,造成人才的能力素质结构与公安需求衔接不紧密,难以适应新时代公安中心工作和实战对多样化多层次人才的需求[2]。因此,公安院校要基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人才培养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和实践,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型紧贴实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安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公安实务的适应性不强

部分公安院校传统的警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专业对口”为目标、以专业教育为教学中心,与公安实务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所提倡的“宽培养口径、淡专业色彩”等人才培养理念,导致部分毕业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较弱,影响其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难以适应公安工作中的多变局面。公安院校应根据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建设有待完善

部分公安院校专业建设有待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教材建设方面存在内容与公安实务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不够及时,与“立足公安一线需求、紧扣公安实战任务”目标仍有差距。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方面仍有不足,对“教、学、练、战、研”一体化的落实仍不到位。

(三)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健全

1.实践教学设置不规范

部分课程验证性实验多,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少,教学研究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优良学风的形成。

2.部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实战教学能力较弱

部分公安院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方面,唯学术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致使部分教师忽略实践而追求理论研究,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填鸭式、灌輸式为主。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学内容和案例陈旧、照本宣科等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锻炼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3.部分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和创新精神培养不足

当前部分公安院校存在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等问题,更缺乏科学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部分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二、刑事科学技术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公安高校要落实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总体要求,坚持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向素质要警力和战斗力的现代警务理念,进一步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公安需求的契合度,构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备的高水平警务人才培养体系[3]。为此,应当重视对以下四条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一)加强对公安高校刑事科学技术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1.坚持把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公安院校的核心工作和基础工作

公安院校作为应用型高校,始终坚持把公安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工作和基础工作,立足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目标内容,落实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总体要求,综合考量人才培养规律和实战岗位需求,充分考虑素质与技能的融合,合理确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4],就是公安机关急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主要是现场勘查及物证检验鉴定技术人员[5]。

2.构建“科教融合,协同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背景下,公安院校应精心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为“科教融合,协同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根据刑事科学技术的学科发展特点、现有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实力等实际情况,在政策、人员等多方面进一步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积极改进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

1.完善实战化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公安院校要将实践教学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以实战化教学为切入口深化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按照公安部“融入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都要紧盯公安一线工作需要,紧密围绕公安实战、贴近公安实战、服务公安实战,实现专业建设与实战需求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实战过程相对接。一是突出公安鲜明特色的教材建设,重点构建理论、实验实训和实战案例相结合的贴近公安实战的教材体系。二是突出公安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规划上建立核心课程群,构建“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学科前沿”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之间的衔接,全面梳理授课内容,避免知识点重复,符合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适应公安工作发展需求,按照“实战、实景、实用、实效”原则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三是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教学仪器设备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确保满足实验教学发展要求,这也是学校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持续加大实验实训室设施的建设力度,切实加强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四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的重要举措,坚持把校、局、企合作人才培养摆到重要位置,健全校、局、企协同育人机制,要重点推进公安院校与同城公安机关深度共建、与警种部门“结对”共建,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多方互利共赢的局面。

2.提升教师队伍实战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要切实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教学团队。一是教师授课以实战为导向,既要改进课堂教学“怎样教”的问题,又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什么”的问题。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模拟公安工作的实际环境、业务内容和技术应用等,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优秀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动态以及成功案例引入课堂,基于OBE教学理念,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运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是搭建校局合作平台,完善实战教官聘任制度。坚持专职与兼职、培养与引进“两个结合”原则,努力打造一支理论联系实战、能教会干、能讲会研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驻校教官开展专题教学和专项训练指导,把丰富的办案经验、典型的案例素材和成功的技战法提炼充实到教学和训练中,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公安岗位核心能力。

(三)建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1.坚持“寓教于研”的科研教学耦合型培养模式

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与科研过程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双向动态过程[6],要努力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局面。科研创新是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培养一支研究型、专家型专业人才队伍,立足于公安实际,坚持实战导向和问题导向,既能为公安实战服务,也能为公安人才培养服务。同时,通过科研带动教学,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搭建专业能力训练平台,“科教相融,教研相长”,开展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实战能力训练,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培育其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活动,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培养科研兴趣。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内容,构建科教有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发挥出公安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落实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广西警察学院的教改班是该校落实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举措,每年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卓越教改班”,坚持实战化导向,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任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与过程考核,实施精细化教学。

1.选拔原则

广西警察学院每年择优选拔40到50名学生单独编班,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为有潜质的优秀人才成为拔尖人才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2.培养目标

通过本科两阶段的过程培养,立足于突出实战、实用和实效,强化警务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和专业学习能力,促进其核心技能养成。学生通过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实际岗位工作锻炼,能有效提升职业素养、执法能力和实战本领,成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相关工作的技术骨干。

3.分段培养

第一阶段,加强理科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功底。第二阶段,突出个性化培养,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导师,支持学生尽早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考核评价

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查和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严格学业考核管理,严把学生毕业出口关,完善学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全面取消清考,严格实行淘汰机制。

三、结语

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本文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文件精神,总结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与不足[7],以其所面临的问题为突破点,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优化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符合公安工作需求,着力为公安一线培养输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纪律作风过硬、专业能力素质强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

[ 參 考 文 献 ]

[1] 邵磊.为新时代公安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N].人民公安报,2022-09-10(4).

[2] 丁浩.高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维度改革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10.

[3] 赵鹏南.人工智能背景下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20(4):80-83.

[4] 郭勇,李永胜. 以公安实战化为导向的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8,30(4):112-116.

[5] 辛大勇.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生的目标定位及专业技能培养[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25(5):147-150.

[6] 董桂馥,王淑芬,孙娜.“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思考[J].科教导刊,2022(6):4-6.

[7] 颜磊,喻彦林. “新工科”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探讨:以西南政法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170-171.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中职生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河北省文化产业技能型人才“瓶颈”分析及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执业能力基准的工程管理专业“三型”人才培养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