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育人路径探究
2023-07-28朱梦媛
朱梦媛
(武汉传媒学院)
大思政教育理念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是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是“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1]。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党和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的要求,思想政治育人应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深入挖掘美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资源,实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育人[2]。高等院校在搭建大思政的育人体系中,应坚持“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将思想领域中的价值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包括教学、科研、实践、管理等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是属于美感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具有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具有高尚的艺术情操和综合素养[3]。美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且独立的学科,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具有艺术性特征的课程,涵盖了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4]。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将美育中的情感资源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感化和启示,引领学生用美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审美,破除不良习气的影响,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达到育人的教育目标。
从美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孔子在自己的教育思想中提到“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分为三部分,包括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感情),认为美育可以使人实现最纯粹的快乐。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他认为每个人的思想情感观念存在着差异性,不是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品格修养,受生长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多样性、多变性,时而坚强时而脆弱,而美育教育能够将人的情感由弱变强,从思想上进行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契合性分析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之间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两者的根本目标相一致,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在育人的内容与方式中存在着相似性和互补性。思想政治教育为美育指明了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而美育教育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目标的相似性
高等院校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精神层面上的审美,对美具有感知能力。而在实践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美育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精神美和行为美教育,促进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身心能够和谐发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培养学生,并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培育目标实现[5]。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育人才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人才的育人目标,共同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在教育的核心发展中都以精神和思想层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规范。
(二)内容的契合性
高等校园美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理论知识的教学、艺术鉴赏教学和审美运用教学。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了马克思理论、优秀历史文化、重大决策、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要结合实际事迹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育理论观念和知识,通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有心的感受中华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三)教育思想的互适性
审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心中的审美达到一个限度后,会将心中对美的感受通过形式化去表达,渗透到美的创作中。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美育的社团活动、校园活动等,结合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到美育的活动中,在校园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课程教学相融合的优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美育作为育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提升自身的心灵、人格魅力、思维方式的教化功能。美育更多体现的是感性的教育,具有差异性和个体性的审美。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偏向于理性的教育,具有思想意识色彩和共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课程教育两者之间相互渗透,通过将具有趣味性的“美”的形象,增强学生对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使思想政治课程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站在正确的国家政治立场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优秀的人格素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课程育人理念,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效果,通过融入美育的育人元素,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象化、感性化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深挖美育的教学资源,通过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内容进行“美”化,使原本偏于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感性的特质,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提升自身的心灵涵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的身心都能体会到美的熏陶。同时,在大思政视域下还应创新美育教学模式。比如,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美育知识,发现美的价值观念,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
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育人的方向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在进行美育的教育时,应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领域的引领作用。从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工作中不断创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探索思想政治育人的新教学体系,深挖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文化内涵,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蕴含育人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美育课程中,推进高等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美育课程中的功能
高等院校在美育育人的过程中,应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地位,不断增强美育在育人教育中的价值,从而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高等院校在美育课程教学中应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美育教学。比如在美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对美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优化,加大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的融入,不仅让学生在学习美育课程内容知识中感受美的同时,还能加深对课程内容内涵的理解,通过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美育教学的育人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目标相一致,从而提升育人的实效性。此外,美育课程教学内容中包含美育理论知识,将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感性美育理论知识中,是实现美育理性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加深学生以美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强化在美育教学内容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美育理论知识时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高等院校在美育教育中才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高等院校美育课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创新美育教学体系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美育课程需要加强对自身教学模式的创新,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在各个艺术性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美育育人的价值。高等院校在美育课程中应该挖掘优秀的文化、精神等,将这些思想政治育人资源融入到美育课程中。比如,在音乐的课程中鉴赏《歌唱祖国》作品时,通过选择爱国主义题材的歌曲,让学生体会爱国歌曲中的内涵,通过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演唱,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6]。其次,高等院校还可以创新美育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制定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公共艺术课程中的育人功能。通过艺术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美的情感,从而体现出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加深学生对美育课程育人的理解和认同感。
(三)深挖美育课程中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高等院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也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职责。高等院校需要深入挖掘美育课程中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提升美育课程育人的质量和效果,促进高校育人的培养水平。通过在美育课程中融入优秀文化资源,拓宽学生关于优秀文化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高等院校可以运用优秀文化元素优化美育课程的教学体系。同时,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院校在美育课程中融入优秀文化,也是让美育育人更符合思想政治育人的格局方向,在美育育人的教学中强化了育人的实效性。
五、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育人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在教育中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优秀青年的重要职责。如今,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经济下的文艺“浮躁”现象导致文艺作品良莠不齐,给思政课教学中文艺素材的选取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仔细甄别,选取优秀作品作为审美素材。审美教育要求审美者将感官刺激上升至理性认识,因为“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为了打破美育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各种阻碍,还需要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结合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基于思想政治理念格局为基础,培养出高品质、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提升美育课程的师资力量
高等院校要想在基于“大思政”的格局下提升美育育人质量,就需要提高美育课程教师的师资力量。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美育教学质量。同时,提高教师对美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意识,不断丰富美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美育课程在大思政视域下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需要提升美育教师对美育课程在育人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意识,美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美育育人的效果,并设计出有效的培训体系,为教师寻找出能够锻炼教师美育教学和思想政治育人理论知识的途径,不断加深教师对美育知识内容的学习,提升教师的美育教学水平。其次,高等院校还需要对培训形式进行创新,美育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提升欣赏美、鉴赏美、创新美的能力,注重对美的感受和鉴赏,在对教师的培训中也要注重在美的基础上进行培训,这样才能够让培训具有针对性,让教师感受美的情感,才能够强化教师的美育教学水平。
(二)美育自觉渗透思政元素,思政主动开发美育资源
在思政育人的教育背景下,美育不仅需要传授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挖掘美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将美育中的艺术美与政治元素相融合,实现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发展。教师对美育课程进行设计时,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找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共同点和结合点,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促进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合育人。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红色经典”等具有国家特殊纪念意义的艺术活动,在美育活动中让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其中,在艺术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思想政治元素,即丰富了美育的内涵形式,又保障了美育朝着正确的政治教育方向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与美育的育人方式和素材资源有所不同,思想政治课程偏向于理性教育,提倡共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挖掘美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感性化,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在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高等院校还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断挖掘和融入美育资源,使之获得更强的代入感。高等院校应始终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挖掘和融合美育育人相关的元素。比如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学元素等融入到美育课程中,以经典的艺术作品熏陶学生美的感受,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完善美育课程第二课堂体系构建
在美育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第一课堂的教学,还要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基于此,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创新美育活动形式,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作用下,提升美育育人的实效性。带给学生更多美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对美育课程知识的理解。高等院校可以结合美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育人理念,对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和设计。比如在当地开展艺术文化俱乐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艺术文化活动中,还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艺术家一同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艺术文化活动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美、感受美、认知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总结
总而言之,在大思政视域下,高等院校注重将美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育人理念相结合教学,是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建设和提升人才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思政的格局下开展美育育人,能够让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