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路径探究*

2023-07-28李丹吴海波

智库时代 2023年16期
关键词:就业观就业指导大学生

李丹 吴海波

(1.安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

《2021 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2021 届909 万毕业生首选国企就业,创业仅占1.4%,毕业生“佛系”就业心态明显,期望薪资偏高,呈现“高薪岗位、热门行业、地域城市”扎堆状态。2021 年8 月,“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毕业生创业。可见,毕业生就业现状距离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仍有部分的差距。因此,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做好就业指导“教管服”一体化工作,决定了能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然成为高校履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保证[1-2]。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明白自身“因何就业、于何处就业、如何就业、为谁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就业观。

一、明确就业观教育目标和方向

青年大学生的培养关乎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着力帮助他们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理想观、明确“学有所用”的就业方向观、展现“勇、能”的就业行动观、增强“为国为民”的就业责任观[3-4]。

(一)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理想观

“求真务实”的价值导向一直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理想观,要在科学客观看待现实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养成务实的就业态度,教育引导大学生明白自身的职业理想要因何而立、如何坚守,树立“求真务实”的职业理想观[5-6]。

(二)明确“学有所用”的就业方向观

在树立“求真务实”职业理想观的前提下,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学有所用”的就业方向观。大学期间,一方面,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共产党是后来因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7]。大学生在就业时也要充分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地方施展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三)展现“勇、能”的就业行动观

明确就业方向是采取就业行动的基础,就业行动是踏上就业方向的桥梁。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会因成绩不理想、主观上不想就业等原因,表现出现慢就业现象,懒于、不敢于采取就业行动,思想上的消极导致了行动上的退缩。因此,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在行动上做好就业准备,从大一新生进校到毕业班离校都要做好“勇、能”的就业行动观教育,只有积极主动地采取就业行为,勇于、敢于面对挑战和挫折,树立“勇、能”的就业行动观,心理上有勇于采取就业行动的胆量,能力上有能于采取就业行动的本领,才能更好地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四)增强“为国为民”的就业责任观

大学生就业不仅是自身价值的实现,也是社会民生工程的重要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就业的主体,大学生应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就业方向、就业行动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中,增强就业的社会责任感,要主动到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城乡基层等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缓解“高薪岗位、热门行业、地域城市”扎堆压力的同时让青春之花在为国为民奋斗中开花结果。

二、找准切入点,融入“教管服”一体化的就业指导各环节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是对大学生如何对待就业、如何选择就业的一种基本观念的引导,其核心是通过就业指导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就业目标的合理期望、定位和选择以支配大学生合理的就业行为[8]。引导学生树立“‘求真务实’职业理想观、‘学有所用’就业方向观、‘勇、能’就业行动观、‘为国为民’就业责任观”势在必行且切实有效。

(一)全方位就业教育,强化教育引领作用

(1)利用课堂教育主渠道。课堂是高校教育的主渠道,将就业观教育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以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切实可行[9-10]。涉及到就业教育的课堂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以及就业指导课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学生培养就业的社会责任观念,通过课堂典型案例剖析、大学生投身基层视频宣讲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促进大学生投入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的就业教育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价值感,提高就业的本领,积极采取就业行动;就业指导课是促进大学生养成正确就业观的关键课程,通过重点宣传国家关于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城镇基层就业、创新创业政策,增强为国为民的就业责任感。

(2)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加强校企、校际联动合作。强调“求真务实”,在大学生就业观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的力量。高校应建立学校-企业、学校-基层联动机制,设立定向见习制度及学期实践制度。开展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各类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11]。进而促使大学生多样化就业态势,缓解就业扎堆现象。

(3)建设校园就业文化,营造积极就业氛围。建设好校园就业文化环境利于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养成,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通过典型人物宣传,负面事件警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加就业观念引导性活动的比重,如在创新创业项目及各类竞赛中设立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城乡基层情境等。

(4)发挥思政辅导员作用,将就业教育日常化。思政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要担当好培养人和介绍人的角色。思政辅导员要将大学生就业教育日常化,通过及时厘清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解答就业疑问,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理想观、正确的就业方向观和勇敢的就业行动观。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有不切实际就业想法时及时引导纠正;在学生需要指导帮助时及时提供帮助;在学生遇到就业困扰时及时排解。并针对大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特点,精准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做好大学生就业的介绍人。

(二)多维度就业管理,发挥就业管理的促进作用

(1)管理目标多元化,“质”与“量”并行。就业管理目标不能仅限于就业数量,要依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养成提供可能。“质”与“量”并行的多元化就业管理目标体现在:①整体就业率,用以衡量大学生就业数量;②就业单位分散程度,用以衡量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覆盖面;③就业稳定程度,用于反映大学生对所就业岗位的忠诚度和认可度;④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以及城乡基层就业率,用以衡量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程度以及高校向国家急需人才地区和部门的人才输送率。

(2)建立联动机制,压实各环节管理职责。管理指标的“质”与“量”并行依赖于各环节管理职责的有效落实,得益于各级就业管理人员的尽职尽责。对于就业管理,也要建立“寝室—班级—辅导员—学院—学校”五级联动机制,压实寝室日常影响督促职责;压实班级内部的榜样带头职责;压实辅导员老师的教育引导服务职责;压实学院的资源链接职责,重点是专业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工作职责;压实学校顶层设计及统筹协调职责,合理规划并安排就业指导工作。

(三)最优化就业服务,增强就业服务的保障作用

(1)以学生利益为中心,需求服务有保障。大学生就业服务要以学生利益为中心,一切就业服务工作均需服务于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需求。需求服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校生的就业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在校生就业需求,为高校筛选和引入招聘单位提供参考;二是毕业生的就业报告。通过编撰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重点公示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城乡基层就业及发展情况,正向引导大学生认识国家政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以专业服务为基准,培训服务要到位。专业服务是在发挥专业课教师专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到行业基层中去,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培训服务指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服务作用,配合专业服务教育,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就业能力等培训,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大学生就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政策服务要及时。将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解读到位、落实到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必须及时全面精准传达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重点加强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创新创业政策的宣讲,宣传以上政策影响下的成功人物事迹,建立传帮带制度,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国家政策。通过政策解读、落实情况宣传等服务,引导大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就业方向和就业行动融入国家和社会理想及需求[12]。

(4)以困难学生为重点,帮扶服务要精准。就业服务不允许一个学生掉队,高校中的就业困难体现在消极就业、家庭困难、学业差、能力困难、性别限制、心理问题等[13]。因此,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精准帮扶机制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分类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数据库,按照困难类型建立包含基础情况、需求特点、跟踪服务情况等构成的分数据库;定期开展困难学生就业培训活动,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依据学生特点定向推荐就业单位和岗位,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多途径就业,如中西部边远地区、基层、参军入伍、三支一扶等。

三、配齐建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一)配齐就业指导专兼职师资队伍,保证“量”的充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 号)文件中指出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目前高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因此,高校必须配齐专职师资队伍,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思政就业观教育融入作用,强化其就业指导功能,进一步壮大就业指导兼职师资队伍。

(二)加强就业指导专兼职师资队伍培训,保证“质”的提高

在配齐就业指导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服务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14]。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发挥教师以德育人、以德化人表率作用。其次,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就业“教管服”能力培训,从专业的就业指导层面解决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大学生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后,加强就业指导兼职教师队伍的就业观引导能力培训,培养兼职教师挖掘就业思政元素、传授正确就业观念的能力。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是就业对象的主体。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要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这必然有利于引导新时代的大学生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到中西部、东北、艰苦边远地区以及城乡基层去建功立业。

诚然,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负主体责任,但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高校并不是唯一责任主体,还需要社会各界育人主体的支持,共同促进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共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求真务实’职业理想观、‘学有所用’就业方向观、‘勇、能’就业行动观、‘为国为民’就业责任观”的就业观。

【相关链接】

机械工程学院是1972 年学校由合肥迁至淮南办学时的最早三个系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45 年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当时安徽省唯一的工科高等院校)的机电专业。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学院已形成了良好学风和教育教学传统,近年来先后荣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模范职工小家”“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就业观就业指导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