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RG理论的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探究

2023-07-28邓军彪陈传忠钟世华

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邓军彪 陈传忠 钟世华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保护贫困生的受教育权,我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支持。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经济扶助却难以从心理健康发展、技能提高等方面对贫困生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从ERG理论出发,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找出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ERG理论;贫困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017-04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支持贫困生(本文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各大高校都投入了较多人力物力来开展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为高校资助贫困生提供保障,基本解决了贫困生吃饱穿暖和上学的问题。但是,这不意味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相当完善,其实际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育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ERG理论是由克雷顿 · 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需求理论,是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该理论重点关注需求层次理论中的三个核心需要即生存(existence)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需要、成长发展(growth)需要。其中,生存需要主要指生理與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指个体需要与他人交往,是一种保持重要人际关系的需要;成长发展需要是个人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产生的需要。

ERG理论倡导将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三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助力更加全面地对贫困生多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可以ERG理论为指导,全面关注贫困生多方面的需求,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实效,积极引导贫困生发展进步。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调查个案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校贫困生在资助方面的需求,本研究以南宁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农科、医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1000 份,实际收回985份,所回收的问卷全部有效。此次调查采取匿名方式,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主观题,以保证调查结果客观、有效。

(二)调查结果分析

其一,贫困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认定办法都不够了解,这说明学生对资助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难以对资助认定的公平性进行准确判断。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认定办法了解程度的占比情况(%)[年级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 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认定办法 很清楚 一般

了解 不太

清楚 不

了解 很清楚 一般

了解 不太

清楚 不

了解 大一 10.82 43.56 38.34 7.28 10.22 42.65 38.88 8.25 大二 11.35 44.39 37.44 6.82 11.39 44.56 36.37 7.68 大三 12.02 47.68 35.28 5.02 12.53 47.99 33.79 5.69 大四 13.21 48.25 33.40 5.14 13.25 48.68 32.05 6.02 平均 11.85 45.97 36.12 6.07 11.85 45.97 35.27 6.91 ]

其二,影响贫困生认定的主要因素。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往往是由高校学生资助中心来实施的。据了解,相关工作人员在认定过程中,往往会综合考虑班级民主评议情况、学生家庭收入情况、学生勤工俭学情况、已获资助情况、生源地经济情况、学费缴纳情况等因素。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可知,班级民主评议情况对认定结果决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学生家庭收入情况与学生勤工俭学情况。

其三,贫困生对上大学目的的认识和对毕业后发展的信心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此次研究样本中的大部分贫困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68%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在于找到好工作;9%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另外有23%的学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不明确。另外,贫困生在被问到对自己毕业后的发展信心时,只有48%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毕业后的发展有信心,有43%的学生表示比较困惑与迷茫,有9%的学生则表示缺乏信心。

其四,贫困生需求分析情况。根据ERG理论,贫困生的需求分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此次调查发现,与满足生存需要相比,贫困生对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的满意度较低(见表2),其中有个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资助政策和资助理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经费通常直接由国家提供,通过高校分配给贫困生。高校在认定贫困生时,往往会关注其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并将资助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上,使其不会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然而,部分高校忽视了开展贫困生自立自强教育,对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重视不够,以致资助工作难以有效满足其更高需求。

表2 贫困生ERG需要层次满足情况

[ERG需要层次 具体需求 现实情况 生存需要 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得以解决,经济资助以国家支持为主;对现行资助政策较为满意,但资助公平性有待提高。 相互关系

需要 人际关系和谐,能够融入集体,得到尊重。 心理负担较重,在人际交往中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心理问题缺乏足够重视,较少选择心理咨询,以自我调适为主。 成长发展

需要 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与家庭的命运,实现自我发展。 社会阅历不足,实践能力较弱,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感到迷茫;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心理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通常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不仅会加重学生的生活压力,也会引发其一系列心理问题。多方面条件的欠缺容易使贫困生产生自卑感,难以融入大学集体生活中,经常表现出孤僻、压抑、高度敏感、不善交往等状态。从整体来看,高校现阶段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以经济帮扶为主,心理方面的帮扶往往没有在资助体系中得到应有的体现,难以及时帮助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除此之外,贫困生认定工作也较为繁杂,在认定过程中比如民主评议、公示评比等环节,极易给部分敏感的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这些问题都应在资助过程中得到解决,以向贫困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

(二)需求识别与帮扶的精准度有待提高

现阶段,尽管已经开始实施精准资助,但是还需要继续提高贫困生识别与帮扶的精准度,更加重视贫困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认定贫困生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夸大或虚构经济困难事实,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使得部分贫困生没有得到应得的资助。除此之外,不同学生在家庭经济实际情况、发展需要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但当前的资助工作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缺乏动态化与个性化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导致资助需求与资助供给之间的不完全匹配。

(三)激励措施缺乏协同性

贫困生的需求往往不只一个方面,然而,有不少高校尚未采用针对过程支持的协同激励模式,这不仅影响了资助工作的激励效果,而且弱化了资助工作对学生的约束作用。目前的资助不够重视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较为不利。随着资助力度的加大以及惠及面的扩大,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部分贫困生认为自己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对资助所得进行盲目攀比,这与国家开展资助工作的初衷相违背。

三、ERG理论指导下高校有效开展贫困生资助的策略

(一)动员社会力量,满足贫困生生存需要

ERG理论认为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部分大学较高的学费会进一步加重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与思想负担,只有满足贫困生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才能使其增强安全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时,仍然要重视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现阶段,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由国家承担,财政压力较大。为了更好地对贫困生进行资助,需要整合社会力量,让非政府力量,比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积极参与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中来。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积极性,在提高资助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同时,让贫困生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满足贫困生相互关系需要

ERG理論认为,当第一层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更注重满足第二层次的相互关系需要,希望自身的归属感等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现阶段,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孤寂、压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高校一方面需要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将贫困生资助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贫困生创建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支持贫困生塑造健全人格,并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贫困生缓解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多样化的课余活动,鼓励贫困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增强其归属感,满足其受尊重的需求。另外,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时,要坚持以贫困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合理的精神需求。无论是减免学费、发放奖学金还是提供助学贷款,这些资助方式仅仅能够帮助贫困生缓解一时之需。与物质资助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引导贫困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充分意识到自己能够在学校与社会的帮助下成为更加有用的人,提高贫困生主动学习、提升自我的主动积极性。

(三)加强学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满足贫困生成长发展需要

根据ERG理论,人们除了关注第一、第二层次的需要,也非常重视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大学是他们改变自身乃至整个家庭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他们希望通过大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很多贫困生都承受着比较大的压力,比如在勤工俭学方面投入过多的时间,使其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难以按时完成学业,对后续发展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除了需要对其进行经济方面与心理方面的帮扶,还需要帮助其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开设学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其学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尽可能增强其发展信心。一方面,在学业指导上,要引导贫困生端正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好时间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并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则需要重点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不断提高其创新与创业意识,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职业训练,使其进一步加深自我了解,提高其就业能力,为其寻求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奠定基础。

四、结语

从长远来看,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力量,整合更多资源,相互合作,努力做到资助工作的公开透明。高校要发挥ERG理论的指导作用,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生存需要,注重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认识到自身价值,积极健康地成长;还要满足他们的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高校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成长为富有责任感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支持与思想指导,提供多种帮助途径和发展平台,引导他们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力。可以围绕贫困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指导,比如就面试技巧、人际交往技巧对贫困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探索以ERG理论为指导,构建资助贫困生的教育模式和资助模式,以更好地提高贫困生的整体素质。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大学生资助工作绩效是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以人为本,从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切身感受,动员高校力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资助工作,共同探索多种有效的资助途径,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缪芳,朱一玮.基于ERG需求理论的高校贫困生帮扶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2022(24):141-143.

[2] 朱娟. 高校贫困生资助满意度研究[J]. 科教文汇,2022(15):19-23.

[3] 刘佳,朱学博.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的路径探析[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20(2):27-30.

[4] 郑露,冯伶莉,王思长. 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J]. 吉林教育, 2020(29):71-72.

[5] 肖彩霞,赵林. 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问题与优化策略[J].广西教育,2020(19):10-1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