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研究*

2023-07-28顾颖莹

智库时代 2023年1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顾颖莹

(绍兴文理学院)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随着“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实施,“三全育人”环境格局逐渐趋于成熟稳定。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变革与创新,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建设变得迫在眉睫,校园文化品牌紧紧围绕“三全育人”要求建立创设。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放入“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发掘研究,能突出校园文化传递主流思想价值的特性,是实现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校园文化肩负文化振兴的崇高使命,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既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也有利于提升师生精神文化素养,为高校办学提供文化思想意识上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他还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如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1]

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内涵和意义

校园文化是校园为空间,学生、教职工为参与主体,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蕴含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2]。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传递主流思想价值,实现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关键手段,是达成高校文化创新和形成校园文化特色的关键一环,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宏观战略层面,党和国家要求高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第一课堂外,还要求高校上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通过创新形式的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真正实现大学文化沉浸式教学的氛围。在“三全育人”体系下,高校文化育人必须拓宽概念外延,创新形式,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育人环境。

(一)提升校园活力与创新力

随着高考扩招、高等教育普及、师生关系平等、网络思政迅速发展等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大众化、平等化倾向,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之增大[3]。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渠道和种类逐渐多样化。创新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活力,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之一。文化创新,难在文化自身发展的驱动力生成,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是形成长期文化驱动力的外在手段。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关键,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永葆生机的活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和持续发展的进程,就是进一步提升校园活力与创新力的过程。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个良好秩序发展的社会,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文化输入和文化更新流动。校园文化深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校园与社会文化精髓,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向社会提供服务力量。比如高校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以调研、下乡援医援教等直接形式,向地方区域提供社会服务。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已经过高校的层层筛选和多年培育,是高校成熟的校园文化品牌。塑造校园文化品牌与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息息相关。一个优质的校园文化品牌锻造,必定是运用校园知识、环境氛围等生产因素,向社会提供正能量输出。塑造校园文化品牌,还有利于连接高校与社会,促进高校紧跟时代步伐,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办学观念、育人情怀和治理理念的直观体现,在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铸魂育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4]。高校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延伸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载体,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文化保障。人才培养是高校存在之本,是根本性的职能,高校以服务国家为使命,积极响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育人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校要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和己任。高校内涵式发展,不光是国家对高校发展的期待,也是高校自身长远发展的永恒追求。校园文化的建设围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成全员全方位全流程的文化育人环境,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体来说,现代社会的校园文化承载多种职能的使命,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并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关系到育人的方方面面,凝集了人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合理文化构件,以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核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化人”。“三全育人”并不是要求高校在学生培养中面面俱到,而是要求关注校园文化、育人文化对学生培养的影响深度和广度。

二、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校园文化活动在意识上缺乏品牌传播和创新创造力

一是缺乏校园文化品牌意识。活动策划缺乏时间上的连贯性,缺乏内在的逻辑性,缺乏顶层设计。二是传播渠道单一。虽处网络时代,校园活动的影响面仍较窄,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学院活动往往传播效果局限在院内,校园活动也局限在现场参与的学生中。三是缺乏创新意识。娱乐性活动占大多数,活动专业性、内容知识性、行为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不多,活动育人的效果受到影响。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活动套路化,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间接阻碍了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二)校园文化活动在行动上重数量轻质量、脱离育人轨道

校园文化活动最本质的目的是育人,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轰动效果,忽视细节的打磨,放弃“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再如活动质量把握不准,盲目开展各项零碎校园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特色教育较少,专业拓展面窄,不够重视学生专业发展规划,脱离了三全育人的轨道。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离不开育人主旋律,扎实的第一课堂教育是基础,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才能营造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借助学科优势、特色专业的独特性,进一步突出本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内涵。

(三)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上缺乏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

现代社会互联网发展迅速,新事物、新思想、新热点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全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越来越多样。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理应承担起塑造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现今不少校园文化活动主题中蕴含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缺失,以速成、吸睛为出发点,少了质朴、恒远底蕴。活动的开展要结合时代主题,如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建党百年、二十大召开等全国性爱国主义特色活动要融入到日常校园品牌活动中去,穿透式沉浸式融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国家和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感。

(四)校园文化品牌在机制上未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当前部分高校文化育人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宣传工作人员、党政团工作人员为主,脱离了育人主体教师、育人客体学生,校园文化与育人的本质联系没有得到深入探究,存在认识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特色探索,没有依托学院、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造成部分高校文化活动育人效果不佳,品牌覆盖面、影响力不够,品牌建设停滞不前,未能形成真正的育人合力。全方位育人要求校园文化品牌强化整体规划,深思长远计划,整合全局资源,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在岁月沉淀中淬炼出文化精髓闪耀校园。

三、关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机制研究的对策

(一)科学调研,合理定位,构建理念先行机制,实现文化品牌活动全员育人

建设校园文化品牌,首先,要强化品牌意识。高校在发展建设自己的品牌活动时,要具有创新意识,努力打造属于高校的独特品牌。充分挖掘品牌亮点,树立鲜明特色,借助名人名师影响力,提炼独特内核、创新形式与内容,塑造出区别于其他的亮点品牌[5]。增强师生的校园文化品牌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扩大参与主体,让师生能够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充分展示自身才华,锻炼提升相应能力。

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征的校园文化品牌。以某地方高校“爱心承诺”活动为例,该活动每年倡导全校毕业生捐款给贫困在校学生,延续至今23 年,“爱心承诺”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还设立“卓越奖学金”,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及夫人袁明教授倡导并捐资设立。每年从初选、现场展示到颁奖,全校师生参与网络投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15 年来,“卓越奖学金”所创导的“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了学校具有标志性、独创性的大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学校秉承“三全育人”理念,针对历届卓越奖学金获奖者进行每年回访调查,深入了解卓越奖学金获奖者离校后的发展状况,编印相关文字作品,在校园中传递品牌文化。

(二)注重内涵,整合资源,构建规范管理机制,实现文化品牌活动全方位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呈现,校内外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各要素资源综合运用到文化项目中。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对内铸造校园文化的创新品质、对外展示创新形象,从而于内容和形式的相统一中现实地塑造出校园文化品牌。为防范校园文化品牌在发展过程中远离本质初心,要建立保证文化品牌不断创新的体制机制。高校要对品牌活动实行动态监控,活动内容公开传播的过程中,要有定期研判考核的控制机制。

为更好地树立和发扬校园文化校园精神,学校宣传部门紧跟时代潮流,入驻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线上热门媒体平台,迎合当代大学生品味,借助线上宣传优势,发挥课外育人功效。创设微信公众号,注重活动时效性,将大型活动内容,及时向外界传输,同时设置多个互动窗口,将学生的优秀原创作品定期推送,营造了浓厚的线上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品牌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学校对学生毕业典礼、新生开学典礼进行改革创新,融入时代特征因素。

(三)整体推进,发挥功能,构建文化融合机制,实现文化品牌活动全过程育人

一流的大师培育一流的学生,铸造一流的学术成果。为进一步繁荣学术研究,活跃校园文化,塑造人文精神,营造优良学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要设立名人学者讲堂等文化价值高、传播力度大的品牌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哲学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素质与成才、文学与艺术等主题进行演讲和报告。塑造大学生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拓展大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培育目标。校园文化品牌要始终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强化学生主体。利用学风建设专项工作,发挥学生自身专业优势和设计特长,参与建设美化教室工程,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在教室营造出一种崇学向善的浓厚学习氛围。依托师范类专业优势,开展“关爱小候鸟”等传递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活动,践行志愿服务,选拔优秀在校大学生志愿者,组建帮扶小队,面向山区、乡村和企业,为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提供教育帮扶。

(四)价值发掘,深度契合,构建价值提升机制,实现文化品牌与学生全面发展共赢

探索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深度融合,仍需办学主体开展大量工作,也需要从不同视角诠释挖掘文化内涵。无论从学术、专业、育人角度出发构建校园文化品牌机制,还是具体落实执行各项活动,形成影响力较大、生命力较强的综合性校园文化品牌,都需要实现品牌的价值提升。这种提升不是简单的、浅表的数据提升,而是学生全面发展与校园文化品牌塑造深度契合后产生的巨大的内涵提升。首先,要把“以生为本”放在价值提升的第一位。服务学生教学课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引导学生打开读书思路。其次,要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动力,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再者,要发挥社会引领作用,契合时代要求,引导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群体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服务大环境,力所能及地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

组织规范、机制建立、管理常态是构建融合机制的三要素。组织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团队,从架构、资源、职责等细分层次规范组织成员,为校园文化品牌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建立校级层面、院级层面的机制网格,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具备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可考核性,用约束和激励不断巩固完善品牌循环体系。常态化地管理和保护校园文化品牌,也是保护校园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一种方式,树立品牌保护法律意识同样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