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农林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3-07-28叶文玲唐俊李学德李洁吴祥为

大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环境科学双一流实践教学

叶文玲 唐俊 李学德 李洁 吴祥为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风向标,高校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与“双一流”建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文章立足“双一流”建设背景,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培养方案修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平台建立、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农林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思路、打造一流学科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创新性实践;环境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5-002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有责任向社会输送创新性人才[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环境科学专业教育也得以稳定发展[2]。环境科学专业具有强应用性的专业性质及专业特点,专业毕业生要求具有很强的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有雄厚完善的理论基础,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知识和能力源于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3]。在國家“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办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为目标的背景之下,作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农林类高校,应努力打造具有农林特色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农林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进行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校建设的风向标

自2015年以来,“双一流”建设已成为高等院校和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培养更多拔尖的优秀人才,以不断提升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能力[4]。在国家“强化能力培养、建设一流学科”的政策导向之下,农林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应坚持农科定位,践行实践理念,探寻综合发展的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二)农林类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新目标

在“双一流”建设以及新一轮学科评估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之下,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优势学科已成为农林类高校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策略。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毒理学等多领域的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其特点是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因此,此专业的学生既要充分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通过扎实完善的实践环节学习来全面提升自身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能力。实践教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也将面临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作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农林类高校,应当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打造具有农林特色的培养模式,从而为社会输送创新性应用型人才[5]。

(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安徽省生态强省、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效保障

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特别是 2018 年 9 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指出,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对新时代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是建设生态安徽、绿色安徽的重要保障。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皖发〔2012〕24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安徽省内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建设,着力培养生态强省需要的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目前,安徽省正处于承接产业示范转移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率、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是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安徽省生态强省、美好乡村建设的有效保障。

(四)“双一流”建设与创新性实践教学的交融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支撑发展,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6],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依赖,是促进高等院校具备世界顶尖水平的有力保障。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7]因而,稳步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是一流人才队伍的建设,即建设且建成“双一流”的核心在于人才的建设,而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成为建成一流人才队伍的抓手,进而成为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点。高校实践教学工作旨在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而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汲取营养和水分又离不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教育[8]。

二、环境科学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构建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大学生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求紧跟科技和社会的发展[9]。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紧紧围绕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产地环境修复的需求,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以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为特色,建设省内一流品牌专业,为全面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生态强省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环境保护人才队伍。环境科学专业秉承“文理农工交融、厚基础强技能”的培养理念,立足农业院校优势特长,充分发挥多学科交融优势。在素质方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在知识方面,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科学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我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确定为: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环境科学素养,掌握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应用等初步训练,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在环保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环境污染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评价、环境咨询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

(二)创新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通过对社会人才需求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安徽农业大学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在2012年、2017年和2019年进行了修订,逐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和学分布局,重新形成了“三平台一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即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验实践体系,根据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导向,把“创新、实践和社会责任”三大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的培养方案提高了实践课程的学分并优化了实践课程上课学期时间的安排和实践内容的设置。具体实践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教学实习、专业课程综合实习、环境科学综合实习、环境污染防治创新实践、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认定及科研实践活动认定等。

(三)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立足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着“通识基础与专业特性兼顾”“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技能运用与创新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积累,逐渐形成了“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实践教学体系的“四层次”为:基本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和个性发展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五模块”为:基础/专业实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大创”项目/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

层次一为基本技能训练,以基础和专业实验为主,通过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基础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完成。层次二为应用技能训练,以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为主,通过综合性实验和实习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应用技能培训。层次三为创新创业训练,以学生自主申报各级“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科研平台完成。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可直接用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和科研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层次四为个性化发展训练,以创新训练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生产活动等形式为主,通过自主选择形式完成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从事科研和技能运用的能力,在学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单位完成。教师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环境科学专业专家,在专业课程结束后为学生做专题讲座,用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为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四)创新性实践平台的建立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依托安徽省农业生态环保与质量安全产业技术体系,在安徽省农业生态环保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专业建立了多处产学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安徽奥创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同时,在庐江县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建有农业农村部合肥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为本专业学生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减药减肥”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近3年每年接纳50人赴站实习,专业教师结合科研项目指导3~5名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此外,在合肥市五县(区)农委合作开展农田水体农药、化肥监测及污染修复研究,为本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

(五)拓展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符合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要求;其次要考虑食、住、行方便,距离学校的路途适中,以保障教学效率;最后要考虑稳定性较好,便于产学研的结合[11]。安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安徽省各地设置的综合试验站和产业联盟平台,构建校地科研教学协作平台,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同时,安徽农业大学大力推进学院(专业)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才培养与实践实习的功能。安徽农业大学进一步加强与安徽泰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国科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肥茂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皖欣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肥蓝雁环境监测有限公司等省内从事二[恶][口]英、农药残留检测的科技型企业的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合作,提升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六)加强创新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的培养,师资是关键。首先,在教师中推行创新导师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项目开展学生创新培养工作,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大创”项目或参加各类创业比赛。通过各级“大创”项目课题研究及创新创业比赛,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在实验技能和材料整理方面积累经验,更能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同时,部分通过项目验收的学生团队,在获得良好的研究成果后,可以通过推免途径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其次,从环境科学专业教研室挑选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教师,请学校或学院有经验的教师和相关专家对其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技巧和核心要点。最后,加强专业的校外指导教师聘用工作,构建高效的创新创业平台和空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指导。

三、结语

2015年开始至今,在环境科学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5项。此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节能减排大赛上获得国家级三等奖1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省级银奖1项,在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保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践证明,此次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广顺,周彤,张崇曦,等.学科大类招生背景下资源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以吉林大学资源环境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8-29.

[2] 王旭,葛成军,李佳灵,等.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9):125-126.

[3] 潘晶,李光哲,彭天燕,等.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1-4):121-124.

[4] 袁小平.“双一流”目标下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责][臣][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5):194-198.

[5] 吕悦风,孙华,许杰.“双一流”背景下农林高等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20):94-99.

[6] 韩春梅,张玉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的演进邏辑与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29-3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情况综述[EB/OL].(2018-01-03)[2021-05-08].http://www.moe.gov.cn/s78/A12/s8352/moe_1445/201801/t20180

103_323619.html.

[8] 潘晶,李光哲,彭天燕,等.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1):121-124.

[9] 黄菊文,乔俊莲,朱昊辰,等.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培养创新性拔尖人才[J].实验室科学,2017,20(1):220-223.

[10] 吴祥为,汤婕,张晓伟,等.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5):104-108.

[11] 张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5(2):112-11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环境科学双一流实践教学
国内外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比较
环境科学专业综合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