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推动党团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3-07-28曹迎
曹 迎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高校党团组织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挥着引领性功能和基础性作用[1]。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将高职院校党团育人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起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新时代推进高职院校党团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团组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党团协同是高校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必要举措,推进高职院校党团协同发展意义重大。
一是高职院校推进党团协同凝聚了共同愿景。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国际新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速了知识的传播,各种思潮流派相互激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高职院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围绕着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使命目标,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高度与觉悟、职业操守与道德、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下功夫,党团组织是重要抓手,党团协同是必要手段。党是先锋队,团是突击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与团建工作的内在关联性上看,两者在历史渊源、核心要义、价值旨归上都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政治愿景和政治目标,都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在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共同目标持续发力。两者高度关联,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密不可分,党团组织需要协同推进。
二是高职院校推进党团协同完善了机制运行。新时代加强高职学生思想引领的关键在于将政治引领中轴线贯穿到党团实践中去。高职院校党团协同路径主要聚焦在完善制度设计、创新组织建设、强化干部培养等方面展开。通过密切的交流互动,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度完善上建立了推优入党党团联合培养机制,巩固了党团的血脉联系,在党团工作载体、沟通机制等方面都有了扎实的推进。在具体实践方面,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新时代学生群体诉求呈现多元化特征的新背景,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党团组织通过各自优势融合互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思政工作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一方面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校知名度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丰富了高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为高职院校推进党团协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为进一步充实党团协同现实进路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障了党团协同机制的运行。
三是高职院校推进党团协同拓展了实践平台。高职院校活动开展很大程度依托于党团组织展开。党团活动承载着特定的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党团组织协同推进建设,系统性的组织和开展,将主题党日和主题团日活动关卡打通,既可以利用党建思想教育理念的融入来深化思政教育内容,也可以运用团建多元的活动形式来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最大限度提升大学生参与积极性,扩大活动教育的辐射人群,深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念认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通过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完备的工作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打破地域、时空的束缚,巩固提升传统党团组织阵地,拓展学习时空和实践平台。促进青年大学生以实践行动巩固思想学习成果,筑牢沉浸式学习机制和思想引领实践阵地[2],实现大学生主渠道与主阵地有机结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二、高职院校推进党团协同发展的现实困难
新时代高职院校在党团组织协同发展建设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育人效果得到充分显现。但现阶段高职院校推进党团协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一是高职院校党团协同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各高校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团的基层组织均建立了完善的组织制度,但党团协同、党团共建的联动组织体系却存在未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运作的情况。在具体实践中,基于各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存在党团协同流于形式、内涵建设不足,党建对团建带动、引领功能发挥不足,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理念渗透力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团建工作未作为与党建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统筹发展;在实践活动开展中,党团组织工作存在重复冲突、同质化现象问题,未对高职学生年级、专业、学科类型等差异性特点等进行区分和“对口”设计,提出针对性建议,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党团活动开展的效果和深度。破解高职院校党团协同过程中思想政治核心领导力困局、管理创造力的困局,高职院校需要研究、制定完善的党团协同长效机制及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优化党团组织建设,达成党团协同联动机制制度化。建立健全党团工作制度、完善党团相关工作规范流程迫在眉睫[3]。
二是高职院校党团组织内在联动有待进一步完善。党团组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价值引领的前沿阵地,一直注重青年问题研究,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研究融入日常活动中,取得较好成果。但在党团组织的联动上,有的高职院校团务工作不受重视,将团的工作单纯理解为唱歌跳舞搞活动,忽略了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引领作用;或认为党团融合工作与学校主流业务工作的关联度不大、容易被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所虚化,在日常教育的经验开放交流中边缘化的位置,工作推进不顺;有的高校党团工作沟通不及时,团组织不善于主动寻求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面对困难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将工作融入基层党建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党团组织的深度融合。
三是高职院校党团活动协同开展有待进一步创新。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党团协同路径并做出了一些较好的成果。不少高职院校的党团协同依然停留在共同组织实践活动这一传统模式中,碎片化、浅层化、简单化等特点依然存在。在党团常规活动形式上单调无趣,缺乏新意,多采用满堂灌的线下课堂班会授课形式;授课内容多理论性知识内容,单调、枯燥成为高职学生对于党团理论宣传的固有印象。缺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现实需求的专题分析,吸引力不足,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不高,存在一定的倦怠心理,参与感和获得感有限。“00”后大学生作为常驻资深“网民”,时刻处于网络前沿,喜欢探索新颖事物和形式。在活动的宣传上,网络资源运用不够全面,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生动性、趣味性不足。互联网技术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进一步深化研究,运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让党团学习“活”起来,让青年学生“动起来”,是破解当前困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党团协同模式的创新
科学把握党团时代定位与构建价值,以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典型导向、行动导向为构建维度,通过多样化建强党团组织体系,以全方面的联动和有效衔接,更高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更好地共研、共建、共处,不断提升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高职学生培根铸魂奠基。
(一)完善组织构架,实现管理协同
强化制度引领,是高职院校构建党团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的根本保障。通过健全完善的制度,使得党团活动协同开展有章可循、长效有序发展。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高职院校需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校情、院情,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一套从党团组织到普通学生的联络制度和党团干部互任制度,从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团成员-群众的一站式服务机制,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党团协同模式的正常运行。
学生党员作为高职院校中优秀模范的代表,是联系党团组织和联络普通学生最稳定、最持久的桥梁,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组织设计上,结合当前形势深化组织建构的改革,形成鼓励学生党员担任团组织书记,团组织成员担任党组织职务的督导机制,实现党团组织的深度融合,规范高职院校党团组织的内涵化发展的协同育人行为。在内容设计上,按照“设计有高度、工作有统筹、实施有牵头、活动有层次”的原则,实行分层设计和分层实施,规范党团组织活动开展有序、有效,确保一条育人主线贯彻到底,执行到位。在作用发挥上,着重突出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结合职业教育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党团组织生活与学业、科研、劳动实践等内容结合起来。在机制考评上,党团协同的具体成效纳入量化目标进行考核,优化设计“高职院校党团协同考核指标体系”,从示范性指标、成果性指标和延展性指标进行考量,建设机制、建设过程、建设成效和建设反馈四个维度,实现顶层设计到实施反馈的闭环式全链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督导监察考核机制,对运行方案进行及时纠偏,努力推进1+1>2 的党团协同效果,真正使党团协同不流于形式,不止步于口号,真正实现党团组织的联动效应。
(二)优化联动形式,实现资源协同
“党团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等一系列工作具有高度耦合性、同质性[4]。党团组织协同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针对高职院校党团组织内在联动不足的现实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精准把握好党团组织这两个育人主体在目标中的深度融合,推动党团工作同步开展,互促共赢[5]。
以党建文化和团建文化两个阵地为抓手,找准党团组织在实践中可以产生的共振效应,以同样的路径、逻辑有序推进,形成党团组织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党团协同育人模式效果最大化。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党团组织中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既积极应用好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和资源,也合理巩固好传统的线下党团工作模式,二者之间互相作用,相辅相成。通过全媒体融合打通沟通渠道,将不同年级、不同身份的学生汇集起来,随时根据掌握高职学生的动态变化,为其答疑解惑,从思想引领、学业促进、素质提升等维度着手,化解学生在实习就业、求学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困惑,构建全过程、全场域、无死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拓展党团活动外延,不仅要“引进来”还有“走出去”,“借力”党团共建,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学堂资源联动,推动全面提质增效。尤其注重校企党团协同模式的探索,通过校企间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等形式展开深入交流与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党团互促、共进,携手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把握好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特殊黄金时段的党团教育,打破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企业和学生间时间、空间和方式上的限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将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融入实习工作,确保党团教育不脱节、不掉队,贯穿学生大学生涯,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创新活动形式,实现队伍协同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保持进步的灵魂。高职院校在党团组织建设中也要与时俱进,需要积极创新党团协同形式,将教育性、实践性、理论性、思想性、人文性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党团协同的激励功能、认知功能、调节功能和引领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网络、自媒体推广成果、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积极推进,共同开辟校园网络阵地,作为常规党团组织的有力补充,多种形式建立网上党支部、团支部,以“第三课堂”矩阵平台的运用将高职学生思想引领和引导教育浸入学生的毛细血管。时刻把握新闻热点,民生前沿,结合高职学生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方式,广泛开展专题理论学习、时政要闻传递、心态体会交流、专题线上研讨,利用网络资源传播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资讯,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专业特点开发精品党团作品并积极推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春雨细无声”式的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细枝末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党团协同品牌化建设和总结推广,搭建党团项目化管理渠道。以专业为依托,充分挖掘专业和党团组合活动开展的契合度,积极推进特色品牌活动。引导高职学生党员和团员青年利用专业所长,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党团共建的育人品牌,形成党团协同建设示范性成果,并进行年度党团协同的优秀成果网络汇编,作为常态化的交流学习资源。在高职院校党团协同品牌建设中体现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科,形成一张独特创造的品牌名片,同时兼具可推广性、可复制性和示范性。
四、总结
新时代高职院校推进党团协同发展是系统科学把握党团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工作规律的必然选择。从组织建设、制度保障到内容完善落实等方面形成一套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模式,不仅是夯实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党团关系的一项重大尝试,也为高职院校党团工作特色化开展、品牌化建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对解决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困境、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要继续深入推进党团组织建设,在党团协同育人、多元育人中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