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特征研究

2023-07-28杨晓彤

智库时代 2023年13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同学

杨晓彤

(上海大学)

一、引言

就业为民生之本,关系国家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2]。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人数连年增长,2023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1100万人,各院校考研人数大涨。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硕士研究生群体是一个较为特别的存在,相较于本科生,具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成熟的政治思想;相较于博士研究生,又缺少了专业领域深耕的专业性,在择业上可能相对更具复杂性。 “就业难”成为很多同学的共识。本研究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新思路,分析归纳现在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特征,通过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探讨后疫情时代下引导硕士研究生科学择业的对策建议。

二、硕士研究生择业特征

(一)问卷调研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对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调研了包含经管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类、艺术类的15 个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4 份。其中男性样本占比43.83%,女性样本占比56.17%,经管类的有7.94%,人文社科类的有42.99%,理工类的有43.83%,艺术类的5.25%,调研范围广泛,基本涵盖了各个学科大类。其中,2023 届毕业班年级占比59.31%,非毕业班年级占比40.69%。因为研三以及两年制的研二同学可能会对择业有更多的考虑,因此所占更多比例比较合理。

(二)研究结果与择业特征分析

受不同专业和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自己将来的职业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在总体上仍然具备相同的特征。根据对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的调研发现,择业时存在以下特征:

1.“趋稳亦趋薪”,稳定与高薪的多元诉求

其一,在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特征中,“稳”字贯穿全局,求职倾向稳定性。

根据抽样调研统计分析,在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统计调查中,公务员和国有企业成为最受学生青睐的就业单位,分别有25%和22.84%的同学选择,除此之外,还有8.64%的同学选择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与三资企业加起来只有23.76%的比例,而仅有4.94%的同学选择自由职业,6.79%的同学升学深造。因此,这明显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求稳的职业倾向性。

在前面的基础上,本研究生调研了硕士研究生对于自己的择业倾向性和对周围群体的认知,进一步佐证了这个结论。49.07%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党政机关、公务员更受大家的青睐,教师医生等事业编制的14.81%,选择世界500 强企业的占比26.85%,自己创业做老板的占5.25%,主播、电竞等新兴人员和普通公司职员的则仅仅分别为2.78%、1.23%。当今时代,以李佳琦为代表的网红主播们往往意味着高收入、高名气,但是大多数同学仍认为自己和同样群体的硕士研究生,依然选择了医师等“铁饭碗”工作,放弃“有风险”的高收益职业。通过对比来看,对于医师公等体制内工作受欢迎的原因,同学们还是主要认为是工作体稳定有保障的原因,55.86%的同学认为是因为工作体面稳定。

其二,在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特征中,“高薪”逃不开,经济因素导向明显

毕业生在择业前必然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本研究生调查了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根据数据显示,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薪资福利待遇、城市地区和工作稳定性,其中对于薪资福利待遇的看重一骑绝尘,城市地区和工作稳定性则比较接近。而对于个人兴趣,尤其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选择的同学占比很小。数据说明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时考虑最多的是经济因素,把薪资待遇排在首要位置上,优先考虑工作中的经济收入,不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于硕士研究生就业城市意向的调研结果,52.16%的同学选择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27.28%的同学想去江浙等沿海城市,二三线省会城市的意向率为10.19%,此外2.78%的同学选择中西部地区,3.09%的同学想要出国。一线城市、江浙等沿海发达地区为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的第一选择地。因为一线城市与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这也意味着待遇福利更高。

对于求职时的期望薪资,29.32%的硕士研究生期望月薪超过15000 元,25%的硕士研究生期望月薪达到12000-15000 元,29.94%的硕士研究生想要8000-12000 元,仅有15%左右的硕士研究生月薪期望低于8000 元。而根据《中智咨询2021 年应届生求职就业与薪酬调研报告》中显示,2021 年硕士生起薪平均为7520 元,国内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起薪平均为10745 元。因此,同学们对于薪资的期望,相对来说是高于实际的。

由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选择职业时,高薪与稳定并不是对立的,硕士研究生并非单独存在“趋稳不趋薪”或者“求薪不求稳”的心态,而是两者皆取之,体现了求稳和求高薪共存的多元诉求。

2.考虑实际因素的倾向性明显,慢就业也不容忽视

其一,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专业性”体现不明显

通过调研发现,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仅有19.44%的同学选择一定要找跟专业相关的工作,39.81%的同学认为只有有关联性就可,而40.74%的硕士研究生认为是否对口不重要,关键看工作的其他方面。说明大家在择业时,更注重实际性的因素,专业性的体现相对不明显。

其二,“先就业再择业”理念下,不会过分强求“理想化”

“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一直也是困扰很多硕士研究生多年的问题,本研究针对该问题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16.36%的同学很赞同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39.2%的同学基本赞成这一理念,相比于不是很赞成这一理念的33.95%和完全不赞成的10.49%,认可“先就业再择业”的同学还是相对更多一点的。

这一点在硕士研究生如果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会如何选择的问题上进一步得到佐证。研究发现,在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时,44.44%的同学选择先找一份差不多的工作干着,16.05%的同学选择升学深造,还有7.72%的同学考虑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而选择脱产备考公务员、不将就直到找到心仪的和待业在家先玩一阵的同学分别为14.2%、10.19%和3.09%。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并不会过于追求理想化,而是会考虑现实因素,贴近自身的情况,就业积极性较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三类选择暂时待业的同学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说明“慢就业”问题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3.行业类型呈现多元化,传统行业遇冷

在进行硕士研究生择业的行业类型调查时,政府机关选择的同学最多,为22.53%;有14.51%的同学选择通信电子类行业,有10.49%的同学选择大数据、软件等信息科技业,10.19%的同学选择汽车机械制造业,7.41%的同学选择影视音乐娱乐业,有7.72%的同学选择教育行业。选择母婴电商等消费业的仅有0.62%,可以推断这是由于同学们对于风险厌恶的心理所导致的;但是,对于传统类的行业,哪怕是曾经相对高薪的银行金融、稳定体面的电力石油,对于同学们的吸引力都是不足的。选择进入电力石油石化等能源业的同学占比3.4%,银行金融证券行业的占比6.17%,旅游交通业的有0.31%,医药食品业的有1.54%。其中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业,它的占比是0%,参与调研的同学无人选择,对硕士研究生的吸引力比较弱。

三、推动硕士研究生科学择业的举措思考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引导中的作用

1.加强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引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高校研究生辅导员进一步加强思政工作能力,针对性地对硕士研究生开展择业观的引导,一方面,帮助其正确看待就业压力,从思想上正视困难,以积极的心态就业;另一方面,通过榜样示范引领、党团日主题教育、就业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使其在后续择业中的标准里,打破“铁饭碗”思维,除了薪资待遇等因素,还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个人的发展融入祖国的建设中去。

2.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切实做到全过程育人

在启蒙阶段,针对研一年级同学,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实践实习等工作,深化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应用的认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在塑造阶段,主要针对研二年级学生,通过实践技能大赛等社会实践以及组织职业导师、朋辈、校友开设读博、就业方面的讲座,帮助其较早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求职观,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在启航阶段,主要针对毕业生,通过研究生辅导员与学生一对一全覆盖指导、招聘会、导师推荐、困难帮扶等措施,开展生涯导航系列活动,推进精准需求对接,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经过“全程化”的就业引导,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求职主动性,明确求职意向。

3.强化导学思政专业指引

导师的专业学识、价值观、理想信念往往言传身教,对硕士研究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导师在日常的学术指导过程中,要发挥掌握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的优势,帮助硕士研究生做好学术研究,提升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同时,及时关注国家政策方针,结合学科特点进行讲解,引导同学们了解就业形式,并且对本专业的就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有更深入地了解。同时,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职业导师,组织校外导师和学生自由结对,从实践能力与人才培养需求等几个方面开展职业导航教育,为硕士研究生提供更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内涵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全过程培养”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实务界专家,加强高校教师与企业和实务部门深度合作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对学生就业的实务指导。走向工作岗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因此要强化硕在研究培养过程中的“全过程培养”,强化研究生导师培养指导工作,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科研在实践应用中投入,注重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高校、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朋辈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培养方法

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科学间的相互渗透,同时加强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在培养过程中要重视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综合培养,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贯穿、体现在各教学培养环节中。加强校企对接,拓展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完善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践相关规范,利用教学实践促进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就业服务模式,提供高质量就业服务

1.细化就业服务模式

2022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第二轮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该项目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育更多实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实现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双赢”。这也为高校就业服务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细化就业服务模式。高校在搭建与用人单位就业网络对接平台的基础上,深化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在确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后,从实际出发培养实用型人才,深化育人培养模式,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有效提高硕士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降低求职的时间和机会成本,解决“慢就业”问题。

2.推进网络就业服务建设

网络信息时代,“云端招聘”“空中双选会”成为就业服务新模式。因此,高校应当以就业服务为核心,对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供需诉求,搭建完善的网络校园招聘平台,组织专门负责的工作人员,及时对接双方需求,收集招聘信息和及时更新反馈,为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而不是让用人单位“求招无门”,同学们“寻岗无果”。积极探索探索“互联网+就业招聘”模式,与教育部门、各用人单位联动,打造专业的就业指导直播课程项目;建立高校自己的就业指导服务APP,达到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三方直接交流的效果;建立“就业指导团队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就业工作团队和辅导员的作用,推进精准化供需对接,为硕士研究生们就业提供精准化的高质量服务。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同学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