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

2023-07-28傅隐鸿刘嘉媛

智库时代 2023年13期
关键词:思政人才环境

傅隐鸿 刘嘉媛

(浙江科技学院)

环境设计是以空间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从室内环境、景观环境等多区域通过设计的手法进行整合创造。结合理、工、文、艺,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社会学、材料学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一体的科技与艺术相融合的专业,其专业实践性强,融合度高,在当下时代对该专业需求大。

乡村环境指的是我国农村地区人群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所,主要包括农村居住空间、公共空间、生产空间及其周围建成环境。当前我国乡村环境虽然有了提升,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尚未解决的历史问题,随着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我国有着广袤的乡村环境,随着国家政策的指引,环境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乡村环境的建设中,特别是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渴望对环境进行改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转变方向,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热门在教学中经常听到的词,也是近年来教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入方法。思政元素不是单纯从思政理论中提出,而是从社会现状出发,从实践出发提炼出的。课程思政的融入方法体现在:但课程思政绝不是在专业课中讲政治,而是在将思政的内容贯穿在课程中,做到润物无声;课程思政也不只是为了给学生灌输思政概念,很大程度上它将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是以空间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设计为手段,从而达到改善、优化环境的效果。乡村环境营造是该专业很重要的涉及部分,但长期以来该部分被忽视,通过实践类教学将课程思政的引入将唤起相关专业人员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从而达到提高专业课程质量的效果。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

(一)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到乡村建设,对乡村环境建设人才需求巨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一方面,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貌,保留乡土文化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乡村产业建设,让农民衣食无忧,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便利,共同富裕。在后脱贫时代,需要更多懂乡村的人才进入乡村进行建设,可见乡村人才缺口巨大。乡村建设相关教学内容的发展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新亮点,不少国内高校都推出了相关课程,比如《乡村环境创新与实践》《乡建实践》等。

(二)当下中国城镇化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设计类人才培养面临困境

实践类教学是设计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最终导致使高校教学培养出“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实践经验、眼高手低,所学专业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方案好看不好用,对人才培养的教学问题反思: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如何实施和保障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全国拥有数以万计的设计类大学生,而数量众多的乡村又缺乏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设计人才。大学生有精力去深入参与乡村建设;设计类大学生有专业背景,可以指导乡村建设。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大量的学生并没有深入参与乡村建设的机会。

我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方兴未艾。首先,当今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已经同过去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全然不同,需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重新认识当今新型城乡关系下的乡村建设行动;其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展开的乡建活动有中央提出的纲领指导,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可实施性,强见效快。此外,高校通过有组织地参与乡村建设行动与自发式地个体参与形式不同,前者可以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参与的持续性、长期性,从而有助于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效性。

二、在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促进乡村发展,紧扣时政热点

在乡村振兴的要求下,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途径和方法各有不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各地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乡村行政管理的创新、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的挖掘和包装、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四个方面。具体实施策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结合当地政策和实际状况全面分析村镇规划的优势和劣势,选取适合村庄发展的实施策略,在地方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作用下,提高农民的实践积极性,最终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振兴与发展。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指导,仅依靠农民日复一日地埋头苦干,是很难实现乡村振兴的。因此,为满足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政府适时推出了“第一书记”“乡村规划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扶植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农村,为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

高校结合自身的教学所需、发挥了科研所长,同时又持续地为地方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这种模式是高校的优势,一般设计院等机构由于人力成本等多种原因,还难以持续跟进。同时,高校通过持续跟进的方式,也影响、带动和指导了一批地方干部和村民,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

(二)为乡村振兴输送可用人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纵观历史,农耕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处,而乡村更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集生活、生产、社会、文化、历史于一身,现今乡村仍然承载着这一功能。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城乡差异日益增大,在改革开放后这一差异更为明显,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人才,发展迅速。乡村由于农业发展的缓慢从而造成了人才流失的困局,乡村发展也远远落后与城市。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关键点,在此背景下,急需高校向乡村输送可用人才。乡村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有专业水平,更需要有扎根乡村的精神。这就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影响,将振兴乡村的理念灌输下去,将这一决心传达下去,让人才能够从乡村出发,服务于乡村的发展,以发展乡村为使命。为乡村振兴培养和输送思想政治过硬、有道德、有理论、有技术的专业人才。

(三)通过课程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夯实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强,但实践的具体内容经常难以落到实处,通过课程思政中乡村振兴政策、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可以夯实实践教学环节,从而促进人才培养。

环境设计学科创立时期不长,但随着我国人居环境的巨大改善和发展,带动环境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凝练、总结学科特色,从而促进高校学科良性发展。

三、加强课程思政的具体方法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摆在突出位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重要的因素。

(一)提炼出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内容,将其嵌入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人才培养

1.通过了解乡村,促进文化传承,从而来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见乡村的影响不止局限于乡村地域,还渗透到了整个社会。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强调大学生应该走入乡村,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立足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做好环境设计的“牵引绳”,要保护好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风民俗,深入挖掘、传承发扬,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为乡村建设提供重要导向。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人的基本品行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精神面貌、人文情怀、创新能力、奉献国家、贡献社会的素养等方面。

2.通过实践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引导,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在我国乡村保留有数量庞大的古建筑、古村落,这些很多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目前在乡村建设的大潮下,这部分空间面临着急切的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建筑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都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内容知识,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较为枯燥,学生缺乏真实感受,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部分知识通过课程思政引导结合实践教学环节能使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更增加了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理论+调研+设计+实践落地的过程学习,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

3.通过实践教学来塑造专业能力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人才

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让学生这部分内容,并真正保有这种品质,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落到实处,从而对人才培养形成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如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研、田野考察、设计实践活动倡导热爱专业、敬业爱岗、精益求精,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工匠精神。

(二)通过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教学,转变教学模式

充分了解乡村的需求,这种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如何能够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从需求端出发,反推出对人才的要求。从环境设计专业来讲,通过项目教学、实践教学来重视现场和民意,多学科多角度的对空间整体进行把控、对环境进行构建,相对应的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导向的“学”,同时强调过程的学习,将评价体系从成果评价转化为过程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去亲自感受相关课程思政的内容和专业知识。

(三)通过课程思政嵌入,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效果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设计学科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其生命所在。实践活动有着其特殊的教学效果,往往能更多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其不确定性也较大,其教学效果也容易有较大起伏。通过课程思政的潜在专业通道和创新教学环节的渗入,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可以把握整体教学的方向,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的机会,通过这些机会,将夯实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现地方—教育—产业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将为高校、地方联动发展提供发挥舞台,长期以来,由于城市、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乡村发展被忽视了。现如今通过政策的引导,将知识、人才、技术等充分引入乡村,而高校更是应该抓住这一机会,一方面,发高校挥高知的特性,将新技术、新服务、新理念带到乡村,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乡村需求培养相对应的人才,挖掘乡村文化与乡村资源,促进教学和高校的学科建设。在这期间教育——文化——经济协同发展,产学研融合,高校的成果将很好地在乡村进行落地生根发芽。

环境设计的现代技术应用到乡村建设中,搭建乡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桥梁,在深入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产业资源,通过乡村环境的建设、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乡村文化服务设施等在地项目,介入乡村建设,改善当地人居环境,进行产业升级,促进乡村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五)乡村振兴将促进教学平台建设,强化学科建设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中指出,要坚持服务社会为导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需求,优化高校的学科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努力形成高校发展与推动乡村发展紧密结合的局面。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结合学校、学科特点,整合高效资源,开展多学科融合,借助国家政策,加强学校地方合作,强调人才的作用,强化人才平台建设。

通过课程思政的影响,深化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扎根乡村实践基地,直面乡村真实问题与需求,以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当下热门专业,更需要结合国家需求,发展专业,与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相互依托发展,强化平台建设,实教学、科研相互融合,通过乡村建设的大潮,推进专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

四、加强课程思政的方法

(一)梳理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思政内容

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人本精神、公共情怀。强调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心,描绘祖国大好河山;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人居环境的塑造和改善;强调工匠精神、团队协作,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注重古建筑、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技艺的延续;贯彻十九大主要精神,把握乡村振兴的契机,利用高校优势体现专业特色施展所长。

(二)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入,促进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转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长期以来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输入式的“教”为主体,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通过乡村振兴、匠人精神、传统文化等一系列课程思政的引入,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模式将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以问题为导向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以往是以成果为目标,将转化为以过程性评价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

(三)建立有专业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

环境设计专业以理、工、文相结合的学科,强调理论和技术实践结合,专业本身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践教学一直是该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的教学方式。该专业需要建立其有强烈专业特色的实践性课程,开设更好、更行之有的实践课程。乡村振兴政策下,广大乡村为大学生们开拓了广袤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可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

猜你喜欢

思政人才环境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环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