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2023-07-28李婧张好迪范超美
李婧 张好迪 范超美
(河北金融学院)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也变得更加开放,在这个网络开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学生们作为网络的主力军,也热衷于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交流意见、宣泄情绪,在互动与评论中很容易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网络舆情发展的影响愈发明显。面对新形势的不断发展和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应当把握舆情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督机制和引导机制。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表现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传播网络舆论舆情的平台应运而生,网络舆情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比如各种通讯软件社交平台包括QQ、微信、小红书,哔哩哔哩、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留言等;也有新浪微博、博客、知乎、新闻评论、新闻跟帖及转帖、网上签名等交互性较强的网站;同时还存在快手、抖音,火山视频,西瓜视频娱乐性较强的软件平台。在我国网民群体的职业类别,占比最多的是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则是学生中的主力军,学生们使用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笔记本等,通过新媒体技术,突破了以班会,校报,校广播台为主的传统舆情传播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不仅使舆情事件可以实时传播,同时将校园舆情与社会舆情紧密关联,大大提高了传播舆情的广度。
(二)网络舆情的诱发因素
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各种社交平台的增多,交流方式也逐步扩展,各种思想、信息易于在网上泛滥。高校学生较为敏感,热情高,思想激进,积极关注社会动态,能够对一些事件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判断意识不够,在网络上往往“听风就是雨”盲目跟风,难辨舆论的真伪,加上网络上各种网友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各种观念相互交流,促使网络传播速度加快,从而诱发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的引导价值
党的十九大公报明确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不可或缺的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而新时代大学生可谓是与互联网共生的一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形式多样,不论是开放的或是隐蔽的,均以网络舆情的方式源源不断的向网络使用者涌来,在网络这一开放性强,消息真实性无法得到有力保障的情况下,学校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力度的加强,不仅能够引领青年大学生对“奋斗、忠诚、初心、使命、奉献”等精神层面的积极追求,还可以解决其对“国家如何富强,民族如何复兴,人民如何幸福”以及对理想、信仰、爱情的政治和思想方针的困惑,有利于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为社会主义培养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主体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主体往往是高校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做事激进、有想法,敢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高校学生参与舆情的动机单纯,往往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高校学生大多缺乏社会经历,大部分学生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发表的言论比较片面,思想境界有待提升,缺乏判断意识,法制意识差,随意且肆意的表达观念,发表一些不正确的言论。
(二)传播的广泛性与迅敏性
相较于传统时代的舆情,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网络的“时效性”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广度和速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网络谣言常常涉及社会安全,热点问题,明星娱乐新闻等,以热帖,新闻,短视频的方式多媒介进行传播。
网络舆情由于高校学生们的思想境界、知识层面相似,他们表达出来的观点很容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产生认同,观点被众多高校学生产生共情,在各大社交平台复制转发,转贴评论,在由这些信息传递迅速的网络节点中构成了交繁互错的高校网络舆情传播体系。面对网络舆情广泛性和迅敏性的特点,各高校要充分重视,积极进行正确的疏导,防止网络舆情出现过度情绪化的“群体态度偏向化问题”。
(三)内容表现出多元性
高校舆情内容涉及广泛,不仅有当下时事,还有与同学们相关的校园事件。互联网的发展致使传播媒介的不断增加,高校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交流,由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知识深度、心理发展水平、生活环境以及关注问题的侧重点的多有不同,相较于其他网络群体,高校学生的观点变得更加广泛和多元。
三、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困境的分析
(一)预警和监控措施不完善
目前,高校对于出现网络舆情问题的解决重点仍在于如何迅速处置并负面影响最小化,但实际上,在舆情出现之前的预警和监控措施也很重要,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高校面对网络舆情的指导思想不成熟,各部门缺少精进能干的管理工作者,对网络的日常监控管理没有做到位,缺少舆情搜索软件的辅助力量,传统的人工预判方式无法与时俱进,高校预警部门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很难构建起完整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控体系。所以在舆情事件的大范围传播后,尤其是负面影响比较严重时,有关部门才会去进行指导加以处理,没有对网上舆情事件的及时把握,难以做出强有力的回击,也无法做出积极有效的防护。
(二)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全面,学生不能够完全认识到网络舆情所带来的影响,不了解网络舆情的后果。学生们盲目跟风,情绪化参与,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加上高校的引导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高校管理者对网络舆情还停留在传统时代,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缺乏充分了解,当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发生时,高校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导致网络舆情愈演愈烈,从而加剧后果的严重性。
(三)社会监管与家庭监督不到位
在社会上,由于政治敌对势力因素的诱导,和接受教育高低的不同,构成了部分不良网络环境,并滋生了一些充满恶意的不法分子,他们利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欠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导致大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失德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了不法分子谋取暴利的工具,而此时一些心机不纯的网络媒体,将所知信息放大,编辑发表带有夺人眼球,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内容。这些信息造成了一些不良风气,同时还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相较于发达国家健全的网络体系,我国的社会监管还存在监管力度不够,追偿责任惩罚措施后续不完善,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约束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播。
另外,家庭教育的监督也在大学生网络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对于学生学习和分数的追求,对网络行为的偏见与不重视,都显示着家庭教育对远离父母和家庭的大学生们起着微乎其微的监督作用。同时在父母对网络这个虚拟环境采取只受益,享其便,却不会主动关心网络健康,同时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大学生有着错误的引领导向。这些都是导致家庭教育方面难以有效遏制负面网络舆情的传播的原因。
四、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机制保障
1.组建高校“意见领袖”引导队伍
“意见领袖”的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影响大于大众传播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监管,发挥学生网络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进行观点的传达,对舆论走向进行监督和引导。在舆论发展的过程中,意见领袖很容易形成关注群,通过对信息的关注和转发,让信息快速扩散。意见领袖还可以通过QQ 群、微信群等发布新的讨论观点,改变关注重点,使网络舆论的走向发生改变。加强对“意见领袖”群体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坚守理想信念、弘扬社会正气、不断传递正能量并认识到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特征及影响,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优势。
2.完善高校舆情管理的组织建设
舆情管理的组织建设作为完善高校舆情治理的一个着力点,在确保多方协作,多元联动的前提下,各司其职,高效配合,共同应对,建立一支综合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队伍。同时学校可采取培养一批先进优秀共产党员,品德高尚成绩优秀的团员群体,为高校大学生舆情管理提供新鲜血液。学校党政部门,学生组织等可鼓励其积极组织党团活动,比如辩论赛,读书会,宣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等,表扬优秀学生树立典范,使其在舆情爆发后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起到先锋和带头作用,传播正能量。
(二)引导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1.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高校在网络舆情的管理中,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和疏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跟时事热点,对社会事件进行正面导向和分析,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价值导向,高校工作者应该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到网络舆情在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要求,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而且还能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判断,教育大学生要提高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2.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自辨能力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要抓住学生这个主体。由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足,缺乏自我判断意识,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没有自辨能力;其次海量信息的出现,大学生很难准确地找到正确的信息;再加上“第一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力、鉴别力,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在接收信息时,相信第一次看到的,并怀疑其他的看法;最后情绪化也是大学生普遍的缺点,很容易“随大流”,被网络“幕后推手”所利用,受到迷惑,转发并支持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加剧高校网络舆论。综上,学生只有加强自身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
3.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其言论、态度影响舆情的走向,通过对网络事件的评价,会加入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带有渲染、夸张的语气,舆情事件的真实度会随着这些言论发生着递减的变化。针对这方面的影响,高校应当培养大学生的言论表达能力,用词恰当,避免使用有歧义的词语,在回复评论过程中要尊重事件的真实性。良好的网络素养会使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进行高校在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着重培养大学生信息获取、判断能力。
(三)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
1.相关部门监管即时有力
首先由国家网信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网络舆情监管的相关工作,国务院信息部、公安部等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网络监督管理和安全保护工作。比如加强对西方文化渗透监控并阻断低俗思想的传播,对违法明星的封杀惩罚,为高校学子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判例。其他社会部门需紧紧跟随国家的步伐,例如从事网络信息内容管理的新闻、文化等部门,传播舆情的各媒体平台都需要强化职责意识,面对舆情失控,可通过法律和技术途径及时阻断,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监管权责。运用大数据精准研判网络舆情,在高校发生重大敏感事件后,从源头上阻断网络舆情被校外各方力量的操纵。利用大数据技术准确,快速,完整的提供一手信息真相,能够准确反映高校舆论实情,有利于学生识破“伪舆情”。
2.公众人物发挥表率作用
公众人物占有着较多的公共资源,通常拥有超越一般公民的话语权、社会影响力,以及较高知名度。他们的一言一行受到广大粉丝的关注。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享受名利优待的同时,身上亦背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所以公众人物更需要“谨言慎行”,做好表率,严于律己,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公众人物不仅有“追星族”喜欢的许多品质优良,认真演戏的众多明星,还有着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劳动者,完美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者和为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们。高校可鼓励学生干部结合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鼓励大学生们主动参与,进行思想方面的正面引导,向公众人物进行学习,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向公众人物学习的活动,可围绕家国情怀,初心梦想,理想信念等主题进行探讨,以读书会,作文竞赛,辩论赛的方式,通过直播,公屏弹幕的形式展开的讨论,在交流中增长知识,感悟人生,有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3.家庭教育发挥积极影响
家庭教育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都不是学校和社会教育可以替代的,因此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加强联系,协同配合,促进互补性。学校定期向家长反映情况,多多交流,同时父母要对子女进行积极的引领,劝诫其要提高警惕性,不要掉以轻心,更不能相信“天上掉馅饼”,不要沦为网络不法分子谋利的工具,增强对网络舆情的自辨能力,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自身发展。
五、结语
网络时代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对高校发展起重要影响,因此,在自媒体时代下,高校对网络舆情要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